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乔维先生作为美术绘画学者,其不囧于美术方面的单独涉猎,他对书法的本质、特性、规律以及书法史都有较深的研究及个人的感悟,所以他有很强的书法鉴赏能力。乔维先生评论的视野非常宽阔,对书法的笔法、字法、墨法、章法,还有书法线条的质感、结构的美感等,都有很强的专业论述和独到见解,并能够从中区分出作品的优劣高低。赵孟頫讲的:“须知书画本来同”,原来如此。乔维先生对许多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评论常常能不落俗套且超然出彩,我是由衷地佩服他。近期拜读他评论韩亨林书法艺术的文章,读后更是受益良多。
乔维先生对韩亨林书法家的经历、人品,从事书法的活动状况以及作品都有非常细致的研究,所以在评论韩亨林先生的作品文章中,在概括性介绍韩亨林书法作品的情况之后,能抓住重点层层递进地深入阐述作品的特点,客观给予评述,相关评价恰到好处。在评论中,乔维先生把十分抽象专业的术语,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表述出来,以深入浅出、好读易理解的语言和图文并茂的方式将韩亨林先生书法创作体现出的“气势磅礴”的艺术特征;“全新的阔美艺术气质”的精神风貌;“以时代审美的艺术面目展现意象”的个人艺术涵养;“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的艺术风格以及“给学者提供一种个性化艺术魅力的启迪”的受益等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评议让人回味无穷,再加上所选的作品很有代表性,艺术效果极佳,让读者们对韩亨林先生的书法艺术有了直观而全新的认识。

从韩亨林先生从事书法艺术的经历和取得的成就中,给人以深深的启示:中国的书法源于中国的文字,随着文字的发展而形成独特的艺术门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学书法、练书法,从事书法活动,必须要找到根,师法古人的中国书法艺术的本性要求,以“二王”为代表的书圣以及历朝历代的书法大家,是中国书法的先知者和先行者,临摹学习他们的作品,学到他们书法的“道”和“法”中精髓的东西,这是起步和发展的基础,不能逾越。书不师古,就属野俗一路。但是我们要师古而不泥古,要有传统的传承和个人的创新,韩亨林先生几十年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所以他的作品中有“二王”“怀素”、“欧阳询”、“颜真卿”、“黄庭坚”等古人的精神风骨都有体现。

书法家要积淀深厚的文化素养,这是写好书法的重要素质。书法家必须要广泛学习文字学、文学、历史、政治、哲学、法学、社会学等方面领域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层面和深度,并融于自己的思想意识,在日常生活及书法创作中能融会贯通,形成个人的精神风貌,从而达到一定的艺术高度。“字如其人”,说的就是书法家的这种内外兼修的效果。书法家要加强个人道德为基础的人格素质的提高,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净化的灵魂和高尚的人格,才能创作出端庄典雅的作品。人们常说的书品即人品,就是这个道理。书法家能感悟时代发展的脉搏,认真研究当今社会主旋律,树立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感才能传承和发展优秀的书法艺术。书法家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和个人阅历、树立不畏艰难、敢于创新的上进精神,对国家对社会有一种感恩的思想,有乐于奉献、敢于承担、激情燃烧的赤子情怀才能秉承传统、守正创新。韩亨林先生是一位从基层成长起来的高级领导干部,从其的履历中可以看出他稳扎的脚步、忠诚的情怀、奉献的热情和不懈的追求,所以他做人干事都很优秀,这造就了他非同一般的艺术品味和个人格调。基于以上所述,韩亨林先生具备了独特的高雅审美情趣,还有气质高尚、思想情感丰富,时代精神浓烈等综合因素,再加上他长期习古创新的刻苦用功,使其在平时书法创作中能挥洒自如,创作出具有民族性、时代性、个人风貌鲜明的高水平书法作品来。正如乔维先生所说的:既有古人的影子,但又突破了古人,既有共性的格调,更有个人独特神采飞扬的艺术风范。

综上所述,我对韩亨林先生的书法创作成就、对乔维先生对韩亨林书法评论,同样由衷的敬佩。谨作以上文字,作为读后之感。

上图:罗殿龙先生
作者:罗殿龙,最高人民法院咨询委员会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原党组书记、院长,二级大法官,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
韩亨林艺术简介:

上图:韩亨林先生
韩亨林,笔名山人,号聚雅堂主,陕西靖边人。十八届中央纪委委员,中央纪委驻司法部纪检组原组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六届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维权鉴定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名誉主席,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画院名誉院长等职。
编著出版《韩亨林硬笔书法》、《韩亨林硬笔书法〈中国古代廉政名言集锦〉》、《韩亨林书法选》、《韩亨林隶书〈白云山赋〉》、《韩亨林楷书〈重建白云山三大殿倡议书〉》、《韩亨林行草书长卷〈奥运赋〉》、《韩亨林楷书、隶书、魏碑、行草书〈白云山记〉等系列书法集》、《韩亨林隶书〈道德经〉》等著作。
附乔维先生艺术评论:
韩亨林书法个性的艺术魅力
乔 维
观赏韩亨林先生在宣纸上写字,总是被线条流泻出的个性笔墨所吸引,他给书写形式赋予气象磅礴的意识之外,让结字架构出全新的阔美艺术气质。因书法上升到艺术需要历经一个质变的过程,其间涵盖了传承与创新的双重积累,才会以时代审美的艺术面目展现出意象。欣赏韩亨林先生的书法作品,无论在笔墨间或字体上的运转,都不难发现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至深,从而让独立个性又融合在书写的法度中。
韩亨林从年幼就开始习字,几十年的探索和历练,在他的书风里你能捕捉到唐人怀素的影子,窥视出山谷道人的踪迹,触摸到欧颜柳体的印痕。他沿着古人墨痕走向书界高峰,就如宋代大文豪苏轼所言:“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也许是检验韩亨林书法价值的最直接评判。从书写到艺术尽管质变在法度与妙趣间,但其间的笔墨无法避开传承与思想的交流,尤其是书写实用性在审美意识上的学术价值,韩亨林的书法都彰显出了个性化艺术魅力。而书法艺术所能表达的汉字形式的丰富与唯美,书写过程中挥洒出的精神气度,笔墨蕴含的历史传承和民族文化之深厚,在韩亨林先生书法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每当评价某件书法艺术作品时经常以“书以载道”论述,往往又都习惯引用书法大家王羲之所言:“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以及历史名家王僧虔的学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恰恰一个“道”字阐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而“混元”与“神采”却力求书法去表现自然和张扬,能在法度间游走出豁然开朗的视野。韩亨林先生的创作始终恪守了“书以载道”的笔墨轨迹,但又把对古人笔墨的积累转化为自我风格,从而让笔墨在“道”的框架内自由出一种清雅脱俗的境界。因书法不仅仅是单纯的写字,尽管书法升华到艺术的界限在学术上早有定论,但关键是能否突破传统笔墨又紧随时代的价值取向,尤其表现在书家的作品中所具备的鲜明审美个性。而艺术的个性是不可以随意去强求,更不是靠捷径就能够达到的,它需要书家具备深厚的文化功底与技能的积累,才会游刃有余地应用到书写的墨迹里,方可创作出鲜活的个性化艺术作品。
纵观韩亨林的书法作品,他精通于书法创作的发展规律并对之有着深刻醒悟,始终是以传承的法度去融合个性笔墨而带入到书法创作,从而给书写附加了一种新颖的艺术面貌。他的书法创作在结字与整体布局上颇为讲究,落笔上一点一捺都体现出对字形结构上的审美态度,同时把自己对艺术的理解渗透到了笔墨中,最后在时代需要的大视野中绽放。所以他作品的格局散淡而清秀,在简朴中潜藏了厚重的质感,因书写风格在自然畅达中与苍劲并存,而衬托出了布局结构上的阔静和秀美,渐渐形成了具有个性特质的精神风貌和大气象的艺术魅力。
欣赏韩亨林的书法作品,能感觉到他用笔苍劲而力透纸背的态势,同时也在追求一种“博观约取”的书写效果。学界习惯以古人的书论来评判艺术,书写个性与作品的精神面貌同样是书家走向艺术高峰的必备素养。韩亨林的书法始终把握了书写法则中的拟古而不泥于古,寻求简约而不步其后尘的理念,让笔墨运行在纸面上有一种自由于法度的舒畅和融流感。他的作品贯穿在笔法与墨法以及章法的理性交融间,致力于“大道至简”格局和意象化的探索视野。其实书法艺术真正抵达最高境界的是“雅俗共赏”,由习字初始的“俗”到进入书写法理而度化为“雅”,需要从繁杂中回归到博观约取的“简”,才能成就艺术视野的妙趣境界,走入“大道”。
欣赏韩亨林的书法作品,可以体察到他在创作中的法度与情感交融,是一种超乎笔墨的情绪和创新精神。他让书写规则在激情中与审美价值融为一体,其书法作品所展现出的是人性与精神气质,表达一种飞扬的个性情结与大美的生动过程。书法艺术不仅需要在理论上具备熟练的法则技巧,同样需要激发出情感与灵魂碰撞上的创作欲望。书法缘于汉字的结构,随着汉字的演变和发展而成为艺术,无论隶、楷、行、草等文本意义如何演化,书法艺术从萌芽开始就携带着人文精神。
检验一位书家作品的艺术高度,唯有观察他在书写中流泻出的文化修养,笔墨里蕴含的人性本质和传承面目,才能读懂并透现出作品中生动和鲜活的时代气息。正如韩亨林先生所说:“书法表达的是书写者的‘人格’,同时书法又表现在‘人性’中,这种说法也许并不准确,但对人性的表现以及自身学养表达,却是艺术追求的最终目的”。所以当书法艺术进入一种精神境界,融入到奔涌而带着情绪的意识河流时,艺术个性才会激发出创新的魅力。(作者:乔维,艺术评论学者。)
(责任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