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由来哪里,“广西”之称始于何时,广西历史有哪些斑斓印记?还有广西文化如何异彩纷呈,西部陆海新通道具有怎样的历史渊源?9月23日,位于壮乡首府南宁的汉字馆,广西文化大讲坛如期开讲。本期主题是“从地图看广西文化的历史脉动”,主讲嘉宾、知名历史学家周长山教授从地图的演变切入,分享广西人文历史的渊源和风貌,梳理八桂大地的重要历史事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听众一起穿越古代,俯瞰历史风云。
讲座现场
周长山,日本立命馆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教授,曾任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和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现任广西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史、中国古代城市史,有《汉代城市研究》《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等著作,是广西历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校历史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副秘书长。
“桂林八树,在番隅西。”出自《山海经》卷五《海内南经》,是最早出现“八桂”的古代文献。周长山认为,自春秋战国至唐宋,各个朝代都有记载“八桂”的文献,最开始是指桂林、桂林府、桂林州,之后扩大到整个行政区域。“李贤《大明一统志》记载:‘八桂,广西桂林府郡名。’表明从明朝开始,‘八桂’正式成为广西和桂林的代称。”
据文献记载,历史上的“广西”地区,先秦时期有西瓯、骆越、苍梧等部族(古国),秦代有岭南三郡:桂林、南海、象郡,唐代属岭南西道,管桂州、容州和邕州,至宋代,广南西路(治桂州)简称为“广西路”、“广西”。
从先秦、秦、西汉、唐、北宋、元、明、清、民国至新中国,周长山用各个朝代特定时期的地图,讲述广西的历史变迁,包括早期人类的活动、陶器的出现、秦代运河枢纽——灵渠、马援南征、侬智高起兵、狄青南下、金田起义、中法战争与边防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湘桂走廊、西部陆海新通道和刚刚开工建设的平陆运河等等。
周长山认为,八桂文化可分为民族文化、中原文化、高原文化和海洋文化,花山岩画、铜鼓则是广西民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载体。事实上,广西是一个具有明显移民特征的地区,与历史上的军事、经济发展相关,较早受到中原文化、海洋文化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旅桂文化名人包括史禄、元洁、柳宗元、李商隐、苏轼、黄庭坚、秦观、范成大、王守仁、徐霞客等等,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引领人文风潮,犹如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明珠,照耀广西文化永续前行。
参与互动环节的嘉宾
讲座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前来聆听。在互动环节,主讲嘉宾与文史专家、汉字馆馆长曹光哲、广西民族大学教授郑维宽、广西教育出版社社长石立民、文化学者宾阳一起和听众交流,就听众关心的南中国古代疆域、侬智高事件、广西民族文化分类、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等问题进行分享、讨论。精彩观点引起现场听众的共鸣,场面气氛轻松热烈。
部分听众与嘉宾合影
汉字馆以“传承汉字基因,传播中华文化”为宗旨,是一个以汉字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传习机构。(作者:莫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