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岗说武术】中国武术:一种浓郁的“诗意”文化
2020年02月27日   11:37 | 来源:中国发布网
  过去这些年,我试图从文化角度对中国武术进行思考,也写了一些所谓标新立异的具有些许创新意义的文章。从各种数据统计来看,文章还是颇受同行们的青睐。从2005年跟随恩师著名武术家邱丕相教授攻读博士开始,就按照导师指引的方向,一直围绕着“文化武术”和“武术文化”这两个关键词,规划、实施和继续着自己的学术研究进程。无论是博士论文《中国武术的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开题、撰写、答辩,还是之后15年来的研究范畴都一以贯之的延续下来。“武术文化”或“文化武术”的挖掘、阐释和探究,已经成为我生活中必不可少不能割舍的追求。可以说,这样的学术心态,一方面来自导师的鞭策和鼓励,另一方面则是来自研究对象“中国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每每谈起中国武术,每每开始思考中国,总有一种难见“庐山真面目”的无能为力之感,进而有了不断追问什么是中国武术的精神冲动。
 
  无法探底的现实,好奇解密的冲动,让我在不断地写下“中国武术:是一种‘什么’的文化”这样命题和范式的同时,提出了这篇文章的题眼:中国武术:是一种浓郁的“诗意”文化。


王岗教授与导师邱丕相教授在一起
 
  从文人墨客眼中“诗意,是诗人用一种艺术的方式,对于现实或想象的描述与自我感受的表达”的理解出发,就能生发出中国武术充满诗意这样的认识,它是先贤用一种艺术的方式,对现实技击技术的凝练,通过自身想象而形成一种技击格斗技术的描述与自我感受的表达。优秀的武术家一定有自己的描述方式与表达方式,形成风格迥异而理法贯一的多元化中国武术。极速不羁的长拳,刚烈勇猛的南拳,舒缓飘逸的太极拳,直来直往的形意拳,扭转走圈的八卦掌等多种风格拳种的形成,就是中国武术所内涵“诗意”在起到作用结果。
 
  “诗意”是中国武术最具民族特色的特征,捍卫好这一独具风格的特征,应该成为中国武术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中绝对不可遗失和异化掉的文化品格。今天我们对中国武术中竞技武术套路发展“武术要姓武,武术要去舞蹈化、要去体操化”的行动,就是要找回中国武术超越“体育”和“体育运动”的“诗意”特征。因为,中国武术原本就是一种具有显著“诗意化”的文化行为,反之,中国武术就会走向掩蔽其优秀品格的不归路。到那时,我们就再也看不到中国武术的诗意,体味不到中国武术的诗意之美。
 
  诗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显著性特征,文人墨客的诗情画意情怀在此不需言表,实用文化中的诗情画意在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文化宝库中随处可见。房子随亭台楼阁变身为园林、写字随笔尖变身为书法、做饭随炊烟变身为饮食、饮茶随茗香化为茶道、火药绽放成礼花,等等这些实用性文化,是我们老祖宗追求诗情画意的结果,让普通的生活增添了诗意。这被林语堂先生总结为,“产生这个生活哲学的中国人的理智构造----伟大的现实主义,不充分的理想主义,很多的幽默感,以及对人生和自然的高度诗意感觉性”。在我看来林语堂所言及的“对人生和自然的高度诗意感觉性”,是中华民族与西方世界“人文”与“科学”差异形成的根本因素。把实用文化注入“诗情画意”的理想,让其变成有韵律的音符,演绎成可感的仙境,升华为有节奏的起伏,等等这些成就了中华文化在世界中的独特性。
 
  中国武术是以现实实用主义为出发点产生的,从而让很多人认为“技击性”是武术的本质特性,但我不赞同这样的看法。因为技击性是人类格斗类文化共有的特性,它不单单只属于中国武术,还应该属于拳击、泰拳和巴西柔术等,甚至属于动物群体。总之,独具显著标识和高度区分性的文化才是中国武术的本质特性,这种文化特性就是中国武术所具有的“诗意性”特征。因为,按照作家阿来对诗意的理解:“诗意是准确凝练和生动传神”,中国武术具有“准确凝练”和“生动传神”意义内涵。
 
  中国武术从它生发的源头起,人们对格斗和技击的技术运用都应该是呈现出无序和散乱状态的,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逐渐地形成了武者自身所认为的优秀高效的“招式”和“技法”。这些优秀的招式和技法,应该就是优胜劣汰的准确凝练,再到后来成为了可传承的“套子”和“花法”,形成如今的“拳种”和“流派”,都具有准确凝练的性质。这一过程就如林语堂先生在《诗意的人生》里诠释的那样,“它有韵律和拍子,也有生长和腐蚀的内外循环。”“它开始是天真朴实的”,并呈现出高度“无花法”“无虚招”之感,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也有自己的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期,之后逐渐地进化发展为一种规训“暴力”和“血腥”的拳种流派,进而展现出“和平、稳定、闲逸和满足”的“拳种”与“流派”状态。这种状态的出现,从林语堂“诗意”的意义考量,就是“武技”到“中国武术”的“理智构造”的“诗意”进化过程。


蔡龙云教授所题写的墨宝
 
  中国武术“生动传神”的特性,世界“体育”与“域外格斗”项目更无法企及。当代著名武术巨匠蔡龙云先生早就指出,武术套路的技术演练要做到“有战争的意识和状态”,才是中国武术习练者应该坚持和追求的状态。一方面这种状态来自于“武”的原始生成,而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中国武术”生动传神的诗意要求,也是“眼前无人似有人”古训诗意的体现。
 
  反观当今,中国武术在中国人大脑深处的感知,总是与“体育”和“体育运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们普遍认为“武术属于体育”,是一项具有显著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却很少对中国武术做“武术高于体育”的认知。究其原因,应该就是一个世纪以来形成了将中国武术继承、发展、传播、弘扬等诸多问题,与“体育战车上”固定捆绑的刻板印象。言必金牌、战胜和KO的单一评价,是西方体育的评价模式和标准,像镣铐牢牢地束缚着中国武术前行发展的脚步。今天中国武术“被瘦身”的现实,就是被这种认识影响的结果。
 
  近些年来我们规划和制定了“武术入奥”的宏伟目标,并以此为最高的行动指南,选择了让中国武术“融入”到奥林匹克运动的大家庭的发展道路。就不自觉将武术按照奥林匹克运动模式、范式的要求改造,进而导致了丰盈饱满的中国武术体系“瘦身化”被修剪,这种过程的实质就是消弱中国武术所具有的诗意。
 
  今天,重新理解当代武术巨匠蔡龙云先生为我书写的“守一存真”的墨宝,是我感到这个“一”是有其意涵所指。其中的“一”,应该就是中国武术的“诗意”,因为它才是中国武术成为中国武术的决定性文化因子。守住这个“一”,中国武术就永远还是中国武术,失去了这个“一”中国武术也许就只剩下“体育”和“体育运动”了。
 
  
  (作者:王岗,武汉体育学院博士生导师、湖北楚天学者、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编辑部)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文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