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风团合影(翟李强 摄)
11月23日至27日,“壮美广西·多彩边关”中国文艺名家走边疆采风活动在防城港举行。活动召集了一批在行业内具有广泛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名家,通过系列采风活动,展示广西边关多彩民族风情、文旅资源和发展成果,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为广西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凝聚精神力量。
王晋军接受记者采访(黄浩云 摄)
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王晋军,中国散文学会理事、资深媒体人田霞,天涯社区散文天下首席版主、《在场》杂志主编周闻道,中国散文学会理事申瑞瑾,广西作家协会副主席庞白,防城港市作家协会主席韦佐等30多名广西区内外知名作家、诗人、摄影家和媒体记者齐聚防城港。
采风团在簕山古渔村调研(李道芝 摄)
采风团一行深入“北港故里”文旅项目、簕山古渔村、江平古镇、京族博物馆、东兴口岸国门、竹山村、十万大山森林公园等地采风,领略防城港得天独厚的生态景观、丰富多元的人文风采,独具地域特色的民族风情,文化名家们对防城港市港口区、东兴市、上思县有了新的发现和认识,切实感受到防城港“上山下海又出国”的别样精彩,畅享边境文化旅游建设成果。
采风团在京族博物馆调研(李道芝 摄)
文化名家通过文字记录、接受采访等方式,表达了在此次采风活动中的所感所悟。
王晋军每到一处采风点,一边聆听讲解,一边驻足参观,并在微博上记录自己的收获感悟。此行他带着自己的作品——出版于1987年的报告文学集《南疆木棉红》,以便跨时空寻觅当年的“人”和“事”。“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谈到广西边境地区的巨大变化,他感慨万千地说。1985年和1986年他来防城港采访时,这里还相当贫穷,特别是当地瑶寨群众的贫困,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会都是茅草房,现在都是小洋楼、小别墅。当时我还去了京族三岛,京族人那时的房子可比现在差远了,这就展示了国家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果”。王晋军说,当时自己写30万字《南疆木棉红》,不到90天就写完了,因为当时有非常强烈的创作欲望。现在过了30多年,他依旧富有创作激情,打算把这次采风活动中看到的新征途、创造新历史的人物收集起来,回去好好地写一写,让更多国人和海外游客知道防城港,知道十万大山。
采风团在哈亭调研(李道芝 摄)
周闻道在谈到文学创作和文旅宣传的关系时认为,文学创作对于一个地方的文旅宣传,包括形象的塑造等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广西举办这次采风活动,在文旅的推广与宣传上,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说,通过作家来把山水人文历史现实提炼出来,具有更大的精神穿透力,使人们对一个地方的认知超越表象的东西。
詹谷丰在采风活动开启前就对活动充满期待。他表示,此行他最感兴趣的是参观大清国一号界碑和五号界碑,“这次采风的关注点,我可能会放在这两块界碑上,它们有一种历史感和沧桑感。采风团很多人会关注比较现实的东西,但我不同于其他人,我主要从事历史散文写作,更愿意从历史里发现和观照现实。”
采风团合影(李道芝 摄)
采风团成员,北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王彤羽的许多小说作品,以当地某个默默无闻的地方为背景。随着小说往前推进,巧妙地展现那个地方特有的地域特点。曾有读者因为读了她的小说而好奇那个地方是否真实存在,并表示很想去看一看。“这正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它因为作者虚构的人物、故事而对一个地方产生浓郁的兴趣,继而想更进一步去了解。而往往作家和笔下所展现的地方也是一种互相成就的微妙关系。”她在谈到写作对推动边疆旅游业时发展的作用时说道。
采风团成员纷纷表示,防城港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通过几天的采风,对防城港的城市风貌、人文旅游、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等有了新的认识,这些都将成为他们创作的源泉。他们将努力创作出展现新时代广西,特别是防城港文旅融合发展面貌的文艺精品。
据了解,本次采风活动由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西民族报社协办,是“壮美广西·多彩边关”系列采风活动第一站。2023至2025年,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将持续邀请中国文艺名家走进防城港市、崇左市、百色市开展走边疆采风创作,组织各级媒体集中报道,提升广西边关国家旅游风景道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广西民族报|记者李道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