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美帝:读两本书主义
2024年10月18日   14:00 | 来源:《谚云》公众号

  多年来,从聆听先生和女儿读书,到一家人共同读书,我笃定“读两本书主义”:一本是《古文观止》,一本是《新华成语词典》。


  (一)


  当然,这不是说不读其他书。经史子集,中外名著,都要涉略,不可偏废。不过,它们可以挑着读,跳着读,抽着读,读你所喜爱的,划重点来读。但是,在我看来,《古文观止》和《新华成语词典》是需要一篇连着一篇、一个成语接着一个成语地没着读,反复读。


  我们家有十多个版本的《古文观止》,但我和女儿独喜欢先生常读常用的那一本——由杨金鼎主编,沈抱一、沙驾涛、杨怀平编写的,1984年9月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古文观止全译》。因年久,书已旧,书中还有多处先生阅读时用红黑蓝笔的勾画与批注,以及对书中字词句读错误的校对与更正,还有女儿给生僻字词的注音等等。我们全家人都中意它。用女儿的话说:很香,有手感。


301.jpg


302.jpg


  (二)


  先生和女儿眼里无活儿,是油瓶儿倒了都不扶的那种,就是爱读书。先生自幼酷爱读书。有样学样,女儿打小也喜欢读书,特别爱读爸爸读过的书。女儿不管是出国留学,还是在外地工作,时不时跟爸爸打电话要书。要《史记》,特别要求,要爸爸读过的批注过的那十本。要《古文观止》,先生买一本同款同版的寄给她。女儿收到一看没有批注,大失所望。


  女儿读初中时,先生开始为她补古文。那时候,女儿晚上放学回来,或节假日,先生每周精选《古文观止》中(语文课本之外的)一两篇文章,先诵读,再串讲;之后再由女儿朗读,先生为她答疑解惑;而后便要求她限时背熟。我时常窥见女儿犯愁的景象,心想,本来上学就已起早贪黑,这也逼得太紧了吧。女儿私下也跟我吐槽,爸爸所说的“必读书”,其实就是“逼读书”!不过,每当他们父女俩补课时,我就在一旁干家务,一边心疼女儿,一边听讲课,还真听了不少东西。初高中六年下来,先生给女儿讲的那些“逼读”篇目,不仅为她打下了扎实的古文底子,我这个“旁听生”亦受益匪浅。


  (三)


  《新华成语词典》,又有谁不查不看呢?


  不过,没着读的人却并不多吧。先生十六岁时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向同班的裴同学借看《汉语成语小词典》一周,日夜用功,全部通背。所以,女儿上小学后,先生带她逛书店,突然看到当年背诵的《汉语成语小词典》,非常高兴地买了一本,叮嘱女儿背下来。那时女儿尚小,先生也不催逼。女儿更是满不在乎,为应付爸爸隔三差五翻翻看看,然后就丢开了。最近我翻看这本大拇指厚的48开小绿皮《汉语成语小词典》,共有3559个成语,前面的环衬和扉页上,女儿分别用蓝笔、红笔和不知什么颜色的液体笔,写下三个“签名”。


303.jpg


304.jpg


305.jpg


  直到大学二年级刚过新年不久,正是Apple小板时髦之际,看着同学们手拿小板,女儿眼馋心痒,跟我们说,我也想要个板。先生说,可以呀,但是有个条件。女儿忙问啥条件?先生说,如果你在寒假背过《成语词典》,就给你买。女儿说,爸爸说话要算数,我两周就能背过!先生说,一个假期背过就行,我要出题考试,100个成语100分,达到88分就给你买。女儿和爸爸立下“军令状”,我是监督人。女儿原以为是小绿皮《汉语成语小词典》,没想到爸爸递给她的是一寸多厚的32开本《新华成语词典》,收录成语8382条。为了小板,女儿真是拼了,用一个月时间拿下,考试得了七八十分,差一点没过。爸爸抬手放过了,5000多元的小板到手了。女儿说,爸爸真会“挖坑”,这套题,什么“坑”都想到了。“坑”归“坑”,女儿的语文基础又一次夯实。我为女儿的检查过程中,也学到了一点点。


  (四)


  先生常说,在什么年龄,干什么事儿。我自打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特别是成家以后,又要工作,又要顾家,一个字:忙!虽然先生经常“逼”我看书,但读书的心思早已离我远去,何况已不是读书的年华。那一年,我们一家三口回晋北老家过春节,看见年过八旬的婆婆在读《圣经》,并将不认识的字攒起来,记在一个小本子上,等先生回家时坐在炕上“请教”。婆婆聊天时说:“唉!树不科是个扒子,人不学是个瞎子。”婆婆嘴里的俗谚很多,而且颇有哲理。老人家说的“科”,是修剪树枝的意思,“扒子”指枝枝桠桠长成一团乱麻的树头——树不“科”,不成材;人不学,睁眼瞎。没上过一天学的耄耋之年的老婆婆,尚且如此用功,令我好生惭愧……


  先生一直以来就鼓励我读《古文观止》。所以过完年回京后,由于受到婆婆的感召,我硬着头皮“上架”了——开启了没着读《古文观止》的“征程”。怎奈自己古文底子太薄弱,一上手就遇到大量的生僻字,阅读佶屈聱牙的古文,连句子都整不住,更别说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了。先生从断句、纠生僻字开始,抽晚上睡前一两小时为我讲课,从《古文观止》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讲起,一篇不拉地接着讲;同时,还把一些古文名篇复印在A3纸上,如《过秦论》《归去来辞》《师说》《进学解》《前赤壁赋》等,方便我在椭圆机上跑步时,或躺着休息时诵读,让我找找“语感”。几十个“课时”下来,加上我渐渐找到了“语感”,似乎理解力、感悟力慢慢被打开了,从刚开始磕磕巴巴读,到后来自然顺畅地读;从先前被动地读,到越来越主动地找着读,逐渐摆脱了对古文的“恐惧”。


  (五)


  先生是茶控。每天早饭毕,他便开始烧水泡茶。


  此时,也是我晨读的黄金时段。我呷着先生泡好的茶,蹲在厨房地上,沐着晨光打开《古文观止》,先将前一天读过的文章,快速温习一下,然后翻篇儿;再开读下一篇——先默读一遍,同时解决句读、注音、释词等“小学”问题,完后再给先生朗读一遍。像《滕王阁序》《桃花源记》《春夜宴桃李园序》《阿房宫赋》《邹忌讽齐王纳谏》《卜居》《进学解》《过秦论》等名篇,记不清诵读过多少遍……有读音不确的地方,先生会及时纠正,有时还会解析一些同类性的问题。


  流水十年间,朝朝如此,少有间断。


  (六)


  女儿在家的时候,会把先生推荐给她的“必读书”,再推荐与我读。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艾杰尔·伏尼契的《牛虻》,伊凡·屠格涅夫的《罗亭》等等,都是女儿“转荐”我读完的。


  昨天晚上,女儿来电话与我分享前天《参考消息》刊登的一篇文章《学习语言是抵御衰老“保护伞”》。女儿说,据这篇文章讲,学习一门语言,能增强大脑可塑性,改善认知和记忆退化,有延缓衰老的作用。她建议我说,妈妈学英语吧,我可以给您指导,今后我还可以跟您说爸爸听不懂的“悄悄话”呢。——手机公放着,先生就在旁边,女儿故意逗爸爸开心。我笑着说,我这是前有“标兵”,后有“标兵”,你爸爸还没有“逼”完我,你又跟进了——我怎么应对得了?说得女儿简直“笑不活了”!


  (七)


  女儿当年“踩”过的“坑”,后来我也“踩”了一遍。


  常言,书到用时方恨少。特别是写文章的时候,肚子里的词儿太少。先生建议我翻翻《新华成语词典》,并说,这是“长词儿”的捷径。我看《新华成语词典》,并不像女儿那样生背,而是没着读,眼熟的溜过去,没见过的停下来“研究”一番。后来则是急用时查一查,或者随手翻一翻,时间长了,知识面和词汇量都有所增加。


306.jpg


  前几天,我写《走为上》一文,自然会查一下“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这个成语,虽然《三十六计》一书成书时间较晚,但最初出现的“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却在《南齐书·王敬则传》中。还有一个成语“安步当车”,出处也比较早——“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四句话,出自《战国策·齐策四》。如果不是粗粗读过《新华成语词典》,哪年哪月才会读到《南齐书》与《战国策》呢?也许这些“冷知识”,永远都不会知道。


  (八)


  就我浅显的认识,《古文观止》是个“点”。全书222篇选文,上起周代,下迄明末,既有《左传》《国语》《国策》《史记》中的名篇,也有历朝历代大手笔之名文。其中,《左传》独选35篇文章,选文最多;其次是被苏东坡先生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选文24篇;再就是东坡先生自己也被选入17篇。我个人最爱汉文与唐文,如《孔子世家赞》《武帝求茂才异等诏》等短小精悍的文章,以及韩愈的《原道》《师说》《进学解》等气势雄宏的大文。每一篇都是一个值得深入钻探的“点”,每一篇都是值得借鉴的写作范文。


  而《新华成语词典》则是“面”。由于《古文观止》是科举时代的“教辅材料”,是用儒家正统眼光挑选出来的文章,所以儒家以外的“非正统”文章,一篇都不会选入。《新华成语词典》则不受这个局限,既有儒家的成语和典故,也有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成语和典故,大大地拓宽了读者的知识面。


  (九)


  不写文章,不知道自己的肚子有多空;不读《古文观止》,不知道经典好文章长什么样;不看《新华成语词典》,不知道各种各类的成语、俗语和典故有多丰富。


307.jpg


  我在学习写作的近十年来,受到这两本书的影响太深了。当我初读《武帝求茂才异等诏》时,脱口而说,这不就是一篇典型的“招聘启事”吗?据此,我习写了《从公文到文学》,发表在2023年8月28日《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上。当我反复诵读《滕王阁序》等大赋时,每一篇都“教”给我不同的写作方法:从王勃的《滕王阁序》,学到了作文的“浓淡”;从杜牧的《阿房宫赋》,学到了作文的“繁简”;从苏轼的《前赤壁赋》,学到了作文的“行止”;从欧阳修的《秋声赋》,学到了作文的“奇直”。为此,我写下《赋得》一文,刊发在我们家的《谚云》公众号上,被中国作家网转发(2024年8月12日)。


  当然,从《古文观止》和《新华成语词典》两书中,学到的远远不止于这些。


  俗话说:“光景不管怎么好,架不住点点了;光景不管怎么穷,架不住点点增。”读书没有迟早,什么时候开始都好。我们一家三口,多年来深受《古文观止》和《新华成语词典》两本书的熏陶与滋养。开卷有益,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在“点点增”。


作者简介:


308.jpg


  戴美帝,本名戴东英。祖籍山东莱西。曾在阳泉市公安局工作多年,于2001年调入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会员,全国公安文联会员,阳泉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有散文杂文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中国社会报》《人民公安报》《北京晚报》《山西日报》和《中学生阅读》等报刊。


(责任编辑:宗元)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文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