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岗:对竞技武术套路发展“要姓武”和“要像武”的再思考
2019年08月23日   23:20 | 来源:中国发布网
  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要姓武”和“要像武”,这已经是“解套”中国武术发展困境,实现中国武术健康前行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新近召开的全国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研讨会上所提出的竞技武术套路“要姓武”的决议,已经开始在专业武术人群和传统武术习练人群中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认同。那么,如何使中国武术竞技套路的发展回到“武”的本源中来,实现其最终“更像武”和“要姓武”的改革发展目标。在我看来还是应该从对传统中国武术拳种的正确认知上入手,使得更多的现代竞技武术套路的从业人员,必须牢牢树立起一种从对传统武术的敬畏之心开始做起。因为,在大多数竞技武术套路从业人员那里,对传统武术的陌生和不解已经成为制约竞技武术“要像武”与“要姓武”最大的羁绊。因为,在这些从业人员中,不论是教练员,还是裁判员,大多数人都没有很好地接受传统武术的规范训练和熏陶。基于此,我还是提出在竞技武术套路回归“武”意义的当下和未来,强化从业者传统武术技术与意识的培养,应该就成为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


上图为:王岗教授在习练

 
  我在很早的几年前就写过几篇文章,就呼吁竞技武术发展必须要树立“回归传统”的问题,如《武术发展需要武术人自觉走进传统》和《竞技武术套路发展需要武术人眼光向下》等。在这些文章中,早就明确提出:“现在大部分竞技武术套路的从业人员。特别是教练员群体的年轻化,他们本身的传统武术素养已经不能与他们的教练员相比,传统武术对于现在的教练员来讲已经非常陌生。”这种的对传统武术技术(拳种)的陌生,在我看来就是导致近年来竞技武术套路整体越来越“不像武”和“不姓武”的根本原因。这种根本性的原因,在于这一全体在竞技武术套路创新编排的过程中,难以找到“姓武”和“像武”的素材,进而使“舞蹈的、戏曲的、体操的”甚至是“杂技的”的东西,进入他们的视域,成为了他们借鉴的技术元素。这一方面来自我们“不像武”与“不姓武”的规则牵引和主宰,更为重要的致命因素还在于从业人员对传统武术动作、技术、要素等知之甚少所诱发和导致。这种因素导致的结果,表现在竞技武术套路的技术呈现上,就提出一种鲜明的“不像武”和“不姓武”状态。“体操化”与“舞蹈化”亦或是“杂技化”的出现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要解决好中国武术“像武”和“姓武”的技术表现回归“武”的问题,我们应该形成共识并大声喊出:“回归传统,从传统出发”的改革前行口号,高扬“在传统武术技术体系中挖掘现代竞技武术套路回归‘像武’和‘姓武’是正途”的深化改革发展的正途的理念。因为,从历史的流变来看,占据竞技武术核心内容的“长、太、南”,原本就是从传统的查、华、炮中来,就是从传统的陈、杨、武、吴、孙中来,就是从蔡、李、佛、洪等中来”,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自己忘掉了从哪里来了,忘掉了我们竞技武术套路是如何发芽和如何成长的。那种一味地跟着“西方体育走”,“效仿西方体育模式”的做法,到了必须实施刹车的时候了。让“练什么像什么”成为下一个轮回,中国武术竞技套路健康前行,大步跨域必须坚守的原则和底线,才是这次会议最具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
 
  因为,在我看来中国武术竞技套路发展中问题,其症结就是丢掉了“练什么要像什么”的祖训。“练武”必须“像武”,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所以,“练武”不能“像舞蹈”,更不能“像体操”。因为,这是由于几种身体价值取向差异的不同所形成的具有强烈差异的不同文化内涵的文化形态。“武术”文化所表达的文化内涵是建立在“武”“技击”和“保护”意识和能力提高基础上的身体语言;“舞蹈”文化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则是一种非战争和搏杀状态下的一种快乐生活状态的身体语言;“体操”也更是应该有自己的文化内涵表达。尽管他们都有徒手和持器械的身体运动,都有对“美”的追求和“美”的展示,但由于“动”的目的性差异的存在,就使得“练什么像什么”的差异有了天壤之别。所以,在我们提出“要像武”“要姓武”的过程中,保持这个存在的本质上的差异,不是不可“模仿”和“借鉴”,而是我们应该在“模仿”和“借鉴”的过程中,让“舞蹈”拥有“武”的价值意义,让“体操”有了“武”的内涵和功能。只有这样,我们才可阻止、制止和杜绝中国武术竞技套路的发展走向文化“同质化”和文化“被异化”的窘境。
 
  就此,我们提出实现中国武术竞技套路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其一,开展好武术领域的关于“杭州会议”精神的学习和贯彻,实现武术界高度的竞技武术套路发展方向的认同;其二,就是组织好所有相关的竞技武术套路从业人员,进行长、太、南传统武术拳法先关内容的学习,使其真正能够感知和体认到“竞技武术套路”来自哪里,让他们从中积累更加丰富的技术养分,体认真正的“练什么像什么”的真谛,夯实技术创新的根基。其三,就是要鼓励竞技武术套路的从业人员,到传统中去“问艺于民”,低下所谓高贵的角色身份,向那些深怀绝技的传统武术家请教和学习,丰富和扩充竞技武术套路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数据库储量。要想实现中国武术“更像武”与“要姓武”,扩大武术从业人员中“武”的硬盘容量,才是我们现阶段必须要抓紧完成的工作。反之,我们“杭州会议”所提出的竞技武术套路发展“要姓武”和“要像武”的回归目标,就很难得以更快地和更好地实现。才可能在我们未来的赛场上看到“练什么像什么”的“武”的回归。
  

  作者简介:王岗,博士,教授,武汉体育学院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武术文化与发展。)

(责任编辑:中庸)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文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