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皇后土晋地游
吟咏秋风靓斯楼,
汾阴素波潺潺下,
黄龙雄滔滚滚流。
西望夏阳《史记》远,
背后晶盐贵似油。
草木飘落膺归雁
故地情深再抬头。
注:后土,指后土祠;
汉皇,指汉武帝刘彻;
秋风,指汉武帝赋《秋风辞》。
夏阳,古地名,司马迁的家乡,在今陕西韩城南。
“秋风楼”位于后土祠正殿后(位于古河东郡汾阴县,即今山西省万荣县西南),因楼上藏汉武帝刘彻《秋风辞》碑而得名。秋风楼创建年代不详,因黄河淹没,曾于清代康熙、同治年间重修,现存建筑为清代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重建。汉武帝刘彻曾5次巡幸河东,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刘彻祭祀后土庙时,正值晚秋,在汾河舟中欢宴群臣,慷慨高歌,写下“秋风辞”——秋风楼因楼上藏树汉武帝《秋风辞》碑而得名。
据《史记·孝武本纪》及《汉书·武帝纪》记载,汉武帝刘彻到河东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西南)祭祀后土(土地神),共有五次。只有一次在秋天,即元鼎四年(前113)十月。这时刘彻四十四岁,即位已二十七年。他实行武力打击匈奴,已胜利解除了数代以来的北部边患。他采取的国家专卖(盐铁、均输、平准)、统一货币、重农贵粟三大政策,卓有成效,克服了长期用兵造成的生产破坏和财政危机。西汉王朝无论军事、经济、政治、文化都达到全盛高峰。但他的雄才大略,还要打通西域,开发西南,平定南越和东越,振威名于世界。
这次出巡,途中传来南征将士的捷报,而将当地改名为闻喜,沿用至今。时值秋风萧飒,鸿雁南归,汉武帝乘坐楼船泛舟汾河,饮宴中流。当时场面热闹,气势恢弘,听说汾水旁边有火光腾起,还下令在那里立了一座后土祠来祭祠大地。身为大汉天子的刘彻,一生享尽荣华,又同常人一样,无法抗拒衰老和死亡。宴尽之余,遂作此篇。
据《蒲州府志》记载,后土祠始建于西汉文帝后元元年(前163年)。唐玄宗李隆基在开元年间三次祭后土,宋代真宗皇帝来祭扫时。元代以前,后土祠均由官方维修。清顺治十二年(1655)黄河水决,后土祠又被淹没,仅留下秋风楼和正殿两处建筑。康熙元年(1662)秋,黄河再次决口,将秋风楼和正殿全部吞没,脽上旧迹尽被涤荡。次年,清政府拨款移地重建,但于同治六年(1867)又被黄水所没。新中国建立后,对秋风楼等一些主要建筑进行了多次维修,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秋风楼高32.6米,下部筑有高大的台基,东西穿通,东门雕字“瞻鲁”,西门雕字“望秦”,南面为登楼之正门,周围砖砌花墙。楼分三层,面阔、进深各五间,四周回廊,十字歇山顶;两层四面各凸出龟座一间,上筑瓦顶,山花向前;二、三层廊下置斗拱或平座,各藏树汉武帝《秋风辞》碑一块。三层的一块碑系元至元八年(1271年)所建,高0.58米,宽0.73米,行草阳刻,笔划凝重,体态端庄。二层的一块碑系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八月立,高0.82米,长1.87米,篆体阴刻,嵌在楼内北壁上,碑体完整,“阁迥凌霄汉,层楼耸百寻”“树色浮秦晋,河声荡古今”。
本网编辑:李俊 投稿邮箱:kxdblj@163.com
(责任编辑:夏县发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