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非遗传承出新彩 共绘文化同心圆
2025年04月01日   16:30 | 来源:中国文信网

  用指尖触摸文化脉络,在互动中感受匠心温度,近年来,大同市平城区各街道、社区精心策划非遗主题活动,以互动体验、课程培训、新媒体传播、民生服务等创新形式,让传统技艺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光彩。


  指尖焕新:非遗技艺融入百姓生活


  近日,在卫星里社区举办的手工团扇DIY活动现场,居民张女士正小心翼翼地将干花粘贴在晕染好的扇面上,“你看我这朵荷花,晕染得像真的一样!”看着自己的作品,张女士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感叹。


80002.jpg


  在市级砖雕传承人盛向东的工作室里,新华街道新悦社区正组织志愿者们进行观摩。看着盛向东的刻刀在青砖上游走,志愿者小王忍不住感叹:“原来这些栩栩如生的花鸟都是一凿一刻磨出来的,每道纹路都藏着故事,太了不起了!”永和社区扎染活动现场,刘金花女士看着自己捆扎的棉布在染料中逐渐绽放出冰裂纹,兴奋得像个孩子,“每个拆开的过程都像拆礼物,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魔法!”民悦社区的螺钿胸针制作更让居民王女士直呼“惊艳”,只见王女士手持镊子,将0.2毫米的螺钿碎片拼成蝴蝶图案。“贝壳碎片在光下会变色,我要给女儿做枚粉色的,她肯定喜欢!”


  这样的活动不胜枚举。正是凭借这些活动,平城区各街道、社区以“非遗手作”为桥梁,将传统技艺转化为可参与、可体验的文化实践,居民们乐在其中,也对非遗有了更贴切、更直观的感觉。


  云端传承:新媒体赋能非遗传播


  让非遗传播打破时空限制,开源街道民懋社区创新推出“抖音直播+非遗传承”模式,让大同缠花这一古老技艺搭上互联网快车。每周四下午4时,抖音直播间“懋艺手工匠心坊”便会热闹起来。镜头前,大同非遗缠花传承人崔宝珍指尖翻飞,蚕丝线在特制模具上缠绕出立体的牡丹花瓣。“缠花要‘三分缠七分修’,就像人生需要不断打磨一样。”传承人边示范边讲解,直播间弹幕不断刷出“666”和“大同骄傲”等留言。“以前觉得非遗是老古董,没想到直播间里这么潮!”网友“一只鱼”留言道。民懋社区的这一创新举措让缠花技艺收获了众多粉丝,吸引了许多年轻人报名参加线下体验课。


80003.jpg


  在民德社区剪纸课堂,银发阿姨们正举着手机拍摄剪纸过程,“发到家族群里,让外地的小辈看看咱们大同的绝活!”在民安社区,7岁的雨墨小朋友踮着脚拓印“福”字,金粉簌簌落在红纸上,雨墨妈妈立刻在一旁拍照上传小红书,“孩子说这比玩手机有意思多了,现在一有空都盼着社区有活动。”


  非遗惠民:文化传承与民生服务同频共振


  各街道的就业技能培训更让非遗传承开出惠民之花。民安社区的编织课堂里,居民闫雪莲正跟着老师钩织“佛小伴”帽衫。“以前只会织毛衣,现在能做文创产品,还能赚钱。”她展示着钩好的黄色帽衫,“上个月我做了3件,卖了200多块呢!”大庆路街道吕大姐通过非遗布艺手工培训重拾自信,“女儿把我的作品挂上闲鱼,意外开辟了家庭副业,每月还能有额外收入贴补家用。”据开源街道负责人透露,辖区目前已有20多位居民通过非遗培训实现了灵活就业,手作产品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往全国。


80001.jpg


  为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大同非遗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吴秀梅更是坚持“以艺育人”,培养了一批剪纸爱好者。如今,她培养的学生有的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有的深入学校、社区成为志愿者,为非遗保护和传承贡献了力量。吴秀梅在剪纸课堂上这样对学员们说:“当你们用窗花装点生活,用技艺创造价值,那就是对非遗最生动的传承。”(秦世珍、杨涛)


(责任编辑:宗元)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文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