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维谈艺术》艺术批评的边界
2019年12月03日   14:38 | 来源:中国发布网
  艺术和批评诚如一对孪生兄弟,他们有着血脉相连的根结与纽带,相互依存着吸取来自生活的温情和补养。重要的是彼此搀扶着行走在探索前行的隧道间,寻找能够触摸到闪烁出希望的理想角度,而且可以并肩在磕磕碰碰中一起成长。艺术批评又像一株带刺的玫瑰,你在欣赏他展示幻美与清香的瞬间,稍不留意就会刺伤你猎奇的奢望。所以现实中时常会绽放出贴着“创新”光环的艺术,让批评在“玄幻”的魅影里失去了审视方向,从而也模糊了艺术批评的边界。
 
  现实中经常会发现艺术与江湖合流,从而掀起了一片嘈杂与喧嚣,等尘埃落定再回首才蓦然惊醒,那些被渲染膨胀了的“艺术”拙劣的可笑。而纵观批评者们重新去梳理艺术的躁动,总喜欢在吵吵嚷嚷中质疑其表象的肤浅,习惯在“玄虚”和复制古人的语境里评判艺术,流于“人情”或在“敷衍”的环境中去解读这种乱象。又随意把艺术批评抛向了两条被隔离的弧线上,让艺术纠缠在弯曲的跑道上释放出另类的荒诞。至于对艺术的发展与审美理念,很少进入到历史文化与学术的根源深处,多数都以无厘头的表扬方式无限夸张艺术,或用刻薄的语言让批评走入情绪化。批评者们在曲解艺术状态的评判话语体系中,往往忽略了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属性和本质,漠视了审美与传统价值的走向,以及无视学术规律最基本的法则。
 

徐里先生油画作品
 
  其实针对那些具有积极意义的艺术批评,原本是为繁荣和促进艺术发展的生态环境,却被某些文化侠客硬生生的截肢成一堆废品。似乎都站在艺术的制高点挑起一个论点,连篇累赘着世人皆知的常识性现象加以口舌之辩,大有把艺术搅入混乱踢进垃圾堆方可罢手。诚然,批评对于艺术发展属于不可缺失的导向,普及常识也会弥补艺术创作上的误区,让艺术创新的意识走上一个高度。关键是批评要特别注重遵循一个边界,而不是无所限度的鸡蛋里挑骨头,切不可跳出学术延伸到艺术之外的评价,甚至演化到了人身攻击与责难。曾目睹在现实里关于对艺术层面的评说,领略了那些文化侠客们笔下的“犀利”。他们会抓取某些艺术作品的“缺陷”,用刁钻的文字组合成了貌似“博学”的架势,以“普及”艺术的形式挑起某种“讨伐”的突破口。往往会把情绪置身在艺术的本源之外,很少跳出繁杂的漩涡走出乱象,站到高处去俯视那些在喧嚣中的艺术真谛,极少以学术和冷寂的思维去透解创作意义,理性的解读艺术创新中的淡然纷争,也很少去换一个角度去看待艺术变革。
 

徐里先生油画作品
 
  毋庸置疑和否认,因浮躁的社会和参杂到艺术圈的滥竽充数,催生出了批评语境的情绪化,甚至强化出对艺术生态的反感。多数批评者的笔端会纠缠那些标识着“体制艺术”,以及像似博取名利的“艺术创新”,而恰恰是这种纠缠却滋生出批评概念的错位。因为在纯粹的艺术和学术面前体制与职位都等于零,学养与审美不会因人而倾斜了其赋予的价值。解读艺术如果脱离了对艺术本身的审美分解,偏移了对艺术境界的审视坐标,所有的批评都将会逊色,而所罗列的评判语言也会缺乏说服力。艺术批评首要的是把握住一道界限,避免去评说艺术之外的话题,切勿以情绪化的语言论述艺术,更不能“盲人摸象”拔高对艺术点评的尺度。中国艺术源远流长几千年,大浪淘沙般的沉浮于历史长河中,其中的每一颗水滴都是精华。面向浩瀚的民族文化与传统艺术,无论是创新或探索到学术的最前沿,永远要心怀对历史传承的敬畏。时代向前随着新陈代谢,你我都是被裹挟的尘埃,不要用臆想强暴了艺术概念和审美意识,让批评失去了本质意义而在乱象中走入歧途。(作者:乔维,艺术评论学者。)
 

徐里先生油画作品

 
(责任编辑:编辑部)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文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