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广场舞、打太极拳、跑步、游泳、骑车、打球……不管是晨曦微露,或是落日余晖,在旬阳市城市广场、公园、社区、步道、晨晚练点、汉江之畔,每天都有大批锻炼健身的人群,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尽情享受着运动带来的健康与快乐。这些场景,仅是旬阳市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旬阳市以打造体育强市、建设“健康旬阳”为目标,深入实施全民健身战略,不断提升体育公共服务水平,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设施建设等方面全面推进,美丽的太极山城俨然成为一座充满活力的健身之城。
健全机制 建强队伍
“群众健身需求在哪里,健身组织就建到哪里”,这是旬阳市委、市政府普及推广全民健身运动的决心和承诺。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至上”理念发展体育事业,全力推动群众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先后出台《旬阳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旬阳市全民健身设施规划》,成立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旬阳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体育总会等17个单项体育协会,各镇设立文体站,村(社区)组建体育辅导站,很快形成了以市体育总会为龙头,单项体育协会为依托,镇文体站为骨干,体育辅导站为基点的市、镇、村(社区)三级健身组织服务网络体系,培训1232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每个健身站点配备1至2人,人均每周开展健身指导2-4次,每次1小时至1.5小时。有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和帮助,解决了群众“会健身”问题,带动了群众的健身热情。目前,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0%以上。
智能化设施 多元化供给
“群众生活在哪里,政府就把健身设施建设到哪里,现在我们在小区里、公园里、河堤边,到处都能锻炼,方便多了”,今年65岁的市民张女士常年进行太极拳习练,她是体育设施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家住城关镇党家坝社区的太极城跑团成员王先生每天都要赶在早上8点前跑完步再去单位上班,“每天朋友们一起吆喝跑步,时间长了就养成锻炼的习惯了,现在锻炼也方便,我现在一天不运动的话,就感觉身体好像不舒服”。
近年来,旬阳市政府按照“全面覆盖、全民受益”原则,累计投入9亿余元,建设县、镇级公共体育设施“七个一”、“三个一”工程,建成主城区太极城森林运动公园、滨江(河)运动公园、全民健身运动场、健身广场、健康步道、社会足球场等。全市现有健身场馆845个,场地面积93.82万平方米,人均2.04平方米,城区、镇(社区)“15分钟健身圈”基本建成。
积极推进“智慧健身”。智道系统进公园、进社区,在城区滨河公园、太极城森林公园建设塑胶健身智道,在党家坝社区建成智慧健身中心……这些智慧健身设施,增强了健身人群的互动性和健身热情,为市民打造“智慧健身”新体验。旬阳市智慧健身设施建设经验在全省得到推广,并成为全国首批智慧健身试点县。
活动常态化 赛事品牌化
今年以来,全国太极拳(剑)交流大赛在旬阳举行、陕西省健身气功站点联赛在旬阳市举行、陕西省社会体育指导员交流展示大赛在旬阳举行、安康市第十七届运动会青少年足球联赛在旬阳市举行……,正是因为全民健身常态化、赛事品牌化积攒的良好体育基础,使得一项项体育大赛选择在旬阳举办,旬阳市也先后荣获全国农民体育工程先进县、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校园足球试点县、陕西省全民健身示范县、陕西省全民健身活力县等诸多荣誉。
在推进全民健身运动中,旬阳市坚持用“两条腿走路”。一是常态化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促进全民健身运动普及,夯实群众健身基础。通过协会搭台办活动、社区举办运动会、单位开展职工运动会等,做到周周有活动;举办游泳、冬泳、龙舟赛等水上活动系列赛、太极拳系列赛、全民健身运动会系列赛等,做到月月有比赛。你方唱罢我登台,带动市民天天有健身。二是挖掘利用汉水资源和太极城地形,打造水上运动和太极健身品牌赛事,提升旬阳体育影响力和知名度。多次承办全国太极拳邀请赛、陕西省太极拳比赛、安康市太极拳比赛,组队参加省内外太极拳健身交流大赛,“全国太极拳之乡”创建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举办“畅游汉江”冬泳邀请赛,每年有数百名省内外游泳爱好者前来参赛,随之兴起的浆板、皮划艇、水上乐园等体育项目也为更多水上运动爱好者所喜爱。
链条式培养 高质量输送
竞技体育要发展,人才培养是前提。旬阳市高度重视体育人才培养,制定《旬阳市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奖励实施办法》,通过课堂教学、传统特色校、市县训练基地三个阵地,完成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输出。2022年,旬阳市输送的省级运动员邱唐艳荣获省运会摔跤项目金牌,国家级运动员徐星叶荣获全国赛艇锦标赛金牌。
抓好学校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体育精神和基本体育技能,落实国家体质健康标准,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和“三操一活动”级业余训练,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培育体育特色传统学校。制定《旬阳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以体育传统项目校为抓手,打造特色体育项目,培育体育特长生。全市现有2所省级、3所市级、11所县级体育传统项目校,有国家级足球特色校28所。
建设体育训练基地。以体育项目训练基地为依托,以少年体校为主体,加大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力度。现有市级后备人才基地2个,县级后备人才12个。近年来为国家、省上输送徐星叶、邱唐艳、刘增旺、吕宗慧等优秀运动员60余名。(供稿/陕西省体育局 编辑/汪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