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深了,深到柿子树的叶子只有几片残留,让桔黄色熟透了的柿子裸露出来,像待嫁的处女一样忐忑不安,它们对未来的去处完全不知。院子里的樱桃树也开始落叶,树叶就如国画中三绿参加了藤黄,漂落在院子里沙沙作响......
这是我绘画以来第一次出来写生。应好友林哥的邀请,来到他的宅院小住。这是山清水秀的地方,村名叫碓臼峪。这里可能很少人会知道,可说起这个镇,恐怕是家喻户晓了,那就是十三陵。明朝的天子,都“睡”在这里,想想这地方美到什么程度,选址恐怕比皇帝选妃还要重要。妃子选错可换,这里却是皇帝比人世呆更久远的地方。
来此写生,与以往不同。之前看山都是看景致,如今,学会观察山石纹络走向与树木枝干的曲直。想象着进入水墨世界的意境。也在另一个层面,体会石涛观石的妙处,感觉黄宾虹老先生找到“屋漏痕”笔法的欣喜。更能感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绝不是一句普通的话,要揣摩才能品其真味!
好友来电曰,要多画画《芥子园》。我知是好心,也知好多艺术大家由此走向绘画的道路。可我不想,怕被程序化了,当每一笔都知道去处,都知道落笔的时候,就离画匠不远了。我小心翼翼地读画,没有临摹过,就是不想被技法框住了思想,让自由的天使捆上翅膀。所以我读帖而不临帖。
中年才拿起画笔,又想画得精道,就只能爬坡,走过自己每一段的绘画历程,急不得,慢慢来。大自然如此神妙,一定有适合我的表现方式和方法。要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我刘若愚画的,那才是真正的开始。现在写生只是排练。每天画一点。至于画得怎样,那看观者境界了。可谓是:骨法用笔谢赫说,勾皴擦染手法多。清初四僧线可鉴,水墨江山故乡河。这是我读画的心得。
说远了,还回到碓臼峪,北京的农村变化太大了,早上都没有小时候在农村听到的鸡叫声,有的是农舍,农家院和民居,还有就是北京的郊区,垃圾也开始分类了。
村子在变,不变的是双龙山脉的风景,依然,依然风景如画。登上山峰,领略美景,填了一首词《忆王孙·碓臼峪》:枯枝疏影柿桔黄,双龙山脉现神光。潺潺溪水喜鹊慌,柿装筐,立冬已过草见霜。
半路出家,功底又差,知道是一条远行的路。碓臼峪离京城很远,公交车要一站一站地停,又一站一站地走。我当如此,每天前行,向着北京,出发!
作者简介:刘永彬,字若愚,号福缘。祖籍山东乳山,辽宁沈阳市生人。艺术评论家,画家,媒体编辑。曾在国企做记者,以通讯《直挂云帆济沧海》与人民日报,新华社并列获全国医药好新闻一等奖而露头角。现任中国文化信息协会文化创意传播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布网副总编,撰写【若愚来访】【永彬视界】专栏。人到中年,开始写诗作画。力求“造化于心写古风 老墨拙笔文人画“,努力做一个文化自信的践行者。
(责任编辑:刘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