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文化人”的起源地,如今却物是人非
2022年08月30日   18:01 | 来源:中国文信网

  春风得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古城西安有着千年古都的称号,同时陕西也是一个教育大省,而西安更是西北地区“文化人”的聚集中心,今天就带你感受西安真正的教育发源地——书院门。


  “文化人”的聚集地


  书院门的门口有两排树,一排是槐树,另一排也是槐树。


  “碑林藏国宝,书院育人杰”这是到了书院门映入眼帘的除了那高大的牌楼其次便是这幅对联了。两边鳞次栉比的路灯,搭配上中间的青石板路,与西安的其他地方相比显的格外的有文化。


  说起书院门这个名字,与它里面的关中书院可是跑不掉,书院门是指从安居巷到三学街这一段路,而这条街里最著名的就属关中书院了。在明清时期关中书院是当时的“清华”“北大”,当年的高考--“科举”也是在这里进行的。所以说书院门才是西安文化人的起源地,是西安教育事业的“扛把子”。


图片2.jpg


  书院门的前世今生


  书院门中的关中学院,乃是当年的西北四大学院之首,全国四大著名学院之一。是明代工部尚书冯从吾有一天突然“想不开”直言上谏,说皇帝"沉溺酒色、荒于朝政",这不终于“得偿所愿”被贬回家,然后开始潜心研究易理,在宝庆寺讲学。后来又拉上陕西当时的最高行政长官汪可受,进行"联镳会讲",来听讲的人足有几千人,所以从此把那个地方修了一所书院,就是关中书院。


  而冯从吾回家后并不老实,你说他惹谁不好,偏偏找上了当时“千人所指,一丁不识”的大宦官魏忠贤。然而当时的魏忠贤权势滔天,小小的关中书院哪里是其对手。就在关中学院成立不久,魏忠贤便“杀鸡儆猴”灭了东林学院一帮文化人,而关中学院也顺带遭了殃。后来,皇上心想:“让你说我嗜酒好色”便一道圣旨将关中书院拆了。


  到了清朝,康熙三年关中学院才得以重建。


  光绪二十三年,关中书院改建为陕西省师范大学堂,这才变成了真正“编制内”的地方,也是是现在西安师范学校的前身。


  在关中地区,明代之后历代的科举考试都在此处举办。而当时的学子们就在这里食宿,学习那简直万人空巷,不亦乐乎。


  关中学院中的“文化人”


  书院门之前的辉煌,以及古时长安的“首都”地位吸引了不少文人志士,来此大展拳脚、虚心求学。


  说到文化人“张载”一定是有名有姓,排的上号的一位大学者,他可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西安人。而这位“关学”的祖师爷可不得了,他熟读儒、墨、佛、道、《中庸》而读完这些他并不满足,于是悟出了他自己的学派——“关学”这才有了后来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的千古名句。被后人成为“横渠四句”。后来又觉得无聊又开始向哲学,天文学苦读钻研。硬是让他研究出了“气本论”让我是谁?我在哪,我来着世上干什么?发扬光大。同时,他的突破地心说,天体运行说。也都是颠覆着当世人的认知。活脱脱一位古代爱因斯坦。


  而关中学院中有名气的可不止这一个,像牛兆镰,乍一听这名字你可能不熟悉,那要是说《白鹿原》中的鹿先生是不是就变的耳熟能详。


  同时还有著名的大书法家于右任,他的故居旧址如今静静的矗立在书院门之中。


  而且书院门也是一群文化人开始了他们的文化远征,这里不是遗老遗少的“诗酒文会”,也不是不是空谈心性的象牙塔,更不是钻营苟且名利之场。这里曾是一群文化血性男儿的神圣祭坛。而那句“风声,雨声,读书声,生生不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依然闪烁在这里。


  如今物是人非


  现如今的书院门,已然沦落为供旅客消遣的旅游景点,曾经的关中学院也被铁栅栏圈了起来,再也不复当时的一人讲学,万人空巷。而街道的两边也都是叫卖的文房四宝,字画装裱。在也没有当时的诗情画意与高谈阔论。


  这不禁让我想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它发挥尽自己的余温从而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了西安教育事业的一块奠基石,虽然书院门的故事到这里就已经结束,而以他为沃土的嫩芽,早已长成了参天大树,继续在教育事业中发光发热。(文/朱翀照 审校/原野 编辑/崔丹妮)

(责任编辑:刘易雄)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文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