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美帝:汤头
2025年04月11日   14:10 | 来源:《谚云》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网上冒出一大群有证或无证的“食品营养专家”,有的在各大电视台生活频道做讲座,有的自制小视频,还有一些是发表于不同网站的“鸡汤文”,都是教人如何吃饭的,并给出一日三餐的搭配“方略”。也不知是谁抄谁,大同小异,千篇一律,打着“为了您的健康”旗号,统统讲究“早餐吃饱,午餐吃好,晚餐吃少”。


  在吃的问题上,我是任性且不受约束的。想吃什么吃什么,想怎么吃怎么吃。俗话说,亲不过姑舅,香不过猪肉。专家们口中的“垃圾食品”,如红烧肉、熘肥肠、火腿肠等,我总在吃,还觉得“胃亏肉”;各种甜品、糖块儿和油炸食品,我也爱吃,从不节制;水果更是我的大爱,南方的,北方的,东方的,西方的,只要是市面上有的,让我瞅见了,就会第一时间买来尝鲜;而专家们反复强调的蔬菜,却是我的大敌,嚼在嘴里渣渣越越的,很不喜欢,故吃得少。我深信老婆婆在世时常挂在嘴边的名言:想吃就是补,吃了一辈子饭,还不会吃啦?


  三年新冠疫情来了。前两年,为预防自身不被传染,只是宅家,或者按部就班在街道社区指定的时间,指定的地点,做核酸检测打疫苗,当时身体健康如常。但第三年的12月初“放开”后,我与先生先后都“阳”了。女儿在不同的城市生活工作,一直未“阳”。先生先我而“阳”,三天痊愈,之后一直感觉良好。看来“阳”并不像他人描述得那么可怕。我隔天也“阳”了,高烧退却,自己觉得好了,可是之后不知怎地,老是头晕,天旋地转。想想,这可能是“阳后症”吧,过几天也会像先生那样好了。


  突如其来接到大哥电话,说婆婆走了!大哥说,妈中午说肚子不舒服,下午四点多就走了。期间,婆婆还与她最挂念的三儿子——我的先生通了电话。婆婆走了,我与先生万分悲痛!先生急订回老家最快的一班高铁,我执意同去。先生劝说,瞧瞧你这“天旋地转”的样子,回去我还得照顾你呢;我先回去,事情很多,你好一些再回,好吗?先生回老家奔丧的头几天,我的头晕更加严重,尽量咬牙忍着,忍着,终于有一天“忍无可忍”,挣扎着打车去离家最近的三甲医院——潞河医院。


  该院是我的合同医院。服务台让我挂神经内科的号。刷码,挂号,排队,等候。排队的病人一个个歪斜着,加上陪伴的亲人,坐满了候诊大厅以及过道的每一个犄角旮旯。我的号是三位数,何时才能排到?我几次感到头晕得快要虚脱,与前台女护士说明缘由,请求能否行个方便,让医生先给我看一下,严词拒绝!头晕恶心,眼睛模糊,实在顶不住了,非常恐惧自己从此见不到先生和女儿,非常恐惧!万般无奈,从不求人的我,只好打电话求助一位认识不久的平安保险公司的女士,请她帮我送一杯红糖水。不一会儿,糖水送到,饮后感觉好了许多。其实,我与该女士仅只一面之缘,送水,陪我,故心存感激。看医生后,我抽血做生化检验,做CT,做心电图(核磁共振需预约另做);CT片出来无大碍,生化检验隔天可查,只是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取药后,“一面之缘”开车送我回家,急忙赶着去上班。


  安葬了婆婆,先生未吃午饭,便匆匆登上高铁赶回。又陪我彻底检查了一遍,单子片子上的各项数据,都显示正常;再次做了心电图,心肌缺血也好了。但是,头晕伴随着恶心,无休无止,搞得我对自己的健康产生严重怀疑,变得敏感脆弱,疑神疑鬼。头晕袭来,便怀疑自己的五脏六腑心肝脾肺都有毛病。一次次挂急诊去医院,一遍遍做心电图、心脏彩超、脑颈部CT、化验血项等。稍后回到阳泉,大姐又带着我去她工作的两所医院,找顶级专家为我诊治;哥嫂陪我去嫂子退休前工作的医院,咨询著名内科专家,并做了心脏彩超……我们也到另一所合同医院——北京医院挂专家号,又是验血,又是拍片子,一通检查出来,图像和数据显示,仍与先前差不多,没什么大问题。专家让停了药,也给开了药,中药西药都吃了,但头还是晕得不行。


  “阳后症”太可怕了!先生将我在不同医院检查的化验单及各类片子,发给京城两个大医院的老同学咨询,一位是先生同村的小学一年级同学(著名脑外科专家),一位是先生的高中同学(著名中医药专家),他们均给与有效的帮助,先生称他们“大医生”。某日,我又晕得不行。先生说,“脑科大医生”的医院离得太远,就近到“中医大医生”的医院去看看吧。约好,就诊,诊断为气血两亏。“中医大医生”一副汤剂下去,我自己就感觉不“亏”了!“大医生”还特地叮嘱,平时要注意饮食搭配,多吃些蔬菜水果。


  由于我向来不喜欢吃蔬菜,平日里很少做饭的先生,担心我“偷工减料”,故每天早晨下厨煮汤,美其名曰“汤头”。三十多年前,我和先生回他的老家山阴县高庄村,在县城岱岳镇下车后,总要先去看望九叔九婶。九叔是全国著名老中医、朔州市中医精神病医院院长,九婶也是著名老中医。九叔跟侄儿聊天的时候,九婶也跟我拉家常,聊着聊着就聊到老人家的“老本行”,为我背诵“汤头歌诀”(中药的配方),比如“小柴胡汤”“四君子汤”“逍遥散”“四逆散”“龙胆泻肝汤”等等。多少年来,每一次见面,九婶都会给我背“汤头”。


  不过,此“汤头”非彼“汤头”。先生制作的“汤头”,就是一小锅清水煮菜汤,搁一点盐,稍加一点酱油,提味。他特地拜托大同工作的本家侄儿,购买了上好的恒山黄芪;加上女儿专门网购的四川花椒和麻椒;再配上鲜姜、白萝卜、葱白做汤底。北芪补气,花椒和麻椒消炎去湿,葱白散发通气,还有袪寒暖身辟恶解毒的鲜姜。先生常说,《论语·乡党》记载孔子有“八不食”,但是饭桌上“不撤姜食”,只是“不多食”而已。我的妈妈一生喜欢吃姜,鲜姜泡姜都吃,腌咸菜也是姜与萝卜参半,妈妈至今耳聪目明,面色红润,本月20日是她老人家的百岁寿诞。俗话说,早上吃姜,如喝参汤;晚上吃姜,如吃刀枪。所以先生的早汤,必放鲜姜,同时还放白菜和豆腐——白菜豆腐保平安嘛。当然,每天早晨,一人一个煮鸡蛋,也是少不了的。


  其它菜品和菌类,则是随着时令的变化而变换。有提高免疫力的各类菌菇,如牛肝菌、羊肚菌、鸡枞菌、猴头菇、金耳等;有补充维生素的菜蔬,如芹菜、盖菜、菠菜、油菜、苋菜、红菜苔、豌豆尖、冬瓜、南瓜、苦瓜、鲜笋、西红柿、铁棍山药等;还有美容养颜轻身补血的枸杞、红枣等等。每天的“汤头”,都有十几种包括菌菇、蔬菜、山药、红枣等不同种类的食材,起锅前再切几片黄瓜根蒂处的细头儿,汤味更加清新爽口。我们还向在深圳工作的女儿学习,去“盒马鲜生”店挑选一些平日并不熟识的南方菜品,诸如马兰头、鱼腥草、清心菜、板蓝根菜等。


  在探索新菜品的过程中,不时便会在不经意间遇到惊喜。比如前几天,我和先生在“盒马”店偶遇“水性杨花”菜,毫不犹豫购一盒尝鲜,爽嫩,滑甘,可口。另一次,我拿起一盒只有秆没有叶的细棍儿菜,问先生,这是啥菜?先生瞅瞅标签上的说明,笑着说,嗬,有来头——这不就是苏东坡先生笔下的“蒌蒿”吗?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不知是“汤头”的作用大,还是逛菜市太开心,一年多过来,我早已扔掉了药瓶瓶与药罐罐,而头晕的状况却“大为改观”。先生本来就红光满面,现在更加神采奕奕。“汤头”“汤头”,一日之晨汤为头,已成为我们家铁定的“早课”。


  2025年4月10日写于京东果园


140915825.jpg


  戴美帝,本名戴东英。祖籍山东莱西。曾在阳泉市公安局工作多年,于2001年调入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会员,全国公安文联会员,阳泉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有散文杂文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中国社会报》《人民公安报》《北京晚报》和《散文选刊》(原创版)等报刊。


(责任编辑:宗元)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文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