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就有文化节”
2022年11月10日   10:51 | 来源:辽宁日报

  “把这片鱼鳞的颜料再涂厚实些,那几片鱼鳞可调换不同颜色,这样小鱼就显得更可爱了。”站在5岁女孩小鱼儿和妈妈的身后,刘记掐丝珐琅画传承人刘桂鹤一边帮母女俩调配颜料,一边轻声指点她们给掐丝珐琅画上色。


  11月6日,沈阳市皇姑区水木书屋的院落里,“左邻右舍文化节”的横幅挂在窗棂上,家住附近的居民们会聚而来,观看摄影作品展览,参与剪纸、编绳、皮具制作、掐丝珐琅等非遗项目互动体验,动手制作自己喜爱的作品。作为水木书屋的主理人,刘桂鹤热情地迎合着大家。


  环顾一周,记者看到,办在社区里的文化节上,孩子们能参与学习非遗技艺,大人们可以雅致社交,主理人的苦心经营,一幅幅和和美美的画面恰似传统文化在民间传播的优质样本。


  阳光照在书屋外厅的长案上,六七个孩子正在家长的陪伴下,动手做掐丝珐琅画。每个人作画的图案都根据自己的喜好所选,各不相同。小鱼儿所做的掐丝珐琅画就是一条色彩明艳的小鱼,旁边还有几个用金丝掐出来的心形泡泡。“为啥是心形的泡泡?”记者问。“那是跟妈妈悄悄说的心里话。”小鱼儿眨动眼睛,一字一板地说。


  在小鱼儿的对面,是8岁的男孩刘堃博,他是第四次来做掐丝珐琅画,画的是牵牛花,从绘图、掐丝到上色,动作娴熟,还不时指点旁边的女孩。原来,他们是同学,女孩叫孙杰鑫,是第一次来,自选的图案是龙猫,而此前刘堃博就曾画过龙猫。刘桂鹤凑上前给他们当助手,但她动嘴不动手。她说:“我只是点评,让她自己独立完成,锻炼动脑、动手能力。”


  记者了解到,这些孩子都住在书屋附近,是这里举办的非遗体验活动把他们吸引来的,让他们成了玩伴,而他们的家长也由此相识,彼此成为朋友。


  书架环绕的书屋里厅,播放着舒缓柔和的古琴曲,中老年人在这里选书、看书、交谈,彼此留着电话,加着微信,幸福感写满了他们的笑脸。77岁的车会君在附近住了40多年,当年这一带是市郊,她在这儿种过白菜、萝卜、黄瓜、柿子。现在,由村民变成了市民,她住在一楼,喜欢在窗下养花种草,常来书屋找这方面的书看。“来,这位老姐妹帮我拍个照片,我给儿子发过去,让他看看老妈的生活多充实。”说着,她端坐在书桌旁,打开书,摆出看书的样子。“再侧侧身,略抬头,别动……”一旁的市民李桂芬用手机给她拍了照。打卡拍照结束,两人已经聊得熟络了。


  59岁的高英一边翻看手中的图书,一边与身旁新相识的邻居交流。此时,见记者走过来,高英递上手机,让记者给她们仨来个合影。“家门口就有文化节,孩子们学非遗,大人们聊天,增进了解,太开心了!”


  给高英等人送上矿泉水,刘桂鹤抹一把额头上浸出的汗珠,“这个文化节给我和邻里们打开了一扇学习、互动、创熟的窗口。”


  “城市中互不往来的邻里关系还真得改,我们希望城市邻里之间都能成为好朋友、好兄弟、好姐妹。邻里之间互相留个电话,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都能来捧个场,闲暇时到邻居家串串门,唠唠家常,那该有多好啊!”沈阳市皇姑区文旅局负责人说。


  举办“左邻右舍文化节”,就是要用文化拉近居民距离的相处方式,送给居民们一种坐享家门口的幸福。近年来,皇姑区大力组织开展文化惠民服务活动,此次“左邻右舍文化节”后,区里还将推出“《红楼梦》赏析”文化讲座、“十二时辰”摄影作品展览等一系列活动,活动将持续到11月末。


  在大家的帮助下,刘桂鹤将刚刚领得的“左邻右舍文化坊”牌匾郑重地挂在水木书屋的墙上。“我要让左邻右舍喜欢上传统手艺,让居民们从文化的旁观者变成参与创造文化的主角,共同弘扬文化经典,讲好中国故事。”80后的刘桂鹤说。(辽宁日报记者 赵乃林)

组稿/何媛 编辑/汪文瑞


(责任编辑:刘易雄)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文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