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托管:让土地变“肥”人变“闲”
一个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业生产探索路
2022年05月20日   10:31 | 来源:陕西农村网

1.png

  在绿盛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小麦示范基地,一辆植保无人机正在进行喷肥作业。


  田埂边,一架V50植保无人机缓缓起飞,在地面上空匀速飞行,旋翼形成的气流拂过麦田,“舞”起绿色的毯子;不远处,机手轻点手机屏幕,天上的“大家伙”根据设置好的高度和航线,精准地进行肥料播撒……这是5月17日记者在渭南临渭区绿盛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小麦示范田里看到的一幕。


  麦浪滚滚,丰收在望。广袤的三秦大地,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耕、种、管、收等各个环节,实行精准高效的托管服务。在这支“各显神通”的队伍中,渭南临渭区绿盛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也用自己的方式,探索出了一条可学习、可借鉴、可推广的农业生产之路。


“保姆式”全托管 简单省事效益高


  闲暇时,66岁的韩茂盛总爱站在村委会的广场上,望着对面那片绿油油的麦田出神。种了大半辈子地的他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自己也能当起“甩手掌柜”,啥都不管只等着数钱就行。


  快收麦了。往年这个时候,韩茂盛不是骑着摩托车去购买农资,就是顶着大太阳在麦田里施肥打药,忙得像陀螺一样。可是这两年,农活紧了他反而闲了,整天牵着孙子的手在村里转悠。


  在临渭区官底镇保王村,韩茂盛一共有10.5亩地。每年种子、农资、收割等费用算下来,一亩地至少得投资500元。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种田的“窍道”,种粮效益不佳,老韩心里憋屈得很。


“这片麦田以前自个管时,亩产不到900斤。交给合作社托管后,去年亩产量达1300斤。粮食亩产上去了,各项费用降低了,一加一减,每亩地增收三四百元。”自从2019年加入合作社后,老韩一下子畅快了,“交点托管费啥都不用管了,省钱省力。”


  享受绿盛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这种“保姆式”托管服务的田块,在渭南市一共有2.7万亩。结合当地实情,合作社充分调动政府、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等各方积极性,探索出了“整合资源——集中托管”“村社合一——自我托管”“农机服务——合作社托管”“千乡万站——跨区托管”“以租代转——保姆式托管”等多种农业生产托管模式,有效解决了“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等问题。


  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合作社逐步向土地流转型和服务引领型规模经营齐头并进、多点开花的方向靠拢,合作内容不断丰富,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年轻人挑大梁 会种地更“慧”种地


  打开田间监测物联网系统,温度、墒情等各种数据详尽清晰,农作物生长情况一键掌握;手握遥控器摆弄几下,植保无人车就会“脚底生风”,1小时内完成50亩地的喷洒作业;实验室的年轻人瓶瓶罐罐、试剂试纸“鼓捣”一番,土壤板结、地力不足等问题迎刃而解。


  这个平均年龄只有35岁的年轻团队,总能给人不一样的惊喜。


  “亩穗数40万个,穗粒数70粒,千粒重0.045千克。经过初步测算,亩产量预计达1200斤。”5月17日中午,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部经理李朝宁和同事拿着工具,在官底镇庙王村的示范基地进行小麦测产。产量算出来的那一刻,几个人击掌庆贺,难掩激动。


  受秋霖天气影响,这片麦田去年11月20日才下种,比正常播种晚了将近一个月。“之前叶色发黄,叶片窄短,被判定为三类苗。”李朝宁说,团队通过采用无人机喷施叶面肥、植物调节剂等方式促弱转壮,小麦长势一天天变好,如今已达到一类田的标准。


  在这个年轻人挑大梁的团队,会种地不在话下,“慧”种地才是真本事。作为合作社的“老人手”,李朝宁刚开始连种子都分不清。现在,他谈起生产种植头头是道,能够轻松玩转各种先进设备。


  引进陕西第一台免耕深松精量分层施肥播种机,推广全程机械化智慧服务,吸纳年轻人返乡创业加入合作社……一直以来,在智能装备引进和人才技能培养方面,绿盛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做了不懈努力。


  从“农业小白”到“行家里手”,如今,合作社像李朝宁一样的年轻“能人”越来越多。他们挽起裤腿扎根田间,用自己的方式为乡村振兴画卷挥毫泼墨。


  “掌舵者”思路清 接续发展后劲足


  “要想方设法保证农民利益,努力实现粮食稳产增收。”每当想起去年10月30日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孙矿玲在合作社的小麦示范基地对自己说过的话,石宇锋就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合作社就像一台机器,加上油才能动。想让它转起来简单,怎样长时间运转不出问题才是关键。”其实,29岁的石宇锋在5年前成立绿盛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时,就绘下了一幅宏伟蓝图:蹚出一条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服务之路。


  作为西北地区唯一一个标准化程度最高、服务内容最全的专业合作社,这些年来,为了合作社的长足发展,石宇锋下了不少功夫。创办初期,为让农户放下“药桶子”,他跑遍了临渭区的每一个村,引导大家接受合作社打药队的专业化服务;局面一打开,就在重点村镇成立服务站,确保群众有需求随时都能找见人;引进各种植保机械,通过专业化病虫害防治积累口碑;先后流转1000多亩地种粮,在智慧化生产服务上动脑筋,让每块地都能发挥出最大效益。


  从最初托管面积只有200亩到现在的2.7万亩,从单一的植保服务到全程综合托管服务,从名不见经传到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全国统防统治星级服务组织、省级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在石宇锋和团队的努力下,合作社迅速成长,专业化、保姆式服务触手可及,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已现雏形。


  “一条腿走路,不够稳也快不了。两条腿齐上,才能一鼓作气冲到终点。”作为合作社的“掌舵者”,石宇锋深知,不能守着眼下的成就止步不前。“将先进的技术、完善的服务、优质的农资进一步整合,让农户得到更大实惠。”这是石宇锋的朴素愿望,也是他的奋斗目标。(文/ 赖雅芬 图/王东宇 )

(责任编辑:筱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文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