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游丰图义仓、百年大计粮为本;二月品阿寿社火、看着非遗过大年;三月游新茂农场,春至农家踏青来……”大西高铁大荔站站台,以“一年十二月大荔十二景”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文化长廊吸引游客驻足观赏、拍照留念。
渭南市大荔县地处黄、渭、洛三河交汇地带,境内平原、沙苑、台塬、湿地相间,素有“三秦通衢、三辅重镇”之美誉。在这片土地上,魏长城遗址、唐金龙高塔、宋岱祠岑楼、清丰图义仓凸显历史厚重,同州梆子、同朝皮影、渭北面花和朝邑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人文魅力。
近年来,围绕“建成大美大荔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大荔县文旅系统坚持做强景区、做深文化、做优服务、做精品质,打造全域旅游综合体,加速融入晋陕豫旅游经济圈和沿黄旅游经济带,打响“大美大荔周末之家”旅游品牌,不断为建成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核心区增光添彩。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大荔县从夯实景区硬件设施、提升服务品质、丰富产品业态、提升文化品位等方面发力,扎实推进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今年5月份,大荔县A级旅游景区再添新成员,英考鸵鸟园晋升国家3A级旅游景区,至此大荔县A级旅游景区数量达到10家,位居渭南全市之首。
多彩非遗薪火相传,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活态展示。组织编撰《大荔非遗图典》,创新实施多种行之有效的非遗保护方式的同时,大荔县以设立非遗就业工坊为路径,总结提炼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非遗就业工作经验与模式,用非遗力量赋能乡村振兴,实现传承与增收双赢。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是根本。大荔县剧团组建文艺轻骑队深入田间地头、果园大棚、农家小院播撒文化火种,通过百姓喜闻乐见的歌舞、戏剧、器乐等形式,宣传新时代党的路线方针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提升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全民阅读”已连续九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将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列入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
新班子、新气象,也要展现新作为、新担当,大荔文旅局提出唱好大美大荔“十步曲”,实现文旅融合大发展的工作思路。在防疫情、稳经济、保安全的前提下,举办了以“大美大荔非遗出彩”为主题的非遗锣鼓调演活动,渭南市“千村百镇·美丽乡村”篮球联赛,全民健身月宣传及启动,以及全面推出以“大美大荔不见不散”为主题的“一年十二月大荔十二景”旅游推介活动。
9月份,继大荔县图书馆洛滨城市书房对外开放之后,“渭南书苑”城市书房大荔同乐城市书房建成开放。“这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施‘全民阅读书香大荔’文化惠民建设又一个新的窗口和阵地。”大荔县文化和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贺康平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大荔县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千余场次,通过启动打造“大美大荔”文化和“十步曲”,实现文旅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在深化文旅融合进程中,西渭携手共赴诗与远方。以“临·荔相望文旅共行”为主题,大荔县与西安市临潼区就西渭文旅融合县域联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在资源开放、服务共享、品牌互塑,以及非遗利用、文化创意等方面深化务实合作,共同探索文化旅游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模式。(供稿/陕西省乡村振兴局 编辑/崔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