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国武术与太极拳的习练、锻炼方式都已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时间范式和习练模式。这个范式是指在人们的学习、练习或锻炼的行为过程中都有自己固定的时间段,或早上,也叫做晨练,或晚上,也叫做晚练;这个模式是指学习、练习或锻炼都有自己习惯的练习方式,或一人的独立练习,或几人或一个群体聚众练习。等等这样的对中国武术与太极拳的练习范式和模式,从今天来看则是生发于近代以来的事情。更多的原因是与现代化社会的工作时间和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早锻炼、晚锻炼、在固定的时间段內锻炼是很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勿容置疑。但对于中国武术与太极拳在内的促进健康的身体行为技术习练,在我看来最好的方式、范式和模式,还是要形成“全面融入到生活之中”的锻炼方式、范式和模式才是最佳的和最有效果的。因为,健康生命的促进和保障与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状态、生活态度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
上图:王岗教授
其实,早在工业革命之前,中国人对中国武术的习练参与和实践践行,一直是处于一种“全生活状态”,这其中的“拳不离手”就是最好的写照。只是到了近代,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练拳习武有了另一种社会角色和分工,加之西方体育锻炼的风靡,才使得习武练拳走上了今天的“固定范式”和“规定模式”境遇之中。也就形成了一种“‘拳’只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甚至还要穿好规定的服装才进行习练的范式和模式”。这种习武练拳的规定被固定之后,尽管有利于我们对“体育人口”的统计,但也带来诸多的负面的影响。表现出的最大问题则是:“没有场地很多人就不会练了”,“没有服装很多人就练不好了”,“不从‘起势’开始很多人就不会练了”,等等不会练的状态。也因此,就导致了中国武术与太极拳技术与生活的脱节,诱发出种种中国武术与太极拳技术中的“生活意义”的缺失。进而使中国武术与太极拳习练中的“拳不离手”的核心宗旨受到了严重的扼杀;使中国武术与太极拳的所具有广泛适应性的特征优势受到了扼杀和消弱。
这种状态的出现,一方面来自大众对中国武术与太极拳认知上的问题,其总认为中国武术与太极拳的“拳”是一个由很多动作组成的系统,练武一定是有“套”展示。根本就不知道中国武术与太极拳的“拳”构成的基本单位是“招”“式”“套”而“拳”的。所以,我们就常常会听到习练者说,“场地太小”与“空间不够”的反映。把拳练成了“职业范”在很多大众习练的人群中形成了认知上的共识。对于练拳必须从“招”“式”“法”练起的内在认知,今天已经被大家“忽视”甚至“遗忘”。这样的现实,在我看来就是将中国武术与太极拳的习练,变成了一种具有鲜明“工具性”特质的文化,而使其逐渐地失去了“生活意义和价值”。这种“生活意义和价值”的失去,从今天“促进健康”服务于“人的生命全周期健康”的需要出发,在我看来还是应该引起反思和矫正。
尽管我们从西方健身的科学出发,对体育人口有一个量化的时间和强度标准,但从健康促进的效果来看,将身体健康促进的方法和手段融入到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里,随时随地开展自我身体的健康行为的实践,应该才是最正确的选择。将中国武术与太极拳中的“拳还原到“拳形成前”的状态,将这些复杂的“技术”简约化,将决定拳风格的“东西”提纯出,并将这些“技术与动作”“招式和技法”融入到生活中“起、立、坐、卧、行、走”之中,随时展开“单招”“单式”的练习,从健康促进的意义和价值来研判,一定会有价值和作用的。最近网络流行和传播的“居家锻炼”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的特点,应该就是这种形式的体现,与我所提出的将中国武术与太极拳镶嵌在生活之中进行习练,有这着异曲同工之妙。
健康需要动起来,健康更需要“科学”“合适”的动起来。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总认为没有时间,现代的人总认为没有大块的时间来达到“动起来”,但我们的确没有思考过利用好生活中的“零碎时间”,利用好生活工作过程中的“狭小空间”,来实现无处不在的“动起来”。从内容选择的方法论角度出发,中国武术与太极拳中的“招、式、法”相较于域外的西方体育的优势更具有显著的优势。从中国武术与太极拳技术体系形成的历史来看,它的博大精深的技术体系在过去是“+”起来的。这种“+”(加)起来的技术构成特点,现在的我们需要也是可以将其“-”(剪)开来的。这种可以“-”(剪)开来的技术特征,是完全可以服务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与“时间紧缺”的人们的生活所需的。
更是由于,中国武术与太极拳的技术体系中“单式”的技术特征,往往都不是“单一向度”的身体行为,而是都存在着“多向度”综合运动的特征。这些特征,对于人的健康促进应该是有益于“其它身体行为文化的”。如长拳中最为简单的“马步架打”,就有左右之分,可以在习练中演练为“左架右打”和“右打左架”的两个动作,其动作中有增加腿部力量的马步训练,有拉伸运动的髋部打开,还有肩部的打开的伸展运动,左右交换练习也是促进协调的做好练习方法。太极拳中云手练习更是可以融入到我们的行走坐立之中来练习……诸如此类将“拳”中的最小单位“动作”分别拿出,将其的娴熟练习见缝插针地实施在自己的全生活之中,应该是我们健康中国建设中必须提倡并光大的策略。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将中国武术与太极拳中的“单个动作”和“技法”镶嵌到生活之中的习练,不仅符合传统的“拳不离手”的习练要求,更是现代社会应对“时间控”的一种最佳“挤”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值得强调的就是,对这些“招式与技法”的练习,尽管是“单个的”,但也一定要练到“拳”的要求和品味。反之,其健康促进的价值就会消减,就会成了“广播体操”。因为,中国武术与太极拳里有着不一样的身体行为要求,并且这个要求是中华民族的、是黄皮肤中国人的。因此上它更具有民族健康促进的针对性。
总之,在将中国武术与太极拳镶嵌在生活的习练过程中,我们也必须坚守它的“物理秩序”“生命秩序”和“人类秩序”的同在原则。只有“物理秩序”的机械动作的存在是低级的,只有能够习练出具有“生命秩序”意义的身体,才具有健康促进的作用和价值。这一点大家应该牢牢谨记并以此为标准来考量自己实践的对错和好坏。
中国武术很优秀,中国太极拳很完美,只有我们将其“全镶嵌”和“全融入”到我们的“全生活”之中,他们的优秀价值才可实现其所具有的“人类秩序”价值和意义,才会更好地以一种独一无二的文化优势立于文化自信的时代之中,实现促进人类健康的巨大作用。
因此,我倡议大家尽可能在“全生活”过程中做到:习武练拳要“拳不离手”,健康行动要“见缝扎针”。这应该就是短文“把‘中国武术’与‘太极拳’习练‘镶嵌’在生活之中”的意义所指。
(作者:王岗,武汉体育学院博士生导师、湖北楚天学者、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