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地处长江流域西汉水上游,素有“半夏之乡”之称,西和县半夏品质优良,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以上。据悉,陇南市人大代表鲁马成为西和县药材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规范建设实体,勇当增收致富“排头兵”
据了解,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半夏具有粒大、色白、淀粉含量高和药用价值高等特性,是半夏中的精品。2010年,鲁马成返乡从事药材种植业,他发现由于当时营销体系单一,种植户种植的半夏只能出售给药材贩子,压价坑农的事情经常发生,这让他深刻体会到“再精明的个人也没有集体的力量大”。于是在2012年,注册成立了西和县广鸿中药材专业合作社。
据鲁马成介绍,西和县广鸿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立足当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西和半夏因其地道、无公害的优良品质,备受商家喜爱,销往广州、亳州、成都、郑州、杭州等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的中药材市场,并远销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建立了比较稳固的市场营销网络体系。同时,他不断增加种植药材种类,除半夏、牛蒡子外,还示范推广种植柴胡、红芪、党参、当归等中药材。2021年合作社资产总额5800万元,销售总额5000万元,发展势头强劲。
坚持技术创新,注入持续发展“源头水”
据合作社相关人士介绍,2014年起,鲁马成针对中药材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编写了《西和半夏标准化生产与加工技术体系示范》《广鸿专业合作社西和半夏地理标志产地产品保护与无硫加工技术体系示范产业集群实施方案》、甘肃省科技重大计划项目《广鸿专业合作社西和半夏地理标志产地产品保护与无硫加工技术体系示范产业集群实施方案》等种植参考书籍,并顺利通过市、县专家评审,完成项目申报工作,为西和中药材产业集群化永续发展和带动西和县产业振兴奠定了基础。鲁马成不断总结西和中药材大田生产地加工先进经验与技术,积极创新构建种植技术体系,提炼运用的“纹党参仿生态栽培方法”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发明的一种医用中药材幼苗培育设备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目前,正在开展中纬度二阴地区淫羊藿人工栽培与种苗繁育技术体系试验,对引导全县淫羊藿产业规范化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抢抓政策机遇,激活多元增收“新动能”
据相关人士介绍,鲁马成带领合作社抢抓乡村振兴发展机遇,积极推行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初步探索出“两加六带一联合”的产业扶贫新模式,实现了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承建广鸿扶贫车间、扶贫成果巩固就业工厂,采取“配股分红带动、入股分红带动、订单产业带动、社内务工带动、土地流转带动、电商销售带动”六种带动方式,有效助推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据当地药材种植农户介绍,鲁马成通过流转土地、向农户提供良种、吸纳农户在合作社务工等方式,带动群众增收脱贫。充分发挥电商扶贫作用,通过网店高价代销周边农户种植的半夏、牛蒡子等中药材,拓宽群众增收渠道。邀请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农户进行标准化种植,科学化管理,通过科技培训提高技术含量。同时,积极推广柴胡、红芪、党参、当归等中药材种植,通过向农户供应良种,全面改良品种,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切实帮助群众增加了收入。
汇聚资源优势,打造互利互惠“同心圆”
鲁马成表示,合作社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发展模式,先后与何坝、洛峪、蒿林3个乡镇15个村党支部结对共建,初步形成村企共富、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近年来,西和县周边900多户群众大力发展半夏种植,种植面积达到了1500多亩,销售订单1000多吨,交易额达1亿元,种植户半夏亩均纯收入8000元以上。如今,西和县广鸿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已经初步实现“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群众”的发展目标。通过把握市场规律,拓展经营理念,完善运行机制,扩大经营规模,合作社实力得到不断壮大,从而成为一个真正能示范和辐射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亮点”和“窗口”,为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持续做出贡献。(供稿/西和县广鸿中药材专业合作社 组稿/张婵 编审/张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