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维谈艺术》之艺术救赎
2019年05月19日   13:59 | 来源:中国发布网

  曾经稍有闲暇的时间里,大凡有书画展示或艺术活动的讯息,就如赶场一样凑过去阅览观赏,总能看到一些有生命气息的艺术佳作,偶尔也会见识到粗陋庸俗或江湖的喧闹。尤其是看着台面上的嘉宾,也许入不到“超神入化”与“濠上观鱼”的境界,却能悠扬顿挫着宣讲出一堆模式化的恭维。书画艺术展的意义在于开放艺术家的成绩,却不代表作品的新颖而具有思想深度,即便偶然遇到少许生动干净的灵魂之作,就会跟着笔墨游走在山河壮美中,往往又被形式高于艺术的展示扫了兴致。经常会突然间收起那些多姿多彩的视觉冲击,面对跳动的生命艺术开始思考,抛开静美与浮华的表象去寻找思想内涵。一直以来人们注重艺术作品的时代责任,怀有对“艺术当随时代”的审美追求,求索在那份纯粹的对生活真诚与热情里,却错失了艺术本真的文化含义。其实在阅读艺术生命的过程中,同时也在寻找对民族文化的启蒙,在寻求与解读中希望发现一种超越,而不是去观摩一场“乌托邦式”的盛典,书画的创新与发展需要一次灵魂救赎。
 


张培中先生摄影作品

 

  我曾写过一些不成文的艺术批评,略谈过对书画创作的肤浅看法,不知深浅着对当代名家作品点评,却无法走进艺术家的审美世界。众所周知,因自身的知识结构短缺和偏移,面对饱含浓厚民族风格的中国书画,以及它所追索的传承与超越路数,包括书画历经几千年的变革和改良,很难把握住今天的繁荣与学术潮流。我们不能全盘去否定当下的艺术面貌,也不能用灰色眼睛审视艺术的乱象,切勿以书画市场的局部混乱盖全貌,谨慎用扯起的一抹脏布遮蔽住了艺术的彩虹。尽管当下书画学术存在着玄幻误导,部分书画作品迷失了艺术的本心,甚至故弄玄虚出一套链接历史文化的“理论”,间接的阻碍了蓬勃的民族艺术生长。尤其是把持着学术权威的媒体,以及占据着学术主导的所谓学家,借助学术招牌兜售着连自己都迷糊的东西,给时代审美蒙上一层怪异的色彩。但无论怎样对书画艺术的扭曲,也难以掩盖那些有文化厚度的优秀作品,无法遮蔽住闪耀着民族文化之光的艺术情怀。所以纵观当代雨后春笋般的书画艺术展,在良莠不齐的乱象丛生中,无论多少触目惊心的丑书或脏画会碰伤艺术创新的神经,往往却忽略了依然有众多极具时代精神的作品,有时在书画名利的乱象喧嚣间失去理性。
 

  如果用沉寂的视觉看待艺术发展,反思书画革新中的历史进程,跳出繁杂的乱象看艺术,我们误读了当下可以重新再来,如果误读了历史的脚步对书画发展是一种伤害。诚然,在琳琅满目的书画艺术展览中,多数艺术家遵循着元代赵益的师古人,或是恪守了唐代画家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理论,却忘记了苏轼:“学我者生,似我者亡”,的警句。鲁迅先生也曾对书画有过深度的论述:“至真至妙者为上等,妙而不真为中等,真而不妙为下等”。从张扬在当下的书画艺术展示中,感悟到艺术创新的压抑和思潮涌动,那种追诉僭越传统的精神态势,似乎在亟待寻求着新的变革转机。恰恰给那些“滥竽充数”的学家充当了借口,以“八股”似的学说填充着玄幻的“理论”气囊。当我们耳闻目染了太多“高端”艺术论说,复读着“玄学”的对艺术展览指引,满怀期望领悟对中西艺术架构的优劣对比,却看不到有谁能客观的面对当下,提出有价值而且落地的创新主张,普及具有学养的艺术实践创作走向。



张培中先生摄影作品

 

  翻阅中国的美学历史,无论从近代美学的中西文化碰撞,或是检索历经过的新文化运动觉醒,似乎我们都没有资格去评价书画艺术的过往。唯有虔诚深入到历史留存的笔墨中,去醒悟期间的学养温度,去倾听线条流动的文化音韵,去感觉茫茫艺海中的浪涛声。因为经过浩瀚的艺术逐浪,能够留存下的书画大家,每一位艺术成就都裹涵着扎实的文化,甚至会发现大凡名家作品都掩藏着深厚的学养。反思当下的书画淆乱风云,如果仅靠“炫技”或“复制”古人,凭借玄妙的“创新”游戏,想临门一脚就能登上艺术巅峰,只能是痴人说梦。沉淀住历史文化的云烟,凡能成为后人先导的书画名家,无不兼具厚重的文学修养,都有着哲学般的穿越思想智慧,都会近距离去捕捉时代的审美角度。我们再回望当下的书画弄潮,看梦寐着一夜成名的逐浪者,多数都忽略了艺术生命需要文化的滋养,缺失知识温润的艺术作品,无论闪耀出多少光斑亮点,终究会成为昙花一现的祭品。
 

  纵观当下书画市场的竞争,以及江湖式的展览与“玄学”理念,给艺术发展和繁荣带来许多阴暗,书画乱象让鱼龙混杂的投机者,靠着“炫技”或握着“学术”权力指鹿为马。而谁能又深入进“外造化,得心源”的艺术信条,却不被“学我者生,似我者亡”所左右,去真正开启一场灵魂救赎的审美旅程。唯有守住时代前行中的民族精神,护佑住自然物象所赐予的生命悸动,放下“玄幻”的学说虚论,去倾听历史走过的沉稳脚步声,拥抱时代赋予给民族的审美价值,才能从物欲横流的污浊里喷发出一股清流。让书画艺术重温历史走过的足迹,当民族信仰与审美理念显现出生机,艺术生命才会渗透笔墨展现出创新机遇。能在学术务实的讲坛上流动出饱含学养的言论,唯有筑起牢固而浑厚的文化基础,书画发展才能面对艺术救赎。(作者:乔维,艺术评论学者)

(责任编辑:中庸)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文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