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维谈艺术》当代美术大家批评——刘大为
2018年04月17日   16:14 | 来源: 书法报·书画天地




艺术家简历
 

  刘大为 1945年出生,祖籍山东诸城。1968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1980年毕业于中央美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主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委员。
 

  出版有《写意人物画技法》《刘大为速写》《刘大为作品集》《刘大为小品集》《刘大为水彩画作品》《史诗与牧歌——刘大为作品集》等。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重大展览并获奖,在日本、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展出。
 

刘大为的束缚

乔 维

  当代画坛流行着一种通病,对艺术家作品的评判,往往都是艺术之外的语言,很少把作品放到久远而厚重的美术史中去检验。刘大为先生以工笔与写意见长,绘画语言有自己的特点,而他在创作上的艺术长短,少有人深入其内在的学术范畴,去探索他绘画中的缺陷。
 

  探讨刘大为作品的艺术长短,首先从刘大为先生的绘画传承、艺术创造、他所经历的时代变迁,以及其作品的美学价值入手,只有铺展到美术史的长卷中,才能体悟到其艺术的长短。刘大为先生绘画有自己的艺术特色,但实质却远远没有走出吴作人与蒋兆和的影子。他的作品从表象上欣赏,既继承传统又融合着诸家笔墨之长,所挥扬出的笔韵与风格,成为了当今艺术一流的标识,但将他的笔墨韵味幻化到其作品的意境里,如果从美学的角度去评判,多数却流于平庸。刘大为先生曾受教于叶浅予、蒋兆和、吴作人、李可染等大师,画风无形中沾染着前辈的风骨,因受师承的写实主义影响,他的笔韵借鉴了西画的格调。而工笔注重线条诚实,写意表现的是情趣境界。尽管刘大为先生在绘画实践中,让两者之间的矛盾统一、和谐,达到融会贯通的笔墨风采,但始终没能突破技艺之外的艺术创造。叶浅予将灵巧带入了线条,使之充满意境,给绘画领域增添了生命动力;蒋兆和追随徐悲鸿的写实主义绘画体系,却纠正了徐悲鸿的素描造型绝对论,为美术史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吴作人以将西画融入国画的创作流派,奠定了自己在现代美术史上的位置;而提到李可染,就知道“浓重浑厚,深邃茂密”的美学价值。能登上美术历史长卷的艺术大家,都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创造历史,而刘大为先生的作品缺少属于自己的创作面目。
 

  从刘大为先生的绘画实践方面去体会,他让工笔渗透到写意画的创作中,表现出的笔墨线条缺少诚实感,而他绘画的母体多以人物与骆驼为主,表象看上去张扬着一种气韵,尤其是他笔墨上强调的张力,却是他在艺术创作上最大败笔。他所表现的墨韵效果,在绘画技艺中属于含金量较低的。纵观刘大为先生习惯的笔墨技法,无论是润色还是墨韵渲染,都无法表达出绘画的本质意趣,更难体现到宏观上的美学意义。在他的《瀚海秋驼》《漠上》《秋驼》等作品中,大凡描写人物与骆驼的画面,在用笔和墨色的涂染上都延续着通俗模式,缺少创造性的笔法及意境,也难以表达更为宽广的时代面貌。其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因受写实主义影响,加上他将西画和写意之风融入其间,试图创造出一种自己的特性,但恰恰这种刻意的笔法阐述,看似线条流畅,却难以达到墨韵的深层内涵,显得粗糙而又漂浮,破坏了人物在整体画面中的美学价值。因为中国画最基本的特征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怀,言志与抒怀是作品表述的中心,绘画艺术强调的是意境,而不是局部的细腻或张扬,尤其是在对人物的艺术表述上,追求的是一种对人格与美学的把握。读刘大为先生的人物作品,如《朗德寨猎手》《藏女巴桑》《巴扎归来》等作品中人物的刻画,无不败笔在局部细微和笔墨挥扬上,真正有美学价值的艺术作品,是不强调张力和视觉冲击,不去追求强烈的构成意识而夺人眼目的。艺术首要追求的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有内涵而对绘画具备创造性的元素。
 

  毋庸置疑,刘大为先生的艺术成就,在当代绘画体系中是属于优秀的,因他扎实的美术功底,延续着传统绘画精神,又包容进西画的创作技法,他的作品在当下算得上佼佼者。因受时代艺术绘画的变化所限,加上书画市场浮躁的价值观,制约着他在技法与艺术上的创造。以绘画学说论的观点,人文精神的高度决定着艺术高度,而人文境界的高度并不是光靠基本功所能达到的,绘画艺术在尊重美学功底的同时,更强调的是人文素养与修为。刘大为先生的艺术高度,缺乏的正是艺术创新的内在因素,尽管他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想追索出托物言志的效果,尝试着借物抒怀的精神追求,却终究被平庸而俗套的创作格局所限,难以给美术史留存可以借鉴的价值。
 

  艺术上升到最高境界是寂寞的,经济大潮追逐着书画市场的淆乱环境,不仅影响着刘大为先生的创作,而且左右着多数当代画家的价值观,很少僭越熟练的模式去涉险创新。因为有价值的创新在初始往往是不被欣赏的,真正成为雅俗共赏的作品也是很难的。叶浅予的作品可谓雅俗共赏,因他以灵动的线条让人物活在艺术美中。而蒋兆和却没能如此幸运,虽然他开创美术史一个时代,却因理论观念因素,流于艰涩的探索中,直到今天,蒋兆和的作品,都很难走进雅俗共赏之列。尤其他晚年创作的人物,成为当代美学界争论的标本,但也恰恰因争论和对美学探索的价值,让其成为了美术长河中跳闪着的浪花。
 

  刘大为先生的艺术创作,可能是纳入了一种自我约束,他在醒悟的同时探究着自由,如果回望美术史上的时代进步,能够捕捉到在刘大为先生张扬的笔墨之外,缺失的是一种宏观的精神境界,以及创新中“修齐治平”的担当意识。绘画艺术需要一种自省精神,从绘画本源去悟透笔墨以外的世界,需具备厚重的美学素养,以及自我的修为与历练,才能实现其在艺术创造上的理念,从而成就一位具有生命力的画家。刘大为的艺术高度,就其多数作品在语境上的表现,以及他挥扬在创作风格上的特质,是很难走近美术史长河的边缘的,只能遥望着浩瀚的美术风景,欣赏着跳跃出边界的潮水。(作者:乔维/艺术评论学者)

  

国画 
马背上的民族

  

国画 《
漠上

  

国画 《
雪域

  

国画 《
帕米尔高原的婚礼

  

国画 《
情系黄土地

(责任编辑:中庸)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文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