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余头白子国文化探寻之旅》黄粉下酒越吃越有
2019年08月22日   19:17 | 来源:中国发布网 作者:余述祥
  到了弥渡,有一种美味是不得不尝的,那就是寅街黄粉。说寅街黄粉,你可能会说那算么么东东,这“稀豆粉”到处都是。这你就大错特错啦,弥渡寅街启官营黄粉历史悠久,早在400多年前就以制作工艺的独具特色和鲜、嫩、爽的色香味,美名扬四方而传承至今。
 
  旧时大家吃黄粉是围筛而坐,人们给吃黄粉起了一个好雅致的名字“上月亮馆”。现在的寅街黄粉上了宾馆酒店的餐桌,很受欢迎。远离家乡的游子回到弥渡,一定要去吃一碗黄粉解乡愁。诗曰:“离乡赤子喜回还,新朋老友相见欢,沽酒寄兴‘月亮馆’,眉飞色舞赞家乡。”可见弥渡人对寅街黄粉的喜爱。


 
  “寅街黄粉制作过程繁杂,其中的几道程序如炕锅巴、澄豌豆淀粉、过滤淀粉、揉辣子水、煮制、加料、火候全靠自己的经验掌握,黄粉的制作都是一代一代家传下来的,工序不同,口感和色泽也就不同。只有严格遵守制作程序,坚持纯手工,这样做出的黄粉色泽金黄油亮,营养丰富,入口滑而不腻,满口鲜爽,直至心脾。”启官营黄粉世家的奎学文如是说。


奎学文的黄粉摊
 
  奎学文说“做黄粉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差事,每天夜里三四点钟就要起床劳作,而且黄粉对时间的要求很苛刻,当天做好的黄粉必须在当天卖完,过时黄粉的鲜、嫩、爽,色香味则无。”起锅后的黄粉放进铺了纱布的浅浅的黄粉筛里紧紧的包裹起来,一般的一百多斤一筛,多的可达两百多斤,搬动起来十分费力,每天300多斤黄粉,不到12点就卖完了。”


鲜嫩爽的黄粉
 
  出锅的稀黄粉随着温度从外到里冷却会凝固起来,凝固的用黄粉刀打开食用,入口滑而不腻,有筋有骨,满口鲜爽,直至心脾。包裹在中间的是用来当早点的稀黄粉,很受食客青睐,尤其在大冬天的早晨,来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稀黄粉,加上花椒油、芥末、辣椒酱、姜末、葱末、蒜末(水),吃起来满口鲜爽,绵香四溢,温暖酸辣,直至心脾,一整天身子都是暖烘烘的。
 
  在弥城的每个寅街黄粉小食摊,都摆放着两三张小方桌,一溜排的小凳子,随时都坐满了吃黄粉的男女老少。吃黄粉,摊主准备的佐料、调料那是一样也不能少的,特别是夏天,吃了黄粉后,喝上一碗摊主自制的“木瓜甜醋”,浑身通泰,自制的芥末味虽重,却能解暑提神……每逢弥渡街天,来自四乡八岭几日不见的老少爷们聚在一起,吃着黄粉,呷着小酒,唠着嗑子,真真的“黄粉下酒越吃越有。
 
  

作者简介:


 
  余述祥,1955年生,男,汉族,云南弥渡人,文化管理及文化工作者。长期从事政府文化、文物、图书管理工作,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深入研究具有一定造诣,主持主导弥渡花灯、弥渡民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工作。有关政府文化管理的论述,被国家行政学院博导、教授收为专著案例。喜欢文字,有数十万字的论文、散文、小说、诗歌作品发表于国内主流报刊、杂志媒体、网络平台。退休之余用文字书写生活,让生活充满阳光。

 

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中庸)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文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