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非遗“飞出”农村
2023年06月12日   16:13 | 来源:新华网

  “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用起来,就是最好的传承”。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在农业大省江西的广袤农村里,通过搭建产业链条、集群规模化发展、农旅结合引流等方式,古老的非遗正焕发新活力。


  在江西省莲花县,当地名菜“莲花血鸭”烹饪技艺被认定为省级非遗,广受欢迎。


  “以前农民桌上的家常菜,如今以预制菜的形式,跑冷链、进超市、上网店,俏得很。”57岁的非遗传承人李国华说,为保证口味正宗,当地不仅出台了“莲花血鸭”地方标准,每年还会免费开设“莲花血鸭”烹饪培训课程,并举办烹饪技艺大赛,累计向外输送了数百位“莲花血鸭”烹饪师。


  完备的产业链条是“莲花血鸭”“飞出”大山的关键。“莲花血鸭”自热饭、拌粉、预制菜……在江西莲花血鸭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各类衍生产品琳琅满目。公司董事长颜彭保说,公司联结了莲花县3个合作社、500多位农户,每天要消化6000多羽莲花麻鸭。在他小时候,父母要花费半小时做一盘“莲花血鸭”,如今公司自动化生产线每小时能产出3000份。在智能化、全链条的加持下,“莲花血鸭”从农村地头直接销往全国各地。


  农村非遗在创新传承中显得愈发年轻、有朝气,莲花麻鸭、辣椒、茶油等原材料也成为当地农民致富产业。


  “每年出栏2万多羽麻鸭,我以前愁的是不知往哪卖,现在只愁规模跟不上。”莲花县高洲乡黄天村养殖户谢树中说,随着“莲花血鸭”产业发展,麻鸭需求量越来越大。麻鸭售价也从每斤七八元涨到每斤十几元。据统计,目前莲花县每年出栏100多万羽莲花麻鸭,当地养殖户年均净收入2万元以上。


360截图20230612161306866.jpg

这是莲花县高洲乡黄天村养殖户谢树中养殖的莲花麻鸭。新华社记者刘杨摄


  集群规模化发展也是非遗从乡土走向外界的桥梁之一。


  初夏时节,万物并秀。近日,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澧田镇枧田村村民李青家特别热闹,在李青的带领下,10多名村民开始为制酱做准备。李青一边清洗酱钵,一边盘算:“去年光酱姜、酱萝卜就卖了15万斤左右,今年年景好、生意旺,村里种的6000斤萝卜被预订一空,得多买些原料。”


  枧田村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酱村”,产出的酱萝卜、酱姜、陈皮、蜜茄合称“和子四珍”,其制作技艺在2022年被评为国家“非遗工坊典型案例”。近年来,澧田镇培植壮大非遗产业,连片打造特色酱村,形成集群效应,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统一挑选原料、统一生产加工、统一商标销售,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乃至国外。


  “舌尖上的非遗”不仅丰富着人们的味蕾,还鼓起了百姓的“腰包”。枧田、西陂两个村600余户村民中,七八成农户以生产“和子四珍”为主业。截至2022年,“和子四珍”已成为初加工350万公斤、成品160万公斤、年总产值超3000万元的致富产业。


  有的地方还靠农旅结合走出非遗传承新路。走进丰城市铁路镇洪州窑碗泥岭非遗工坊,几名师傅正认真细致忙着手里的活,揉泥、刻花、上釉……分工明确,有条不紊。


  铁路镇陂上村村民蒋佳丽说,她负责雕刻工艺,在这上班不仅离家近,每月收入也有四五千元,不比外出务工差。


  非遗传承人甘泰之介绍,洪州窑碗泥岭被列为江西省3A级乡村旅游点及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当地还建立了洪州窑青瓷传承基地。碗泥岭每年能吸引游客5万人次。(记者熊家林、刘杨)


(责任编辑:宗元)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文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