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百家姓》、《千家姓》,但你是否知道这些姓氏的由来,它们在千百年间又经历了什么样的传承与流变,以及时至今日,我们应当如何回应季羡林先生多年以前提出的问题:“姓氏制度究竟意味着什么?”
8月24日,中华文化促进会邀请知名文献学家、北京大学杨海峥教授等4位学者在浙江永康举行了一次堪称“回应季羡林之问”的文化讲论:“2024中华文化讲论:何谓姓氏”。
杨海峥教授的讲论主要围绕中国姓氏的起源、姓氏制度的历代演变与特点、以及姓氏文化的当代传承和影响等三个方面,从“三代”到明清做了清晰、详实的梳理,同还讲述了姓氏文化对民族认同和当代社会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毛瑞方,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谢辉,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沈相辉三位学者对杨海峥教授的报告内容分别进行了现场评议。
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王石在讲论结语中表示,“姓氏网络”覆盖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考虑到社会对这一课题长期处于比较浮面的认知状态,文促会有责任为当代社会提供一个关于中国姓氏的比较清晰的知识参考和思想框架。
文促会姓氏文化工作委员会各地成员,以及永康市相关领导和文化界人士出席聆听了本次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