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岗说武术】对中国武术“技外之理”的再言说
2019年11月26日   14:03 | 来源:中国发布网
  中国武术是以“套子和花法”为技术构架的基本单位,也因此在很多人那里对于这些“套子与花法”的技术动作理解就往往出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理解。也因此,就中国武术的技术而言,出现了“各美其美”而不是“美美与共”的认知,甚至出现了“唯我为大”的中国武术传播“陋习”。“神乎其神”的演绎,已经成为中国武术传播场域中永远不缺席的现象。这种“陋习”的出现,这种“演绎”的吹捧,极大地伤害着中国武术的美誉。这种伤害已经成为中国武术健康前行的致命死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闫芳事件、雷雷功夫,徐晓东打假都有此类寓意。所以,我才提出,希望大家在身体习练和修炼的过程中,多一些“技外之理”的探究和寻觅。
 
  首先要说的是,作为一种具有“攻防技术”的身体文化,寻“技外之理”应该是在动作习练的过程中,找到和保持好对“攻防意识”“攻防能力”的提高之理,并将这些“理”融合在你习练拳的全过程,甚至是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不只是“体育运动”和“体育项目”之理。这一点应该与当前国家武术管理中心所提出的要竞技武术“姓武”,“去舞蹈化”与“去体操化”是合拍的。
 
  寻“技外之理”的另外一部分,在我看来就是要我们在研习中国武术和发展中国武术时多一些“技外之理”的思考。今天我们对中国武术的认知太多是中国武术“体育化”解释、阐释的认知,缺少了对“诗外文章”般的认知。也因此,导致了我们所认知中国、评价中国武术时,总给出“极简”的结论。这一点就如一个牙牙学语的孩童,去理解中国美丽的和韵律十足的诗词那样,背诵下来的只是那些语言和文字,而“隐藏在文字里的故事,蕴含在文字里的历史,折射在文字里的哲理”,对于这些孩童而言,真的一无所知。因为,识字、养成语言习惯也许才是他们学习诗词的启蒙。而随着这些人群的成长,诗词之外的作者心态好坏,环境优劣影响,社会发展水平,反映精神哲理等“诗外文章”的东西,那是需要在不断长大的过程中,才可以学到、学会和理解的。这一点就如同我们对中国武术的研修那样具有异曲同工之理。记得动作,学会套路,也应该就是如孩童背诵诗词一样,应该才是一个习武之人的“孩童学习水平”。而中国武术文化中更为深邃的东西,在这一个阶段应该说我们仍知之甚少。
 
  记得有一首清代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书诗:“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尽管它只是运用了诗词作品的形式写了一封家书。但这封家书何以遐迩驰名、传为佳话。在我看来更多地是来自这四句文字中所蕴含的深邃道理。这个道理就是今天我们所言及的“技外之理”。诗词中字、词、句、篇,就是我们中国武术的招、式、套、拳。如果我们只从字词句篇的字义中理解,只求认识这些字词句篇,那张英的这封家书也就只是一封家书而已。但其能够成为经典并被一代一代华夏儿女传颂,其本身的意义应该不是字词句篇,而是隐藏在其字词句篇中“与邻为善”的理念。因为,它着实为我们构建出了中华民族“与人为善”的处世智慧。这种智慧光芒,在今天我们的“一带一路建设”与“人类命运共同构建”进程中,仍具有强大的智慧力量。也就是对字词句篇背后意义的挖掘、理解和诠释,才使得中华民族的诗词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最为经典的文化遗产。
 
  同理,对于中国武术而言,我们几十年做的最多的工作也许就是对“字词句篇”的表面学习、意义挖掘、发展追求,而根本没有去思考过“招、式、套、拳”之外的“理法意义”。以至于我们根本不能搞清楚“拳”为什么能够延绵不断的“在场”,为什么中国武术能够成为最具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因为,我们根本没有思考过“技外之理”,更没有思考过“中国武术是一种人类文明的成果”问题。简单地就技术而技术的做法,我们做了几十年,甚至是一百多年了。这样的一种发展理念,这样的一种发展设置,这样的一种发展模式,今天看来真的到了必须反思的时候了。不然,我们的中国武术发展永远展现和证实不了“武术属于体育,但高于体育”是一种科学论断。
 
  所以,我们提出:从技术出发,强化武术技击之理的研究,使武术回到“姓武”中来,是我们保持中国武术个性的唯一策略,这里的“技外之理”的“技”是“动作的技术”,这里的“理”是“攻防的理”;进而我们从机理出发,提升中国武术“技外之理”的地位,使中国武术能够回到互鉴交流的“文明”中来,使我们的中国武术更好地服务于全人类健康,助力人类命运共体的构建。这里的“技”是拳种“技术”,这里的“理”是“道理”的“理”,它应该包含教育之理、处世之理、外交治理等。
 
  因为,在我看来中国武术内隐着深邃且饱满的“中华秘密”,这些秘密关乎着个人、群体、民族、国家、全人类健康前行的理念、理法和道理。


  作者简介:王岗,博士,教授,武汉体育学院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武术文化与发展。)
 

(责任编辑:编辑部)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文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