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次游大足石刻,总是未到北山,此行如愿登上北山已是申时,三月细雨中的北山山色空蒙,群山如黛,石窟在苍茫暮色中平添神秘色彩,似乎也带着千年前的回响,拾级而上走进北山石窟。
北山石刻位于重庆大足区城约1.5公里的北山(古称龙岗山)上。唐代昭宗景福元年(892年),昌州(今大足县)节度史韦君靖在北山修建储粮屯兵的永昌寨,同时开始凿造佛像。后经地方官吏、僧侣、百姓接力营建,形成规模。历经五代、两宋,延续至南宋绍兴年间(12世纪中叶),历时250余年。相继在佛湾、营盘坡、观音坡、北塔寺、佛耳岩等处造像近万尊。北山石刻以佛湾造像最为集中,造像题材丰富,现存窟龛290余个。在长300多米、高7米的崖壁上,有碑碣6通,题记和造像铭记55则,经幢8座,阴刻"文殊师利问疾图"一幅,石刻造像264龛窟。北山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兼有儒、道造像,反映了唐宋时期三教合流的文化现象。
北山石刻分南北两个区域,南区大多是晚唐、五代作品,北区大多为两宋时期作品。晚唐时期的作品,人物造型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衣饰简朴、线条流畅。五代时期的作品,玲珑精巧、多彩多姿,衣着服饰由简到繁,逐渐摆脱了外来文化影响,具有石刻造像过渡期的特征。两宋时期的作品,民族特色已臻突出。
不同于宝顶山石刻的恢弘气势,北山佛像雕刻工艺精湛,以细腻、典雅、精巧著称,更注重细节刻画,衣纹流畅,神态生动。体态俊逸,风格独特。
转轮经藏窟(第136窟)是北山石刻的精华,也是北山石刻的巅峰之作,南宋绍兴年间开凿,窟内雕刻保存完好。中心为八角形转轮经藏(象征佛法永恒),四周环绕观音、文殊、普贤等菩萨像,造像典雅细腻,衣饰繁复华丽,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明珠”。"窟内观音像"数珠观音",俗称“媚态观音”,以含蓄微笑和灵动姿态闻名,造像手持数珠,仪态端庄。"日月观音"姿态优美,面容慈悲,是大足观音造像的代表作,极具宋代审美特色。"地藏变像"则又是大刀阔斧地表现,独具一格,"转轮藏经洞"被称为"石雕宫阙"。"韦君靖碑"记录北山石刻开凿背景及晚唐历史的重要文献。"古文孝经碑"儒家经典石刻,体现儒佛融合,为世所独存,既是书法珍品,又可补史料之遗缺,价值极高。都显示出古代工匠相当高超的技艺。
北山石刻历史跨度清晰,完整展现了晚唐至南宋中国石窟艺术风格的演变:唐代造像,端庄丰满,线条简练。宋代造像,写实细腻,世俗化倾向明显。
北山石刻以其千年积淀的艺术魅力和人文内涵,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宗教、艺术和历史的珍贵宝库,从此唐宋流韵享誉千年。(图文:露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