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名家】——康守永(书法报·书画天地 2019年36期)
2019年10月24日   14:43 | 来源:书法报·书画天地



 

  艺术家简介
 
  康守永,《中国书画》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书协会员、中国美协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中国国家画院访问学者、韩国书法艺术院研究员、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书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兼职教授。曾获煤炭工业行业拔尖人才(1995年)、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1997年)。出版有《中国古代书法名家名碑名本》(中华书局出版)、《放笔丹青——中国书画大家访谈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放歌丹青——中国文化名家访谈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人生红皮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生命走势》(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等。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各种展览。
 
  名家集评
 
  感觉中守永兄是位有情怀的新闻人。他的谦和和彬彬的气质让人觉得好安静。记得那天我把世刚兄也一并引到了他在烟台展的作品面前,我们共同端详了好久。其中有一件写在元书草纸上的范文正公的词给我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风似北宋的李西台,自然洒落、不拘一格,间有杨凝式的自在与从容。刻意中又不拘泥,庄重处极见天真。他一直反复在说他是“初学乍练”,但我与世刚兄却固执地认为守永是一位“功夫老成”的书家。只是说他始终葆有恭谨向学、初衷未改的祈尚罢了。因为在他的字里行间,用笔的沉着、结字的妥帖、章法的有序却绝不是那些“朝提管、暮便上石”的浮浪子所能为的。
  ——王登科(吉林大学历史学博士、荣宝斋书法院院长、《艺术品》杂志主编)
 
  康守永的书法可以用“碑骨帖韵”来概括。他一开始学的就是魏晋经典,一直追寻魏晋古法,日日临池不辍。他把王羲之的几个帖,从用笔、结字、章法、气韵到风格特征都吃透了,再融入了一些宋明行草的意趣。他早期的书风可以说是典型的“二王”书风,有几分天真潇洒畅快之意,以韵为主,但又不是对“二王”书风的简单照搬和模拟,不同于时下展览中那些简单的“二王”复制者和照搬者;近一两年来,他又在“二王”韵致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北碑的元素,以北碑入行草,他遵循了晚清民国以降碑帖兼融的创作理路,字势雄强,骨力洞达,结体奇崛,用笔开张,从韵到势、再到韵与势的结合,可以说构成了他书风嬗变的一个脉络。循着这个脉络,康守永近期的书法,笔力日加浑厚、稳健、老练与成熟,迥异于早年那种偏于妍媚的书风。这种书风的日渐成熟与老练,是人格境界升华的使然。
  ——朱中原(艺术史学者、书法理论家、《中国书法》杂志社社长助理)
 
  几年前因人介绍,知有同道方家康守永先生。自兹声名渐隆,时时入于耳际。他办公之地距离鄙舍只在咫尺,而奕年杳不相接,直至近来睹其字迹,数年通问悬隔才一朝冰释。这情形一如他的字,内敛沉静,不事张扬,却在字里行间展露着人文意味十足的豪放。当日受邀观摩展览,其中有其大作,静穆且富书卷气,我甚至用“不激不厉”四字反复考量。
 
  众所周知,“不激不厉”是孙过庭描述的人书俱老的一种极高境界,常人自然难以企及。我谬承盛意,当秉笔之任,却不敢私谀康先生书法已臻人书俱老之地,因为康先生方富于春秋、如松之盛,自有不可限量的未来,好事还是留待日后。何况书法史上衰年变法以至炉火纯青的例子比少年天才更多,也更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对于康守永先生,我坚定地许以未来当入此胜境。
  ——寇克让(北京大学古典文献博士、独立学者、书法家)
 
  和康守永认识了几年都没见他写过字,但真见到他的字,还把人吓了一跳。写得好!这是从心里的一种赞誉。身边有的人天天写字,天天扎着书法家的势,让人没有感到什么,但看到老康的字,就是叫字。书法不是要把字写好,书法是要写出人的性情,写出了性情,就写出了神采。王僧虔名言:“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守永兄不绍于古人,但绍于今人。
 
  神采者,从书里得,从技法里悟得,更从人生的实践里化得。守永兄兼于三者,更属于从实践中化来,见的多,胸中有学问,又在不断地临摹创作。几十年,他总是不挑不拣地过来了,别人能干的,他干;别人干不了的,他也能干。负责《中国书画》,也不见他怎么写字,但一写就写出来了,颇有某种神助一般,但书法更是一种贯通,那种力道穿越纸张,看似无形。
  ——吴川淮(中国书协新闻出版传媒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出版书协副主席、陕西省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康守永行草刘禹锡《浪淘沙》中堂
 

行草对联草堂主人抱龙德石经真迹在鸿都
 

行草王安石《江上》横幅
 

国画山水
 

行草刘禹锡《秋词》中堂


行书适莽苍者横幅
(责任编辑:编辑部)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发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