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立春,二十四节气已然走过一个“完整闭环”,又回到了起点——律吕调阳,贞下起元,周而复始,万世不竭。诚如俗谚所云:“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鸟雀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立夏遍地锄,小满鸟来全,芒种农家忙,夏至长变短,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种白菜,处暑动刀镰,白露割谷子,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大雪交冬月,冬至不行船,小寒办年货,大寒过大年。”
年货刚办,大年刚过,又到春天。二十四节气之立春,虽然是农历节气,但一般在每年公历的2月3日、4日或5日。按照农历来讲,今年是“双春年”,第一个立春是公历2025年2月3日(农历乙巳年正月初六),第二个立春是公历2026年2月4日(农历乙巳年腊月十七)。这是因为,农历(夏历)是阴阳合历,其中阴历的月份,反映的是月亮运行周期规律,每年十二个月,分为大尽、小尽。东汉许慎《说文》讲:“盡(尽的繁体字),器中空也。”月尽,即指一个月的日子过尽了,过空了,过了了。唐代韩鄂《岁华纪丽》讲:“月有大尽、小尽,三十日为大尽,二十九日为小尽。”刚刚过去的甲辰龙年,腊月就是小尽,所以除夕在腊月二十九,没有“年三十儿”。而农历二十四节气,反映的则是太阳运行的周期规律,是阳历,故与每年公历的日月“恰巧”相吻合——“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
“立了春,阳气往上升”。由于民间立春日有“打春牛”的习俗,所以立春也叫“打春”。春天是万物的“打开式”。明日立春是五九第九天,立马就要跨进六九的门槛。“五九六九,沿河看柳”——“春到人间草木知”,“春开一日,水暖三分”——“春江水暖鸭先知”。俗谚还说,“立春阳气转,雨水融河边”“立春十天消背阴,惊蛰十天百虫苏”,等等。那么,何为春?东汉刘熙《释名·释天》讲:“春,蠢也,万物蠢然而生也。”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亦讲:“春者,蠢也,蠢蠢摇动也。”春来唤醒万物,“蠢蠢欲动”,萌萌的。《逸周书·时训解》又说:“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鱼上冰。”大意是:立春这天,吹来和煦的东风,大地开始解冻;再过五天,冬眠的虫子和动物亦开始活动;再过五天,鱼就会上到带冰的水面。春天,就这么“蠢蠢”而来,“蠢蠢”打开。所以唐代诗人罗隐《京中正月七日立春》诗云:“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立春晴天万物成”。根据流行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先民们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亦即农谚所说的“立春宜晴不宜雨”,我查看了明天北京地区乃至整个华北地区与我的家乡山西朔州和阳泉等地区的天气预报,立春日是个晴天,风力只有2到3级,最高不超过4级。农谚云,“立春晴,雨水匀”“立春晴,百样成”“立春天气晴,今年好收成”等。农谚还说,“立春有雨到清明,一日落雨一日晴”“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立春不宜雨,立夏不宜晴,立秋不宜雷,立冬不宜风——‘四立’若犯此,农事总成空”,等等。不过,立春这天即使有雨,一般也下不大。记得某年年前打春,我回老家过年,立春那天我到姐姐家,年过七旬的姐夫骑摩托车带着我去邻村割豆腐,刚出村突然滴雨。我说,要不回吧。姐夫说,没事,“春雨贵如油,滴水莫白流”,下不起来。果然“欲雨还休”。立春日刮大风也不佳,会有“倒春寒”。俗谚云,“立春刮风刮一春”“立春动了风,三月要比正月冷得凶”。另外,打春打在哪一天,也是有讲究的。俗话说:“春打五九尾,家家吃小米(也说“吃白米”);春打六九头,家家卖黄豆。”今年正好是个“双春年”,第一个立春是公历2025年2月3日(农历乙巳年正月初六),是五九第九天,“春打五九尾,家家吃小米”,今年适宜多种谷物;第二个立春是公历2026年2月4日(农历乙巳年腊月十七),是六九第一天,“春打六九头,家家卖黄豆”,明年适宜多种豆类。此条农谚,仅供参考,农责自负。
“春到人间一卷之”。立春之日的传统小吃是春卷。俗话说:“春到人间一卷之。”吃春卷或春饼的习俗大约起于晋(五辛盘),兴于唐。《关中记》: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蒿、黃韭、蓼芽包之”,相互赠送。唐代大诗人杜甫有诗:“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唐代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有句:“二月立春人七日,盘蔬饼饵逐时新。”北宋大诗人苏轼亦有句:“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南宋大诗人陆游《木兰花·立春日作》(下阕)写得更加俏皮:“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旛判醉倒。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据说宋代宫廷里的春饼更讲究,“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值万钱”。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立春前一日,大内出春盘并酒,以赐近臣。盘中生菜,染萝卜为之,装饰置奁中……民间亦以春饼相馈。”这种“咬春”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据传最初制作“五辛盘”,是为了“却春困”。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大蒜、胡荽、萝卜、韭菜、羊角葱等辛荤时蔬,确有发散风邪、行气活血之功,既有益于健康,又能使人精神振奋。据明代药王李时珍《本草纲目·菜部·五辛菜》讲:“岁朝食之,助发五脏气。常食,温中去恶气,消食下气。”时逢立春,一家人动手制作春卷春饼,“聊把一尊酒,共寻千里春”,多好!
适宜春天享用的好吃食还有:“春吃萝卜夏吃蒜,秋吃柿子冬吃姜”,也有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少请医家少烧香”的,还有说“春菜夏瓜秋萝卜”的,可见萝卜和姜,一年四季都是好东西——不,还真有一个例外,秋天是闭养之时,而姜乃生发之物,故“秋不食姜”,切记切记!还有更好的美食,叫做“春蚌夏螺蛳,秋蟹冬鱼子”(也说“秋蟹冬蛤子”),未曾染指“春蚌”者,不妨品尝一试。
本来,对于立春,我在十五年前出版的《母亲词典》里就写过一则《春到人间一卷之》的词条。后来于2022年开春到2023年初之间,由《中国社会报》编委会安排,又将二十四节气从头排开写了一过儿,立春那篇仍以《春到人间一卷之》为题,内容有所增加,但篇幅仅有千把来字,未能铺排展开抒写——原因有二,一是接受任务时间紧迫(两天后见报,写稿只一天),仓促间来不及细写;二是考虑到版面的问题,尽管报社领导说,版面需要多大给多大,但毕竟在“群雄环视,众目睽睽”之下,又在自己负责的版面上发稿,还是“谦逊”一点为好吧。纠结犹豫之际,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系列文章”开篇之作,写得实在不好,一直是我一块“心病”。现在,马上,也因为明天又是立春,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对于耕田种地的庄稼汉来说,“春天一刻贵如金,农时节令不等人”“春差日子夏差时,百般宜早不宜迟”!写作亦当如是,那还犹疑彷徨什么!于是便赶写了这篇《立春立春,百草回春》。
李建永,笔名南牧马,杂文家,散文家,民俗文化学者。山西山阴人氏,曾在阳泉市工作多年。现居北京。从业媒体,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著有杂文散文集《说江湖》《说风流》《母亲词典》《中国杂文·李建永集》《我从〈大地〉走来》《园有棘:李建永杂文自选集》等九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