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华:《我的西藏之旅》——第五天·拉萨
2024年11月04日   18:43 | 来源:中国文信网

  9月4日,我们在拉萨游览。拉萨是西藏旅游的中心,东西南北线旅游都要在拉萨集中,所以我们要多次在这里中转。


1101.jpg


  拉萨市地处中国西南地区、西藏高原中部、喜马拉雅山脉北侧、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游河谷平原,是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也是藏传佛教圣地。拉萨市,别称逻些、日光城,是西藏自治区辖地级市、首府,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具有雪域高原和民族特色的国际旅游城市。全市下辖3个区、5个县,面积2.964万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拉萨市户籍人口58.12万人。


  拉萨市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拉萨以风光秀丽、历史悠久、风俗民情独特、宗教色彩浓厚而闻名于世。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统一全藏,将政治中心从山南迁到拉萨。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拉萨成为自治区首府。196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拉萨为地级市。拉萨地理坐标为东经91°06′,北纬29°36′。拉萨河流经此,在南郊注入雅鲁藏布江。拉萨海拔3650米,全年多晴朗天气,全年日照时间在3000小时以上,素有“日光城”的美誉。拉萨境内蕴藏着丰富的各类资源,相对于全国和自治区其他地市,具有较明显的资源优势。2023年,拉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4.79亿元。


  上午,我们首先来到大昭寺。大昭寺门前很多参拜者。


  大昭寺始建于七世纪吐蕃王朝的鼎盛时期,大昭寺的建筑金碧辉煌,殿高4层,整个建筑金顶、斗拱为典型的汉族风格。碉楼、雕梁则是西藏样式,主殿二、三层檐下排列成行的103个木雕伏兽和人面狮身,寺内有长近千米的藏式壁画《文成公主进藏图》和《大昭寺修建图》。从大昭寺金顶可以看到大昭寺广场,右边远处山上是布达拉宫,近处的柳树是“公主柳”,相传是文成公主所栽。大昭寺的布局方位与汉地佛教的寺院坐北朝南不同,其主殿是坐东面西的。主殿高四层,两侧列有配殿,布局结构上再现了佛教中曼陀罗坛城的宇宙理想模式。寺内拥有各种木雕、壁画。


  八廊街上有朗子夏和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我们稍作停留参观。朗子夏原为噶厦政府主管拉萨政务的机构,后发展为拉萨市最大的监狱,1959年3月20日被正式关闭。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位于拉萨市大昭寺东北侧、冲赛康市场南面,是清朝中央政府于雍正六年(1728)在西藏设立的第一座驻藏大臣衙门,供历代驻藏大臣办公和居住,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药王山藏名“夹波日”,意为“山角之山”,在布达拉宫右侧,海拔3725米。供有药王菩萨,而且山顶的招拉笔洞寺为业医喇嘛所居。药王山据说是布达拉宫最佳观景点。


  布达拉宫是西藏的象征。正午时分,红日当头,我们一步一步登上了布达拉宫。布达拉宫,位于拉萨市区西北的玛布日山(红山)上。布达拉宫由吐蕃第三十三代藏王松赞干布主持兴建,始建于公元631年,后随着吐蕃王国解体,其因天灾人祸而遭严重破坏。1645年,重建布达拉宫,往后不断扩建逐至形成现之规模。


  布达拉宫的选址颇具匠心,建在拉萨河谷盆地中央的红山上,符合藏族堪舆风水观。自初建之时,就取法自然,依山势而建,不讲究中心对称。居高临下,更有俯视众生,抚慰人世之精神。布达拉宫的建筑风格鲜明,运用建筑形式美中统一、均衡、对称、对比、韵律、比例、尺度、序列、色彩等法则,体现于建筑构图原理之中,使布达拉宫变成—个视觉艺术的综合体。布达拉宫按佛教坛城布局设计建造,占地总面积36万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3万余平方米,主楼高117米,共13层,是集宫殿、灵塔殿、佛殿、行政办公机构、僧官学校、僧舍等诸多功能,共计1267间房舍的大型宫堡式建筑群。建筑主体工程有白宫和红宫两大系统。1994年,布达拉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游览布达拉宫不得不佩服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松赞干布(617—650年),一说(569—650年),古代藏族著名民族英雄。唐代吐蕃(今西藏)第三十二世赞普。新旧《唐书》作充宗弄赞(简称弄赞)、弃苏农,号弗夜氏。13岁继承父位,历经三年,统一西藏各部,迁都逻些(今拉萨)。唐贞观十五年(641年)遣使至长安迎娶唐文成公主。次年,文成公主至吐蕃,与其成婚。


  文成公主(?—680年)。唐贞观十四年(640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使者带着琉璃、宝甲、金银等聘礼,至长安求婚,唐太宗答应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知书识礼,博学多才。今大昭寺前的公主柳,传说是文成公主亲手所栽。文成公主入藏,还带去许多工匠、乐队、宫娥、家具、珠宝、经史以及谷物种子等,使中原地区各种先进生产技术传入吐蕃。吐蕃又派许多贵族子弟到长安入国学读书。文成公主为促进汉藏两族兄弟般的情谊,沟通中原和藏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后世藏族人民十分崇敬她,大昭寺内有她的塑像。其事迹在藏族民间家喻户晓,普遍流传。


1730267647979546.jpg

(责任编辑:宗元)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文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