

李彬,1965年出生,安徽巢湖人,号青竹斋主。研究生学历。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书法指导教授、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对外经贸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书法作品20余次在中国书协等主办的主要展览中入展、获奖。曾被评为中国书坛首届“百强榜”百强、安徽省“十佳”青年书法家等。出版多部书法集。作品被人民大会堂等海内外多家机构收藏。
《聊几句书法》
李彬
一、书法有无标准
这个时代是大师横行的时代,为什么横行?因为没有标准,或者不知道标准在哪里。如果没有标准,每个人都可以自立标准,自立为王,自封为家,自称大师。如果有标准,标准在哪?
到了二十世纪中叶,书法出现了生存抑或消亡的艰难困境。生存?文字阻碍了中华民族的工业化进程。改良?如何找到符合国际化的标准。
我们需要生存和发展,需要追赶世界科技文明,只能去改良汉字。放眼汉字文化圈的日韩,我们找到了肢解简化使用汉字的先例,也找到了追赶世界科技成果的成功范例,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希望。至此,汉字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进行了数次简化,愛—爱、家—、國—国—、宣—,等等。即便如此,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使用,汉字无法输入计算机的落后状况凸现出来,拉丁文字母成为汉字改良的最终出路。
好在哪里有消亡哪里就有拯救。北大王选教授拯救文字于消亡的前夜,十年的呕心沥血,使得汉字进入计算机由不可能变为可能,迎来了汉字重生的曙光,也挽救了书法存亡的命运。
由于以上的诸多因素,书法退出了国民教育体系,书法的标准在近三代人中消亡了。绝大部分国人不知道书法何为好,好在哪里,为什么专业的好和百姓的好存在巨大差异。
自古以来书法是有标准的。标准是什么?标准就是古代先贤们在长期的书写探索实践中总结归纳出的用笔特征和结字规律,是历史的集体智慧结晶。比如“唐诗晋字汉文章,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些都是这个领域的高峰和标杆。我们只有在这些领域向这些高峰看齐,在这些高峰中跋涉攀登,才能体悟到其中的经典和堂奥。我们要比高,难度可想而知;我们要比矮,无师皆可成家。“鲤鱼打滚”和“鲤鱼打挺”的区别就是标准的区别。一个是随意任性的无标准为之,一个是有难度系数和技术标准。
二、书法的雅与俗
“雅”和“格调”密不可分,透着清气和文儒之气;“俗”和“市井”生活紧密相连,弥漫浊气和粗俗低俗油滑之态。王铎曰书不入晋终入野道,体现魏晋书法的格调和风骨。社会上一些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标新立异的创新,粗俗狂怪的书写涂抹,鱼龙混杂,混淆视听。
三、书法审美的时差与视角
时代不一样,视角不一样,产生的艺术审美都会有所区别。贵妃以胖为美,胖就是一个时代的美学标准。三寸金莲为美,女子裹足就会盛行。饥荒灾害,主食大荤为最大的幸福标准。鲍鱼大餐过度,杂粮野菜又成为新宠。书法的审美亦然。这几年魏晋成风,过几年明清火爆;这几年激活唐楷,过几年宋元复活。时代的多元性使得我们艺术元素的取法变得多视角和多维度。
书法审美不再变得审丑审俗,丑要见拙见趣见巧,俗要见正见大见势,要体现正大气象。书法要让经典走进教育,让教育普及和品读经典;在经典中体悟标准,在标准中提升格调。
李彬书法作品选刊

篆书对联行义秉德以从先正乐天安命上企前人

隶书与有肝胆人条幅

行草横幅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楷书王羲之《兰亭集序》长卷(局部)
(责任编辑: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