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维谈艺术》艺术人生写春秋——记叙韩亨林的书法之路
 
2020年11月02日   17:26 | 来源:中国发布网
  十月的季节属于收获,面对饱满的麦浪农民喜悦在脸上,触摸到刚下线的机器工人欣慰在心里,韩亨林以书法之源收成的是艺术硕果,而他让收获变换为前行的动力。我与韩亨林从相识到至交,属于兴趣相投,他性格耿直,而我总是实话实说。但在很长的时间里,我却被他的书法所倾倒,因他笔下流畅而高雅的书风所感染。所以追索他的书写之路,探寻他文字跳动的脉搏,去解读流动在他人生历程中的翰墨轨迹。我在欣赏韩亨林的书法韵味时,会惊叹他在艺海生涯中的坚韧与执着。盘点着他硕果累累的艺术成就,总会有一种站在山顶望苍茫的感触。韩亨林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的艺术展览,而且曾经被特邀到日本、韩国等国家展出,他的书法作品经常被人民、光明、经济、中国文化、中国书法、央视书画频道等主流媒体专题报道。而他在工作之余编著出版《韩亨林硬笔书法》、《韩亨林书法选》、《韩亨林隶书》、《韩亨林楷书》、《韩亨林行草书长卷》等多部著作;在业内曾被中国书画排行榜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百位书法家、中国最具升值潜质十大书法家、中国硬笔书坛杰出影响力人物。如果说排列的成绩属于艺术市场范畴,而在中国书协官方的页面上,韩亨林曾是中书协第五、六届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维权鉴定工作委员会主任,现任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书画院名誉院长等职位。一位在严肃纪检领域工作的高级干部,收获着艺术骄傲的同时,你发现他又站在成绩的巅峰,开始了新的——跨越。
 
  韩亨林从陕北黄土高原走来,到出水芙蓉般的脱颖而出,究竟走过怎样的一段路程,一种坚守,一种探索才能成就一位优秀的艺术家。
 
  韩亨林的路程告诉你,一切皆有可能。


 
  上篇:流动的翰墨情结
 
  韩亨林出生于陕北,黄土高原裹古城,四季烟雨锁春秋,思绪着浑厚沧桑的黄土高原,娓娓倾诉着几千年的传说。历史久远,战马奔腾,仿佛是画卷佛面缓缓飘过。韩亨林先生长袖善舞在民族文化的跑道上,他用笔墨书写了汉字的艺术图景,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发展。他践行在文化遗产的翰墨书海里,存留到巍巍古城墙风雨不倒,因深厚的历史文化浸润了这片土地,传承着古韵也铸就了王者风范。而今韩亨林追逐书意情深,孕育了属于自己的璀璨成果。他以寻访古人名帖为依托,让历史的墨迹源泉成为圣地,书写出了黄土高原的苍茫。他沿用诗词为创作蓝本,把历史文化的符号重复在笔尖上,成为书界为数不多没有侵染过江湖的名片。韩亨林很少去以古仿古,以猎奇换创新,唯有淬炼自己的书写功力,将艺术品味拉向一个巅峰的状态。如果说韩亨林是一本书,你会在书的扉页上,看到一位在书法之路上的跋涉者,一位从乡村走上高级干部蝶变之后的艺术崛起。你能感触到书法给予他工作中的严谨和兴趣,让艺术与法纪交融出完美的和谐。沉稳的纪检环境融合着流动艺术,可以相互助推到工作与艺术间的升华,激励他的人生与时代前行的脚步。从他的人生词典里,随意翻开一页,便是风起云涌。你会在这本厚重的书本间,读懂艺术创新与继承的乐章,深厚的人文历史浸染于青砖黛瓦间,他书写着春秋烟雨的过往痕迹,挥洒到历史在时代交错的街巷里。你会阅读到水墨清香中曾经的风采,会去浏览书法园林中的芳华,吟唱出古诗经的韵律和苍茫,你会透过陕北老区的故居,隐约听到山河雄伟的马蹄声。


 
  韩亨林的艺术成就有目共睹,让人为之折服,他除了拥有淳朴的家乡情结,城市的喧哗没有湮灭故土的乡音。尤其是他执着追求对艺术的信念,以及前卫的理念和开拓精神,包括对书法的探索和坚守,都将成为他艺术过往的表情符号。创新的触角永远是柔软而坚韧,韩亨林用勤奋与顽强的精神,抒写出了他人生中的艺术篇章。他在书写创新和对艺术的追索中,从黄土高原起航到飞越,在探寻的美丽航线轨迹中留存的亮点,每一个标点都是沉甸甸的感叹。多年来,韩亨林先生持之以恒,传承和创新,探索与发展,始终践行在书写到艺术的路径与目标里。他倾心创作书法艺术的精品,挖掘古人笔墨的传承特质,突出艺术当随时代的审美坐标,不断追逐艺术创新的步伐,提升了艺术高度的名片效应。
 
  让我动笔写长篇人物纪实,源于一种欣赏与对他的感慨,纪实文学最忌讳写曾经的高级干部,而且还是敏感的纪委系统,因被韩亨林诗词书画无不通晓的奇才所诱惑,让我走进他的艺术世界。尤其是“眺悬天古城,九曲黄河,览宫观院落,亭台楼阁,瞻雕梁画栋,华壁飞檐,赏秦腔晋韵,道乐仙曲……夕阳西下,携三两友人,观黄河落日,品美酒佳肴,议天下兴亡,说家长里短,叹人生天地……”。那种舒美而旷达的《白云山感怀》,代表了他苍劲和老辣的书写风格,那种雄浑与舒美的格局,在风姿意趣中挥洒自如,呈现出一代书法大家真挚的感情,以及风雨苍茫的艺术历程。


 
  书法对于韩亨林来说,始终保持坚韧和持之以恒的精神状态,笔墨已经融入了他的人生血液。韩亨林尽管出生于农村,但贫瘠和落后的乡村让他懂得感恩,他想用另一种方式来证明赤子之心。每当他向我讲起故乡,回忆起自己的过往经历,总是用一种迷漫的眼神看向远方,我知道他在捕捉曾经的艰辛岁月。韩亨林的童年是在困境中度过,也正因为童年的困苦让他开始展望山外的世界。黄土高原的尘烟启蒙了他豁达思维,黄土地的山水润养出了他善良的品行。回味曾经走过的岁月,他特别感触在纷乱里流逝的年华,读中学因“文-革”扎根农村的潮流,回到故土当上了生产队会计,其间从乡村教师到电影放映员。当他说到做乡村放映员的经历,能从他的目光里读出那种豪迈与希望,如果说他喜欢放映员的职业,不如说是因电影画面让他遥望山外星空。那种遥望的梦想一直追随他走进大学的校门,就如流泻的山泉欢快而奔放。他博览群书涉猎百家所长,其间音乐与文学的天赋,让他萌生过成为歌唱与作家的梦。在校园里一曲陕北信天游,迷倒了相同爱好的同行者,最终他还是选择书法成为生命中坚守的梦。追溯原因,也许是书法根植在他血液里太久,翰墨情结早已根深蒂固。韩亨林经常和我讲起他学书法的经历,以及他成名之后报刊宣传的六岁习书,解读他的聪颖与天赋,超人与神奇。其实贫瘠的岁月与苦难童年,对于韩亨林来说能上学是最大的奢望,而且学书法课的成本远大于其他科目。如果能够学着写出一笔好字,在连饭都吃不饱的年月里,他又如何会浪费一纸一墨,因此他一直把小学老师尊称为书法启蒙,而曾经的老师何尝不以好学上进的学生视为自己的儿女。
 
  每当韩亨林谈起他的书法之路,似乎在往事的烟云里搜寻走过的足迹,他在大学期间为练能写一笔好字找遍图书馆,见到好的字帖就如同遇到了真佛,有一次看到一本于右任的《标准草书》,而这本字帖属于图书馆的孤本,他和管理员说了一箩筐好话,终于答应借阅一周时间。他拿到书之后,白天研究字帖的笔墨运势,晚上在宿舍为不影响同窗休息,在自己床前挂上帘子,拉上一个小灯泡,每天晚上趴在被窝里练习,整整十几天时间练到烂熟于心。他对习字有自己的正确态度,尤其是在临帖上很下功夫,无论学习或工作之余,搜罗到好的字帖如获至宝。在榆林工作期间下乡也会关注民间的每幅好字,偶然一次在一个老乡家,他无意看到角落里一本覆盖灰尘的旧书,他拿起一看却是柳公权的《玄秘塔碑》,残破的柳公权书法被老乡当成糊窗纸,韩先生惋惜之余拿回家,从此一本残书成了他走入柳体的宫殿。关于书法,有着很多和韩亨林一样梦想的人,多数都没能持久坚守,而他则矢志不渝,百折不饶,成为书法界一位著名的大家。无论岁月如何变化,韩亨林所有的获奖作品,或应邀参加展览的书法,那种舒美而苍辽的墨迹,那份情系故乡的词句,都以自己的诗词和书写风格,践行到深入到骨子里的期望。他坚守着勤学和毅力,不让童年的梦想,成为不结果实的黄花。


 
  韩亨林在书法界享有很高的声望,并不是因为他曾经的职位,而缘于他的书法作品,职位可以有高低尊贵,但作品却以传承与境界分高下。因他的人生历练和修为,养成了豁达与开拓的性情,表现在笔墨里是厚重的人文精神,他让工作与生活中的领悟,融入到书写中升华成一种境界。他经常自嘲自己属于业余书友,因工作的严谨与繁忙特性所致,他唯有挤牙膏似的利用空闲时间,而去涉猎书法艺术绝非易事,需要有恒心与持久的坚韧。韩亨林在匆忙的缝隙间创作书法,总喜欢给自己营造一种轻松的环境,他说:“每当我伴随悠悠古乐的旋律,手握毫管犹如在舞池中自由地笔舞时,一种超然于万物之上,一种融入高山流水、峰回路转、莺啼鸟鸣的大自然的和谐感油然而生”,有了情景交融的气氛,书写的作品境界一定会舒美优雅。他爱好音乐,极尽可能让音乐和书法融为一体,他特别推崇书写如乐谱一样的美感,甚至经常和音乐学者探讨之间的默契,以学术的态度运用到书法实践。音乐的韵律是流动的,而且他书写的线条同样带着灵动,所以每当他习字的时候总去感觉音乐的效果,会随着音乐的流动而让字体更流畅。因艺术有着相似的审美同源,多元的知识结构积淀了韩亨林书法功底,才会在书写艺术的路上走的更远。
 
  记得一位评论者概括韩先生的书法,“他的书写不仅是一些孤立的线条,而是一首古典诗,一首陕北的民歌,一部记录陕北历史与人生的艺术历史篇章”。事实上,他的书法始终探索历史文化的轨迹,践行在尘封岁月的寻根路程,笔墨当随时代的觉醒意识里。韩亨林在临帖与创新间穿梭几十年,每次梳理写好的书法作品,就像似发现了新的起点,无论复古或创新都能看到自己的墨迹。蓦然回首,惊觉到没有正式拜过名师,却在学书的路上走过的全是师承的印记。


 
  在书界的主流专业媒体上,曾经报道韩亨林的书法艺术,多以临书古法而修为成家,你会发现他的书法穿过怀素的印记,沿着山谷道人的书写踪迹,却行走在欧颜柳体的框架之外,成就了自己的书写风貌。他书写在法度内而追求意趣个性的完美,他让行草书写出自作的诗词间,赋予诗书相容的面貌,成为学养融注与高古浑穆的独特笔墨。曾经有学者描述:“历代书家工真行者多,独善草法者稀,工真行者多正士,善草书者多奇士”。而韩亨林胸中自有丘壑,他的书写流溢出古韵味,让作品诗书合壁成完美的气象,文质独彰才能观其书法的高度,从传承中取其精华,历经凝练与通达疏阔的变异,才形成了结字圆通,意态古朴的艺术格局。历代书家的字势有飞动或沉静,意态灵动而或疏阔,韩亨林的书法在生动中保持住了静态,让蛇惊鸾舞化为枯藤虬枝,在意象间追索到高古浑穆之境。古今书家的魅力就在于作品的生命价值,追索古人的笔墨气息,探寻时代的表达语境,是当下最需求而难以企及的营养。
 
  韩亨林以诗书一体成名,在书界的人文语境中可谓“奇货可居”,他具备传统文人的知识与能力融合,他以诗书的方式抒发自己情绪。因多元的文化历练他开放与宽容的心态,保持住了独立思考和自由创作的特性,以“学古而不泥古”的行为准则,让书法的特征表述出延续了传承精神,他对于笔墨约束可以抵达超脱的境界。在当下,因很长时期在书界形成了一种模式,往往忽视了文本的意义和价值,书写内容多数都是唐诗宋词,只要字写的好就行其他不重要,这是对书法艺术最大的误读。而韩亨林经常借助诗文即兴书写,他用文字内容唤起创作的激情,用创作激情带动出作品形式的力度。所以从他的书法里流动着是文化修养,同时赋予作品本身一种时代的烙印。他把自己的情感与理性融合到笔尖,从而让创作与艺术升华到审美的视野,体现出他的作品表达魅力。因为理性与思考不仅仅是技法逻辑,不单纯代表作品本身的笔法、墨法、章法表象,而是传达出了作者本身的人文情怀。激情与理性合流成创作的动力,才会让书写的笔墨自然流畅,他的多数作品来自于自己的诗词创作,以理性的思维做支撑,以技法为保障,以激情推动创作让艺术走向开阔。
 
  不可否认的是韩亨林受时代影响,经常会被无意识的审美共识所左右,但他始终保持住了一种警醒的思维。他以历史传承与学术观念坚持自己的立场,把思维向古今中外各个纬度伸展,去寻找自己的坐标。韩亨林作为一个诗人,积蓄着作家的文化储备,拥有书家的笔墨功力,同时具备一个学者的睿智,在对自己不断的拷问中,让思考的脚步无法停下来。让流动的思绪在笔下流淌,把每一个瞬间纳入永恒,让书写幻化成弹奏的音符,真实的演绎一曲唯美的音乐盛典。
 
  韩亨林的书法在书界被时代所认可,从他的书写中看到字如其人的面目,他的作品结实而厚重,在雄浑中蕴含着儒雅学派。而书写的气息里又充满了拙朴,笔墨间裹挟了黄土高原的壮阔,文字中流畅着信天游的唯美。学界对韩亨林的作品给予了中肯的点评,书家们对他的评论少了那些江湖间的逶迤虚夸,沈鹏称赞为:“八法专攻,笔力苍劲,清隽流通,静如处子,动若游龙”;李铎说:“韩书诸体皆善,尤以隶楷为佳,其书取法高古,独辟蹊径”等。当你去回望韩亨林的艺术历程,他从始至终都以无怨无悔的精神展示出,“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责任也有义务把书法这门国粹很好地传承下去”,这是他的心愿也是在践行的目标上。我曾在一篇文字中写他的书法之道:始终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心态,用豁达而超脱的笔墨行走在学古探今的路上。韩亨林的书写之路升华到艺术,是自己的人生历练和对书写的上下求索,成就了职位与艺术间的角色转换,在奠定着厚重的书写功力之外,给自己开拓了一面辽阔而又情趣的空间。


 
  下篇:艺术人生写春秋
 
  对于一个人字,一撇一捺写着容易,如果想写好写出美感,不树立人生的态度,很难写出想表达的效果,除了认真之外而且要用心,才能挥发出理想中的畅美。人生如此,艺术更是裹挟在人生的春秋间,想写出艺术的精彩,需要刻苦与勤奋之外,关键在于自己的素养与积淀。其实,人生和艺术是相连的共同体,从有梦想的那一刻起,人生的尺标和艺术的追求,相互相成在同一个跑道上。艺术家的人生经历,会渗透在艺术的血液里,无论怎样的书写痕迹,都会如同自己的手掌纹络,即便时空变幻本心永远握在手中,只要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路程,从而让艺术同样谱写出精彩与辉煌。
 
  韩亨林先生根系故乡,又因童年的艰辛,对自己的书法启蒙记忆犹新。是因为他的书法启蒙伴随了人生价值观,而给自己树立正确导向的是他的启蒙老师,因喜欢上书法课,久而久之在老师的熏染下,从开始信笔涂鸦到进入规范。老师教他的第一个字,便是“人”字,一撇,一捺,在他看来很简单,两笔就能写好的字,而老师却让他反复地临习,经常是老师站在他身后看着他写字,趁他不注意时,突然去抽取他手中的毛笔,他看到自己手里的毛笔被老师轻易的抽取,在惊愕之间生出许多感慨,老师微笑着对他说道:“手握笔要有力度,这样,手中的笔才不会被人轻易抽取;落笔的时候要稳,要踏实,这样,写出来的字才会漂亮;做人也一样,稳健、踏实,认真做人,认真做事,认真是态度问题,态度端正了,就不会埋怨命运的不公平,面对挫折也会变得坚强,也就会做好每一件事,人生才会精彩有意义”。老师从练字说起,以小事说到做人道理,循循善诱,看似简单的说教却是人生常识。韩亨林对老师的教导铭记心间。从此他手中的笔再也没有被老师抽取过,他的字渐渐进步而熟练。在老师的启蒙与引导中,他懂得了应该怎样去做人,但也从少年起一颗艺术的种子,在他的心里悄悄生根萌芽。


 
  回望走过的岁月,韩亨林从读书到工作,从农村走到机关,他专心学习工作认真做事精干。他经常参与单位的宣传和板报设计,只要有文化活动的场景都会看到他的身影。在繁忙而有序的工作计划里,他依然会给书法练习挤出空间,为了能够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他不顾工作疲乏,常常是借着休息时间流连于城市角落各个书店,寻找古人的字帖墨宝,当请回“良师”便钻进自己的书写空间。韩亨林始终坚持勤学苦练的韧劲,他照着字帖反复临摹古人,勤奋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他练习书法经常是写到深夜。有好多次隔壁同事见他房间灯亮着,敲开他的房门惊讶地说道:“你疯啦这么晚了还在写,不睡觉啊,练字也不能不要命啊。”他只是报以淡淡的一笑,书法对他来说就像一种精神,他不希望别人理解,喜欢做自己想做的事,因为喜欢,才会痴迷。
 
  韩亨林先生是一位追求完美的人,他每次写完一幅书法作品,都因为没有盖章而觉得布局缺少了味道。他便寻访篆刻名家,以求得一枚属于自己的方印,而在榆林属于闭塞的山城,书画篆刻名家是稀缺的人才,他把目光扫描到了更大空间。而对于一个喜欢书法,并痴迷而执着的人来说,就算有多少重重障碍也阻挡不了他对艺术的追求。艺术之路本来就很漫长,无论坎坷多变他都脚踏实地,他坚信再长的路,只要迈开双脚,哪怕一步一个脚印也能走完,再短的路,若不迈步永远无法抵达目标。身边熟识的人见他如此痴迷书法,看到他努力勤奋求学上进,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动,所以介绍引荐在当地不属于大家的“名家”。无论是求教或拜学,他都以认真做人用心书写的态度,才有了镌刻自强不息的人生精彩。或许是因他刻苦求学的精神所致,让上苍也为之动容,用一种弥补的方式来纠正了他童年艰辛的笔误,所以让他因书法之缘有幸结识了众多名家,他经常拜访书界元老沈鹏、刘艺、刘炳森等大家,每次他都会珍惜求教的良机,向名家虚心学习各自的长处,在众多良师的循循善诱下,韩亨林受益匪浅,让他的书法之路拓宽了升华的空间。
 
  韩亨林先生调到北京工作之后,离艺术的距离似乎更近了,又因工作环境与纪律的缘由,他酷爱书法却不能因爱好而影响工作,熟悉他的人从来不在办公室谈书法,只能是业余时间切磋技艺。从九十年代初奉调中纪委,从陕北到北京,他的书法艺术足迹清晰而坚定,他以“奋进”、“腾飞”激励自己的艺术成长,以“力争上游”要求自己在艺术上的追索,从走入仕途在繁忙的工作间,韩亨林以持之以恒的精神,穿梭在书法的艺术探索与实践中。从《韩亨林硬笔书法》的面世,到《中国古代廉政名言集锦》的推出,以及不断出版的书法与艺术文集,让书法的实践应用到工作的领域。他用自己的艺术参与到对外的交流,他的作品入选中韩书画作品展,每当作品随参展飞向世界,他都期望着以自己的书法艺术特长,给对外交流带去中国文化的色彩。他不懈的努力得到业内认可,赢得了同行业的赞扬,无论国家级别大展,或是家乡及行业书展,韩亨林的名字都在邀请之列,他已经记不清参加多少次展览,被多少家媒体报道,接受过多少关于书法艺术荣誉。
 
  无论经历多少荣誉,韩亨林只求在书法上的升华,他的书法逐渐形成了遒劲老道,自由洒落而飘逸,书写与布局更为浑然天成。他的作品渐渐被学术圈内所关注,因他的努力与坚守加上勤奋好学的精神,以及对书写的执着追求成为了登上艺术舞台的基础,命运给了他艰辛和机遇的双重音符,但他坚守初心以情为墨,所以才能弹奏出流畅明快的人生精彩。人生不能失去土壤和雨露的滋润,成长离不开顽强和毅力的支撑,韩亨林通过自身努力与奋进的精神,让他赢得了属于自己的收获。
 
  在荣誉面前韩亨林始终不流露出骄傲,他懂得如何去感恩社会,回报对他的关注与关爱的人们。他多次参加各种慈善活动,在中国扶贫基金会和中央电视台举办:“10.17国际消除贫困日主题公益晚会”他捐赠的《奥运赋》书法长卷现场拍卖,拍卖了232万元全部支援贫困地区小学建设,因为他曾从苦难中走出,知道奉献一份爱心就会有人解脱困境。艺术有价爱心却无价,能够用他的书法兑换来爱心,对韩亨林来说是最大的欣慰,也是一种愉快与精神上的享受。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是韩亨林对人生的态度与追求,他借用艺术奉献的是拳拳之心,回报给社会的是一种大爱无疆。他用艺术的笔墨写出人生的精彩,把自己的精神世界刻写到春秋书页上,以追求艺术的高峰彰显出了人生的辉煌。


 
  尾声:艺术生涯的修为
 
  因为书法艺术植根于传统,从而生长在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土地上,书家都在追求“天人合一,物我两忘,近乎道而游于艺”的境界。当书法艺术超越了个性的本质,从而散发出书家的品德与修为气象,你会发现书法艺术的生命价值和意义。韩亨林的书法作品给我最深的印象是豁达与风骨,他让修为与做人完美的融为一体,赋予一种全新的艺术审美与心灵的对话。这种对话有时达到了哲学的高度,在“若坐、若行、若飞、若动”的纵横笔画之间,在“有丰致、有缥缈”的笔情墨象之中,蕴含着情思,也体现出“道”家的思绪,表现着人格乃至对生命宇宙的体验。如果静心去欣赏韩亨林的书法,你会走进他内心的大千世界,当你去了解书家的成长历程,对其书法的欣赏或能够更加透彻。
 
  陕北是革命老区,在这片孕育着丰厚文化积淀的土地上,也正因为韩亨林自幼就苦练书法,并且随师研习写字的基本功底,加上多年临池名家古帖,成就了当下有名的大家。他无论从唐楷入手,倘或是以柳颜起步追索汉魏,都让行书顺承出了“二王”的风范。所以他以怀素小草千字文到于右任标准草书,一直都在传承与创新中研磨突破,他经常在实践中探寻书法的变化,尤其在笔法技巧上以古创新,融会贯通颓笔成冢,在探索中把握一种觉醒,让古法的形式与当代审美融为全新的理念,集百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古人云:“兵家求兵道,要下一番苦功;武士求剑道,也要下一番苦功”。而书家求书道,却没有一条可以能复制的通道,缺少坚强的毅力和辛苦终不能成功,可谓“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事实上,韩亨林的书法没能经历过专业上的熏陶,对于他来说是终生的遗憾。好在他对古学渊源的学习与探索,并没影响他在工作中的苦练勤学,甚至也没能阻止他写字的欲望。几十年如一日,他从临摹名家开始到创新变化,无论从法度到布局终究在学习中进步,他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探索书墨里。即便是他因严谨的工作环境变化,依然用休闲的时间研习书法,他对于笔墨的倾心早已融入血液。梅花香自苦寒来,至于韩亨林的书法艺术价值,在众多的眼目中会有不同评论,褒杨各异自有评说,这应该是属于每个人的审美取向,以及欣赏与品鉴的角度各异,这和作品的艺术高低无关。欣赏一篇书法作品,如同去品味一个人的全貌,颜值、品德、学养、风格都将会表现的淋漓尽致。我们赏读一幅书法作品,自然率真的笔墨最能引目,反之扭捏做作,刻意为之则愈不足观。纵观书法艺术创作,天资与环境,机遇和求索相互相成,但不论境遇如何,韩亨林总是洒落自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社会喧嚣与人心浮躁的时代,一种求索的精神难能可贵,我能想象得出的画面,他在青灯黄卷中苦苦求索的场景。
 
  品读书法艺术的过程,是每一位观赏者审美价值的历练,绘画能让人悦目,读诗可净化灵魂,而书法却包容的人生与学养。韩亨林的书法作品,让文本与形式和情感渲泻在一起,赏心悦目而又“达其情性,形其哀乐”,这是一种清新高雅的境界。因此,在韩亨林的作品字里行间,能够感触到书法的意境之美,对于能创造美感的意趣,可以透视出作者的心灵世界。在韩亨林的书法作品间,你能感悟到浓浓的传统文人品行,虽然他“出落”的字体潇洒俊美,内在的墨痕却细腻而温情,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他情思疏阔的字体有一种生机喷发气象,流动的是一股生命的气息,彰显出恢弘而磅礴的大气感,恍若是一幅万马奔腾的景象,注入了激情而动感的生命活力。他的书法艺术个性表现出奔放而稳健,在俊美与舒雅间又流淌一股寂静,也成就了他性情与学识上的修为,从而折射出他对艺术审美的表达力。事实上,书法也是一个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书与法的统一,德与书的统一,法与度的统一,灵与智的统一,人与艺的统一,博古精华而众揽群芳,书于灵魂度形于外表,唯其如此在技法与艺术上的协调,才是一个完美的过程与境界。
 
  诚然,对于一位书家“艺术即上帝”,无论传承或是创新,对待书写中的每一个符号能够读出作者的虔诚。韩亨林临帖或学古论今,从他书写墨迹可以感触到对法理的态度,因他在字形结构上的变化和意趣,都沿袭了传承的路数,而在渐变中又把握住创新的尺度。所以魏碑书法是他最心爱的碑帖之一,纵观韩亨林的字,既厚重又不失灵气,既传统又不乏个性。如揉搓到醒来的面,有劲道却带着拙劲,字势开张而如伸开的扯面,随时有反弹回去之力,他的字不以乖巧和媚俗视人,在粗狂中透着一种清脆,就如同他的性情一样率真。书法作品的好坏体现在一种精神上,也能观察出书家的修为和学养,但无论如何唯有观者欣赏就足矣。“中国文字,就是画”(鲁迅语),一语道破书法的艺术性。


 
  透过韩亨林书法作品,能够体味到书家在笔墨间留存的智慧,他的修为和素养蕴含在笔墨的灵气间,而附加上诗书风韵更能展现出才气。韩亨林书写的法度别致而新颖,在行笔上稳健而厚重,落笔准确而凝练,布局依托音乐上灵动和优美。给人一种观赏辽远而壮美的图画,欣赏一曲舒雅的的乐曲篇章,他的作品可以抵达自然天成,在灵动中流畅出天籁般的质感,书法能写到如此境界,可谓是功夫与灵气的展现。体会到韩亨林逶迤前行的人生轨迹,以及他的书法追求之路,可以说他又是幸运的,他生长在陕北高原,黄土地的风情滋润着他的书写笔墨,而从小又得到“童子功”训练,展示的机会和给予他远行的动力。他生活在一个发达的信息时代,过去曾见不到难寻的宫廷书画瑰宝,而今无论史词以及文物都能亲眼目睹,他又身处艺术多元与宽松而自由的年代,碑帖并行能各择所需,可以放心地说道论理。能够在当今百花争鸣和多元文化中创作,能与博学的名师和同道相行,有观赏者给予的褒奖与鼓励,加上他的学养和修为,才成就了书写到艺术的跨越。
 
  我写这篇长文的起始是一种感慨,其实是韩亨林艺术人生的缩写,也许爱屋及乌的缘故,因对他书法的欣赏,延续到对他为人处事的认可,平时见面我均以老师相称。他说话做事总是那么简单明快,心里的意思总是和盘倒出,很像他书法的线条爽快,少有曲笔不蛇行与委婉。他不喜欢别人介绍曾经官方的经历,喜欢以书论道谈艺说法,不愿意在职位的“覆盖”里发展学术,他一直“走自己的路”,远离尘嚣中的世俗。尽管我最不情愿给人写赞赏的文字,但对韩亨林却成为列外,因为他书法艺术的高度,或许是我欣赏他身上流溢着陕北民歌的风韵。对多数人来说,书法是自我超越的最后一道精神归宿,“人书俱老”一说,是把生命终界同艺术范畴重叠起来,织成尽善尽美的人格理想境界。古有“右军到老书更佳”,智永登楼四十年方成大家,可见功夫不负存志者。希望韩亨林的书法造诣递进增长,用生命的印痕述说更为理想的未来,他在书法艺术领域的成绩斐然,但依然徒步在前行的路上。(作者:乔维,艺术评论学者。)
 

  韩亨林艺术简介:

 
  笔名山人,号聚雅堂主,陕西靖边人。十八届中央纪委委员,中央纪委驻司法部纪检组原组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六届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维权鉴定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名誉主席,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画院名誉院长等职。
 
  
(责任编辑:编辑部)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文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