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维谈艺术》崇法习典 与古为新——读黄树贤的书法作品
2024年08月22日   18:05 | 来源:中国文信网

  读黄树贤先生的书法作品,首先给人一种温润般的舒阔之美,其次他的书写状态总是酣畅淋漓,作品呈现了笔墨横姿且富有节奏与韵律感。黄树贤先生的书法看似随意,但他落笔之处的横竖点捺,都来自于传承中的法理和古训,作品展现出了旷达与畅快般的面目。因对传统文化的厚积和深刻觉悟,他曾在(我临九成宫)中写到:“今人学书,不仅要学其笔法、技艺,更要学其精神和品格,在修身养性中提高书艺,在研习书艺中完善人品”。事实上,读黄树贤先生的书法,不仅感受汉字的秀美组合,同时抒发了人文与情感上的表述。观察他的作品及创作之路,不单纯给书界展开了一面写好中国字的审美视野,且传递了“读其书且知其人”的镜像感。许是因黄树贤先生丰富的人生阅历,他的书法实践和对笔墨艺术的探索,总会深入进书法的本源,让技巧与学养融为一体。所谓书法,就是书写中的“法度”,黄树贤的书法作品虽然见新,却遵循在书写的规则与法度之内。他凭借其深厚的学识和对书法的独有认知,赋予了书法一种灵动的生命和活力,让笔下流布出了不急不躁的态势。从黄树贤的书法作品能够读懂他的理念,他力求去实践对书法本源的追溯,而达到崇法习典与古为新的境界。


0252850.jpg


  客观上,书法的本源来自于汉字的外在审美需求,它源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传承,是记录历史和传递情感的切实需要。所以,读黄树贤的书法作品,除了去感悟他在书写技艺上的研学之外,从而能在作品中去观察他记录思想的印记。同时去体验他对文化传承的一种实践意识,他的书写实践始终把握住了:“凡作书,无论何体,必须筋骨血肉备具,筋者锋之所为,骨者毫之所为,血者水之所为,肉者墨之所为,锋为笔之情,水为墨之髓”(清.包世臣)的精神和内涵,让书法作品的形式在渐变中生发出鲜活的气象。黄树贤的书法是让汉字的美感与精神融为一体,这种美感和精神的内在涵养,不仅源自汉字本身的意象美,更多来自于作者内在的情感与审美意识。他的书法表现在情感和思想的笔墨融合与实践上,且在书写过程中,通过笔墨凝聚成一种精神表达,让自己的情绪与理念融入其中,形成独立的个性符号。这种书写符号既是时代审美的需求,也是他精神境界的展现与释放,更是一种尊崇经典传承见新的实践。


05955.jpg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它传播着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和历程,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无论专业书家或是文人墨客,在书写民族语言的进程中,首先应该把握住传统与时代性的审美衔接,让书法艺术能够走向创新与发展的路径。书法离开了传统就等于无根之木,缺少时代审美和创新,就如同一潭不能流动的死水,会散发出了污浊和萎靡。不可否认,书法实践是汉字走向艺术的过程,在审美意识中赋予给汉字的象化感,通过法则和结构变化而不断完善,最终达到谐调与形式上的美学意义。一幅书法作品唯有造型美观,结体和谐且赏心悦目,才会生发出内在的艺术之美。所谓的书法,是在书写中体悟汉字的法规与法度,逐渐形成一种自然美方可为艺术。读黄树贤先生的书法作品,除了理解传承与发展的美学价值之外,去感触他在书写过程中追求一种形式与内在的和谐。他尊崇了古人:“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唐.李世民)”的观点。始终在强调笔墨与技艺虽然是书法艺术之源,‌但形式和内容同样要保持到统一与协调上,才是书法之本。‌


0317625.jpg


2180325433.jpg


  纵观黄树贤的书法作品,无论对汉字的结体,或在笔墨的走向上,他的书写都离不开传承的源头与根脉,以及对书法形式上的溢美追求。从他的作品能清晰的看到书写的脉络,他通过实践于临帖和创新之间,临古而不泥古,化境出了书法新的气象。尽管他书写取法于二王、欧阳询、米蒂、王铎等大家,但他坚持崇法习典、与古为新,而又不断走在求索的路径,所以,他的书法面貌才会典雅而新颖。黄树贤先生学书博古取精,力求形成一种俊朗清新的面目,达到高古简远,朴拙爽朗的书风。他的书写经常践行于:“右军用笔内恹,正锋居多,故法度森严而入神;子敬用笔外拓,侧锋居半,故精神散朗而入妙”(明.丰坊)经验之中,既有二王的旷达与飘逸之气,有欧阳询的笔墨精妙和严谨,又有米蒂的潇散与奔放,且裹挟了王铎的磅礴与遒劲。尤其读他书法传达出的审美和内涵,章法与结构严谨,笔墨清丽流畅,给观者一种能够回望历史的容颜。又可以感受一股穿越时空的气息,从远古而来又走向遥远的幻境。他的书法在布局上匠心独具,虚实相宜而张弛有度,表现出了韵律般的节奏和美感,领会到他用笔上的游刃有余。其实,书法并不神秘,说到底就是一门写字的艺术,是由笔墨在白纸上演绎的“黑白道场”,这就要求书家熟练掌握笔墨的技巧和精妙。因此,读黄树贤先生的作品,从他书写的墨色浓淡与枯涩关系,到虚实相间的丰富变化,都会感觉他用墨的从容大度。欣赏到那种虚实相间,浓淡相映,枯涩相辅所产生的若即若离,以及若隐若现的艺术效果。他在作品中错落有致的线墨表达,呈现出恰到好处的留白与生动感。他的作品有一种空灵飘渺的魅力,有着“颜筋柳骨”的美学韵味,彰显了古典与时代相融的丰美和意趣。


180335055.jpg


  事实上,去鉴赏黄树贤的书法作品,不单纯看他是否继承传统的精华,或捕捉他在临古的基础上寻求创新,而是去品味他笔墨当随时代的新意。他的书法注入了自己的生命气力,呈现到书写中是浓厚的书卷意味,才有了布局平稳字体灵秀的格局。因此,你会发现,他的书写逐渐形成一种舒美的态势,主要表现在字形结构与布局上少有笔墨的突兀感,表现出了点线流畅墨趣生动且意境弘远般的悠然。黄树贤先生坚持临古出新,且具备了笔墨当随时代的审美意识,源于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临池学书的醒悟。他熟读历代书法经典,同时对王羲之、颜真卿、赵孟頫等大家的书风更是精通于心,在临帖过程中,精准把握了古人的笔法和气韵,将临古的精髓融入到了书法的实践。同时他不被传统所束缚,而善于吸古纳今,让传统笔墨与当代审美相结合,企图抵达到开放性的靓丽图景。他的书法既有古人的神韵,又有时代的气息,让观者眼目一新。写好书法关键在于一种心境,深入进黄树贤的书法实践,他的书写始终流布在一种平和的心态,心境平和才能进入情感和思想的最佳境界。他在书写情感的释放与探索间,每一笔、每一划,都如同琴弦上的音符,跳动着生命的旋律。


180347647.jpg


  从另一种视角去读黄树贤的书法,又会从他的笔墨间感觉到一种浓厚的诗意,因为书法与诗息息相关,在他书法的缝隙间经常流布出诗的韵味和美感。实际上,黄树贤的书写往往让诗的意境融入其中,每一幅作品仿佛都是一曲优美的诗话,让人在欣赏之余,享受到舒阔的意趣与豁然开朗。书法创作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展现,而是一种精神的表达和传递。黄树贤先生以渊博的学养和独立思想,赋予了书法一种时代的审美精神。他的书法作品不仅是艺术品,也是一种个性的表达和情感传播,他的书写理念是一种对书法规则的理解和探索,更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与审美态度。他以一种新的视角去解读书法,他的作品具有形式美、意境美和人文美,从某种意义上表达了民族文化的精神和价值。特别是他书法的审美理念和文化内涵,会赋予当代社会一种对美的全新认知。黄树贤先生的书法除了形式美之外,在法理上结构严谨,布局合理,给人以借鉴上的价值和体验,他运笔流畅自然,墨色变化丰富,浓淡相宜,让观者享受到视觉上的大美。他在书写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其中,会让作品流动出很强的生命力和感染效果。诚然,书法看上去就是写好字,却又不是纯粹的去写字,书法创作是一种心路历程,也是给予个人与时代的精神气象。如果说书法是汉字的舞姿,这种舞姿摇曳着书家的内心世界,会随着传承经典与复兴未来而前行。写好书法关键是能够洞察时代精神,在生活中去感悟时代的审美价值,作品才能独具融合与个性。相信黄树贤先生的书法实践,能够在崇法习典、与古为新中与时俱进,以笔墨当随时代的精神状态为书法艺术增加一层厚度。(作者:乔维,艺术评论学者。)


  黄树贤先生简介:


360截图20240822181511226.jpg


  黄树贤,江苏省扬中市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自幼酷爱书法。七十年代初,参加县文化馆书法培训班学习书法。八十年代初,师从陈慎之先生学习书法。坚持利用闲暇时间,临习书法碑帖,研读书法论述,探学书法创作。


822180359541.jpg


80413885.jpg


39426.jpg

(责任编辑:宗元)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文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