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不愁卖,就愁货不够,量太少。”
秋风习习,夹杂着泥土的清香扑面而来,水草随着流水波动,荡漾起伏,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麻田镇铺开了一幅“鱼米之乡”的生动图画。
“我们世世代代都是种地为生,别说养螃蟹,吃螃蟹都不多。”巍巍太行,滔滔清漳,见证了麻田的不懈奋斗。
今年养了200亩,一亩产200斤,抛了各种开支,今年挣了五六十万。谈及螃蟹养殖的效益,下口村支部书记王和平毫不谦虚。
新中国成立后,麻田镇干部群众在乱石滚滚的漳河滩,改河筑坝,修滩造地。几十年间,稻田从200多亩增加到6000余亩,栽培方法由“直撒稻子”改良为“育苗插秧”,生产模式由“一年一季”到“稻菜两作两熟”再到现在“两种两收双季稻”的巨变。
南方水稻在北方的大山里种植成功,让麻田农民看到了发展特色产业的无限潜力。
为了助力当地脱贫攻坚,稻地村支部书记、左权县莲渔共生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江建忠成为全镇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2015年隆冬,他壮着胆子进省城到省农科院询问,“只要能种活莲菜,就能养鱼,还能养虾养螃蟹!”
专家的肯定答复和对水产养殖前景的分析让江建忠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一回村,他就张罗开了,同江苏的朋友商量合伙养殖的事;与麻渠沟村协商租地的事儿。
2016年一开春,江建忠就忙碌了起来:铺防渗膜、筑防逃墙、施腐粪肥、栽种水草、购买苗种……在他的精心管护下,虾蟹成活率高,长势良好。不料,7月19日的一场特大洪水,把40亩小龙虾和20亩大闸蟹冲了个精光。这时,镇党委书记、镇长来了,村支书记、村委主任来了,本村的邻村的乡亲们来了,他们齐齐向江建忠伸出援助之手,这个敦厚结实的硬汉流下了感动的热泪。他当众宣布:成立水产养殖合作社,带大伙共同致富奔小康!当场,下口村、上口村、稻地村20余人就争相报名入社……
“养着养着,感觉大闸蟹更挣钱。”江建忠介绍,为了提升养殖效益,他舍弃了小龙虾,专心致志养殖大闸蟹,还专门请来了南方的技术员对农民进行养殖培训。
“不仅是技术,北方养殖螃蟹的不多,关键是这水。”麻田镇副镇长郭强介绍,优质的水质造就了螃蟹上佳的品质。
漳泽河是左权县的母亲河,近年来,该县实施清漳河全流域治理,实现清漳河“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总目标。特别是去年县人大常委会做出《左权县清漳河全流域治理工作决定》以来,围绕“保障水安全、规划水生态、用好水资源”的理念,争取了一批大项目,实施了一批大工程,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20年,左权县莲渔共生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给周边村民分红1000元,并带动了周边30余人就业。“明年计划再养500亩,如果市场认可,最后养到1000亩。”王和平表示,下一步,计划开展反季节温棚螃蟹养殖,进一步提升利润。(晋中市乡村振兴局供稿)
编辑:赵永平
审核:卫奎狮
(责任编辑:晋中发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