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华:写意西藏
2025年04月21日   12:39 | 来源:中国文信网

  1


  西藏,很高,也很深。这样的反差,使它神秘莫测。


  雪域,祥云缭绕;高原,佛光普照;布宫,云端圣地;西藏,扎西德勒!


  如今,“扎西德勒”这个词汇,在中华大地口口相传,耳熟能详,广为使用,受到各族人民的喜爱。不问哪个民族,常常听到有人用“扎西德勒”相互打招呼,互相祝福,彼此祈福。加上肢体语言的配合,便更加生动亲和。即使不懂它的语意,主观感觉也特别美妙。它的发音朗朗上口,不用怀疑,语境里散发着十足的吉祥与美意。


  “扎西德勒”四个字的分别解释:“扎”指的是美好、光明、圆满、吉利等意思;“西”指的是美好的结果、妙善的结果、良好的结果、和谐祥和、美好的愿望和梦想等意思;“德”指的是无病、无灾、无战争、无错乱、安详、平和、快乐、喜悦、伟大、正能量等意思;“勒”指的是无垢、美丽、圆满善意、愿望如意、利益和好处的意思。


  这句藏族吉祥话语的由来,在西藏最古老佛法雍仲本教的经典里,很早以前就有了这样的记载:一万八千年之前,诞生在象雄圣地的佛祖幸饶弥沃如来在降临西藏贡布讲经说法之时,就已经有了“扎西德勒”这个词。《光荣经》云:“扎西德勒彭斯充巴晓。”翻译过来就是吉祥如意而圆满”之意,在雍仲本波佛教的《供地神的仪轨》之中有“东宋扎西德勒笑”,意译为“愿三界吉祥如意”。


  佛光覆盖的西藏,每一寸土地都是开过光的。于是拉萨的上空,积年累月祥云缭绕,瑞气氤氲。


  西藏在天上,天堂在人间。


  地球上有资格被称为极地的地方,只有三处,北极,南极和中国西藏。


  相比地球的南北极,西藏的地理特征更为奇特,绚丽多姿。放眼望去,雪域、高原、山脉、冰川、草原、峡谷、奔流不息的江河……还有很多没有看到的世间美景。


  或许是上苍的赐予,西藏仿佛得到了更多的恩宠,于是这方天缘贵土不光景色迷人,更是很多人精神追求的家园。


  是什么力量在驱使,那些朝圣的人非要“磕长头”,行远数千里,历数月经年,冒着风吹雨洒,日晒寒袭,匍匐于沙石冰雪的路上,全心奔向他们心中的圣地。


  他们围绕寺院、神山、圣湖、圣迹,俯下虔诚的身体,专注地倾诉他们心中积存已久的衷肠。


  或许唯以这样的方式,才能加持加速自身的修行,尽管人们虔诚的程度不一。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接受洗礼,净化肉身,提升境界,以达到内心的平静与空灵。


  所以才有那么多朝拜者,云集西藏,历尽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完成他们神圣的朝圣之旅。


  为了途中相遇,人们不惜放下所有,提纯心志,抛开执念,背负行囊,走进西藏,亲近雪域,触摸布宫。


  为啥要来西藏,多数凡夫或许是为了这里的蓝天,这里的白云,这里的圣湖,这里的佛塔,这里的经幡……更可能是用那份积攒一生的虔诚,去拥揽和感悟这块神秘土地上所生发的一切。


  不瞒您说,我曾无数次地梦见“布达拉宫”那神秘的圣影,去靠近它的灵魂。无数次梦见身处高冷酷寒的石缝中绽放的“雪莲”。梦见雪域高原那些与“雪莲”相伴的稀有植物,塔黄,红景天,棱子芹,还有大片大片的格桑梅朵。


  生来一世,如果没有亲历西藏,只影现于梦境,那可真是遗憾不已。


  于是明明知道到了那里一定会给身心带来压力,甚至一定会要承受极地反应,但我还是毅然决然,直奔那处地球上最高、距太阳最近的地方。


  走进西藏,穿行在雪域的那几日,尽管身体反应着实厉害,可还是觉得超值,因为这里带给我的是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无法满足和替代的。


  在这里,收获了前所未有的感动与欣慰,因为它让我领略了人间圣景。


  之前一直未能成行,是因26年前去青海时曾有过很严重的高原反应。导致心跳加速,血压升高,走路飘飘然,好像灵魂暂离了体魄。那感觉是那么让人不由自主。


  有了那次经历,之后很长时间不敢动去西藏的念头。随着时间的推移,似乎感到了从未有过的紧迫,人终会越来越老,再犹豫,恐怕身体真的就不允许了。


  于是不顾花甲高年,还是来了。来到了这个足以让人心花怒放确又不敢怒放心花的地方。这几天里最明智的选择就是节约能量,最好沉默再沉默,也许忍着是为了更多的接纳与收获。


  实在没有想到,来一次西藏,竟做了一辈子的准备。因此必须要充分利用这仅仅几天的时间。调动生命深处的所有可能,去听,去看,去思考这个令人类最向往最着迷最钟情的地方。


  2


  了解西藏,是从这些具象开始的:雪山,珠峰,布宫,经筒,雪莲花,格桑花,青稞酒,酥油茶,还有那些散落在牧场上披着一身长毛的野牦牛,自由奔驰在荒原的成群的藏羚羊……它们构成了一幅立体的绚丽多姿的大美西藏的图景。


  西藏其特殊的地理特征,加之宏大厚重的宗教文化,孕育了雪域高原的自然魅力和人文魅力,其存在令国人倾倒,让世人瞩目。


  西藏,给我的印象,很长一段时间内停留在小时候观看的纪录片的情景里,那让人恐怖的镜头至今仍历历在目,隔着银幕都令人毛发悚然。


  也许西藏的存在太不一般,所以有了更多的关注。解放前的西藏是数百万农奴的“地狱”,占比不到总人口5%的上等僧侣、贵族和官员统治着95%以上的农奴和奴隶,当时的法典中规定:“下等人命价等一根草绳。”农奴在农奴主眼里就是一头会说话牲畜,没有任何的人身权利。


  如果农奴不小心看了农奴主一眼惹他生气了,就有可能被毁去双眼,农奴主会让人将烧的通红的铁块,放在农奴的眼睛里面。


  这样的日子昏暗而漫长。


  春雷一声震天响。西藏终于迎来了洒满高原的曙光。


  记得小时候就喜欢听歌唱西藏或藏族歌唱家演唱的歌曲。从歌曲的旋律里就能够感受到西藏人民的喜形于色。我是听着才旦卓玛的歌长大的,当然还有很多藏族歌唱家。也正是通过这些歌曲了解了西藏年复一年的真切变化。像《唱支山歌给党听》《翻身农奴把歌唱》《洗衣歌》《逛新城》《祖国一片新面貌》《一个妈妈的女儿》等老歌。后来的《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天上的西藏》《天路》《坐上火车去拉萨》等一批新歌也唱出了西藏的喜人变化和崭新气象。


  如今的西藏彻改旧时的面貌,画里画外一派民族祥和的景象。


  饮水思源。人们清晰地记得,20世纪50年代末,西藏经历了重要的历史变革——“和平解放”。新中国党和政府考虑西藏的现状,从本地实际出发,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取消了农奴制和封建主的特权,农奴们获得了自由与平等的权利,开始追求自己的幸福与发展。这一重大事件深刻地改变了西藏的社会结构,为农奴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延续近千年的封建农奴制度被彻底推翻,“政教合一”制度被彻底废除。百万农奴从此解放,获得人身自由,开启全新的生活。


  据说,现在有些藏南地区的老年人还能记得当年的解放军,教他们用筷子的情景……


  3


  上苍赐予一个检验虔诚,荡涤人性,令人无限向往的地方。


  当下,徒步旅行走西藏的散客和朝拜者与日俱增,近年来,有2.92万人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追求他们心中的梦境。


  西藏的魅力如此巨大,是被它那独具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神秘的宗教氛围所吸引。‌


  追溯历史,西藏其文化特征与黄河流域接近,说明四五千年前的西藏人来自华夏母亲河的黄河流域。


  从昌都的卡诺文化、拉萨的曲贡文化、日喀则的玛不错遗址等众多新石器文化遗址来看,西藏至少在距今四五千年前,也就是炎黄五帝时期,就已经普遍有人类居住了。


  公元前7世纪,吐蕃王朝的兴起标志着西藏历史的新纪元。唐朝时期,‌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先后嫁到吐蕃,进一步加强了汉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联系。


  西藏的名称,源于‌清朝时期,康熙皇帝在《御制平定西藏碑》中首次使用“西藏”一词,并在雍正五年(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后,正式成为法定名称。‌‌


  西藏其名称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在唐宋时期,西藏被称为“‌吐蕃”;元明时期称为“‌乌斯藏”;到了清朝,首次使用“西藏”一词,但当时“西藏”、“图伯特”和“唐古特”同时使用。


  西藏一名是汉藏两种语言的混合产物,“西”是汉语,表示西藏在祖国的西部;“藏”是藏语,指乌斯藏地区。因此,“西藏”这一名称不仅体现了地理位置,也反映了其民族和文化特色。


  西藏,佛教圣地,超越尘世。这里汲天地精华,聚日月光芒。在这片土地所生发的每一个元素,都强烈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藏传佛教对藏族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不仅促进了西藏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还深刻影响了藏族人的伦理道德和思维方式。佛教戒律对藏族伦理道德有着重要影响,强调众生平等和道德规范,塑造了藏族人的行为准则和文化价值观‌。


  西藏拥有众多著名的佛教圣地,这些地方支撑和捍卫着庞大的佛教体系,诸圣地不仅是藏传佛教信徒朝圣的重要场所,也是游客了解藏族文化和宗教的窗口。


  布达拉宫‌是藏传佛教的圣地和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以其宏伟的建筑群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被誉为“世界屋脊的明珠”。


  大昭寺‌是拉萨最古老的寺庙和藏传佛教的中心。供奉着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是藏传佛教信徒朝圣的圣地。


  扎什伦布寺‌是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寺庙占地广阔,建筑融合了藏区传统建筑特色和佛教的特点,展现了藏传佛教的艺术和建筑风格。


  唐加寺‌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因保存有西藏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吐蕃时期壁画而著称。


  达普寺‌始建于12世纪,是格鲁派的著名寺院,以其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宗教地位而闻名。


  这些圣地不仅在宗教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西藏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无数游客和信徒前来朝圣和参观。


  人天善果,匍匐在朝圣路上的人们,心念燃起希望,只为来世的吉祥。


  在藏区的各个地方,都会见到经幡。这些方形、角形、条形的小旗被有秩序地固定在门首、绳索、族幢、树枝上,在大地与苍穹之间飘荡摇曳,构成了一种连地接天的境界。


  经幡是印有佛陀教言和鸟兽图案的蓝白红绿黄五色方块布一块紧接一块地缝在长绳上,悬挂在两个山头之间,这种经幡常见于人烟稀少的高山上。


  经幡之所以称作经幡,是因为幡上都印有佛经,在信奉藏传佛教的人们看来,随风而舞的经幡飘动一下,就是诵经一次,在不停地向神传达人的愿望,祈求神的庇佑。这样,经幡便成为连接神与人的纽带。


  经幡所在即意味着神灵所在,也意味着人们对神灵的祈求所在。经幡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


  转经筒,亦称嘛呢转经轮,藏传佛教信徒人人持有,不停地摇转。“转动经轮的功德,转动一周者,即等同于念诵《大藏经》一遍。转动二周者,等同于念诵所有的佛经。转动三周者,可消除……


  4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从远古走来的西藏高原,经过复杂的地质变化,地球板块的强烈碰撞,暂时定格为今天的模样。


  西藏拥有世界上最险的山峰、最高的高原、最长的河流、最美的湖泊、最多的冰川、最广袤的草原和最多样的生物。


  西藏拥有其独特的自然景观、深厚的民族文化、浓烈的宗教信仰,还有远离尘嚣,宁静而神秘的人间仙境。


  西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和“第三极”。


  大约2.8亿年前,现在的青藏高原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这片海域横贯现在欧亚大陆的南部地区,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称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当时,特提斯海地区的气候温暖,成为海洋动、植物发育繁盛的地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大约在2.4亿年前,印度洋板块中的南亚次大陆撞向亚欧大陆,从而抬升地壳,逐步形成了青藏高原。这一过程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最终在距今一万年前,青藏高原以平均每年7厘米的速度上升,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科学家们认为,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喜马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脉等共同构成了“泛第三极”,对全球气候和环境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有人把西藏说成是天上的西藏,西藏本就是老天赋予的,其存在无法用语言描述,那是人类灵魂依附的处所,给人以无限的精神寄托。


  西藏神秘而圣地,因其地处高原,并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故被称作“天上的西藏”。


  “天上的西藏”这个称谓的学术来源不确定,但在历史上有许多文学家、艺术家和旅行家都曾用过这个词来形容西藏。这可能源自于西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陌生而神秘的地方,也许是因为西藏的自然风光和文化背景与大多数人所熟悉的传统文化、宗教信仰有很大的差异。


  总之,“天上的西藏”这个称谓主要是形容西藏神秘、美丽、高不可攀的形象,而且在文化和宗教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


  天上不仅有山脉和冰川,还有湛蓝的天空和洁白的云朵。西藏这片高原,高到天上去了,高到云层里了,与蓝天为伴,与白云为共舞,仙境一般。


  天上西藏长期处于空中常态。那种湛蓝色的天空,雪白的云朵,相互依偎,动中求静,静中欲动。来到这里,仿佛所有的想法都依顺大自然的节奏,分享那种天之乐。


  西藏,称之雪山王国,那是一个令人陶醉的地方。这里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纯净的向往,与斑斓的色彩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世间独一无二的风景。


  天上的西藏,人间的天堂;天上的西藏,阿妈的胸膛;天上的西藏,圣洁的天堂;天上的西藏,永远的天堂。


  天上的西藏,有一座“漂浮在半空”中的“天湖”,它美丽的名字叫“纳木错”。“纳木错”在藏语里就是天湖的意思,因为湖面海拔为4718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湖,因此被人们形容为漂浮在半空中“纳木错——天湖”。


  几百年来,无数佛教信徒虔诚地来到纳木错,来转湖朝圣,以寻求灵魂的超越。


  西藏之水天上来,西藏是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怒江、金沙江、恒河、印度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湄公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等河流的源头。‌‌


  西藏是一个自然景观极为丰富的地区,拥有众多壮丽的江河,这些河流不仅滋养了西藏的土地,也塑造了独特的地理风貌。


  西藏,人间天堂,它有一种令人折服的敬畏之感,身在西藏,内心感到无比的通透,因为一直以为自己在天上,也本来就在天上。这种感觉是任何一个地方都没有的。站的高,自然看的远,心性也就随之宽阔了起来,顿觉逍遥自在。


  在西藏,感觉人之渺小,天之广阔。在西藏,会让你豁然开朗,心无挂碍。在西藏,懂得了生命的真谛,放下的意义。


  5


  西藏庞大的藏传佛教体系,孕育了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每个元素都具有足够的极地含量。


  这里的民族融合与互信,将雪域高原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最好配置,西藏人民用他们勤劳智慧的双手描摹出一幅最美的历史画卷。


  西藏是多元文化的汇聚地,藏族、汉族、珞巴族、纳西族等不同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和谐共处,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游客来到西藏,可以深入体验藏族的历史、传统、信仰和风俗习惯,感受淳朴的藏族风情。


  西藏的文化元素,就像漫天的星辰,发出耀眼的光芒。每一个鲜亮金贵的元素,都是雪域高原的一颗明珠。


  西藏佛系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寺庙、佛塔、壁画、唐卡、经幡,转筒,每一个具象都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民俗风情淳厚,藏族同胞热情好客,他们保留着许多古老的民俗习惯和传统节日,藏历新年、雪顿节,锅庄舞,让人感受到浓厚的民族风情。


  藏餐藏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与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紧密相连,息息相关。‌藏面,麻森,糌粑,青稞酒,酥油茶,牦牛肉等,都是藏族人民餐桌上的可口美味。


  空气清新纯净,高原之水天上来,空气清新,水质纯净,远离尘嚣、放松身心的绝佳之地。


  西藏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淳朴的民俗风情、清新的空气和纯净的水质以及独特的地理位置,存于人间极。


  6


  西藏的生态环境是“美丽中国”最抢眼的部分。


  它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多样的生态系统类型,涵盖了除海洋生态系统外的所有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堪称世界少有的“绿色基因库”和“自然博物馆”。


  西藏优质的高原生态,其立体形态为雪域增加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这里的空气是纯净的,水质是纯净的,周围的一切都是纯净的。在这样一个纯净的环境里,点滴的非纯净都显得格格不入。


  纯净的环境,会使人变得善良,变得儒雅,变得得体,变得文明。会让人倍加珍惜,愿意投入更多的爱。


  西藏已记录的野生植物种类超过9600种,其中特有植物1075种和各类珍稀濒危保护植物383种。‌这展示了西藏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体现了该地区在保护植物资源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西藏拥有丰富的国家保护植物种类,其中包括西藏野生大花红景天、塔黄、雪莲花等多种珍稀植物。‌


  这些植物不仅展示了西藏独特的生态环境,也是大自然对西藏的恩赐。西藏的生态环境因其特殊的地域单元孕育了独特的生物群落,集中分布着许多特有的珍稀野生动植物。


  在雪山之巅,洁白如玉的雪莲匍匐在高原的冻土上顽强地在石缝里绽放。它是高原上最梦幻迷人的存在。


  天上的微风吹拂着它的花瓣,轻轻的摇曳着,仿佛像是与覆盖高原的积雪对话。它常生长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峡谷之中,环境恶劣,生存环境极为苛刻。但它们却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机盎然,令人钦佩。


  西藏人视这朵花为吉祥的象征,认为它是大地母亲赐予人们的礼物。他们小心翼翼地采摘这些花朵,用来制作药品,滋养身体,以表达对大自然的崇敬和感恩。


  站在这片雪山之中,静静欣赏这朵洁白如雪的花朵,心中不禁会生出一种敬畏之情。这朵零落在高原之上的梦幻之花,无疑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又一份珍稀瑰宝。它定会成为我们记忆中永恒的一抹纯洁光芒。


  西藏虽地处高原,一样是花的世界:格桑花、桃花、马兰、毒狼花、油菜花、雪莲花、囊距翠雀花、藏波罗花、独一味、垫状点地梅分布在广阔的雪域,为西藏增添了无限魅力。


  根据国家林草局的消息,藏羚羊的保护等级已从“濒危物种”降级为“近危物种”,这标志着藏羚羊种群数量的显著恢复,从上世纪最低谷时的7万余只增加到如今的超过30万只。


  西藏的其他野生动物种群如野牦牛、黑颈鹤、滇金丝猴、西藏马鹿等也呈现出恢复性增长,它们的生境和栖息地基本保持了原生自然状态。


  西藏的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到全区国土面积的36%,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到50%以上,进一步筑牢了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在雪山之巅,洁白如玉的雪莲匍匐在高原的冻土上顽强地在石缝里绽放。它是高原上最梦幻迷人的存在。


  7


  祖祖辈辈的西藏人民,辛勤耕耘在这片高原的土地上,他们脸上的皱纹里满是勤劳,勇敢与智慧。


  西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总结提炼概括了很多谚语并口耳相传,留下了许多的固定语句。这些深刻的语句,来自大量的劳动与实践,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藏族谚语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藏族人民心智的结晶,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哲理和人生道理,也是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


  经典的藏传民间谚语,留存并流传于藏族民间。很多藏族谚语都富含深意,起到发人深省的作用,更是西藏文化与文明的传承。


  我喜欢西藏的民风,我敬佩西藏人民的智慧,我深深地被他们用血泪和汗水凝结的文明所感动。


  来自人类极地的每一款谚语,都闪烁着思想的光芒。这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如果是千里马,就到藏北大草原上跑。”“既然下山背水,就不能空着水桶上山。”


  “要想挤狮子奶,就要有斗狮子的本领。”


  “知识如同戈壁泉,挖得越深越香甜。”


  “个人的智慧,如同草尖露珠;群众的智慧,才是拉萨河水。”


  “你如果遇到困难,请你不要叹息;正如月亮遇到日蚀,只是暂时的。”


  “认识了毒草,等于找到了一剂良药;看清了敌人,等于找到了一位老师。”


  “踏踏实实地爬山,昆仑山也能上去;爬三步就后悔的人,连小小的土坡也上不去。”


  “正直的人在危难的时候,越发显得光明磊落;火把往下垂的时候,火舌还是一个劲儿向上烧。”


  “两个聪明人在一起商量,就会生出更好的主张;黄和红的两种颜色混和,就会变出另一种色彩。”


  “搅牛奶能提炼出酥油,搅清水只能冒起泡沫。”


  “甘蔗虽然香甜,不如糌粑耐吃。”


  “如果生命的价值是一百匹骏马,名誉比一百匹骏马还宝贵。”


  “骆驼的步子虽然慢,走的路不一定比快马少。”


  “不翻越险峻的高山,到不了广阔的平原。”“不经困难事,哪得香甜食。”“口虽大,在鼻下;河虽大,在桥下。”“不经一苦一乐,不知苦乐之别。”


  “河谷平原的长短,不走三步不明;大河流水的深浅,不到河中不知。”


  “内部吉祥和睦,对外办事必成。”“脚走的路是手修的。”“老虎不敢吃成群的牦牛。”“说话要诚实,办事要公道。”“树直用处多,人直朋友多。”“不下苦功夫,哪有幸福来。”


  “想吃上酥油,先要喂好乳牛。”“山能叫水低头,人能叫山低头。”“盐巴水不解渴,漂亮话不顶用。”“木头刻的大狮子,貌似凶恶不可畏。”“洪水未到先筑堤,豺狼未来先磨刀。”


  从这些谚语看出,西藏充满希望,西藏未来可期!


  8


  如今的西藏,已不是旧日的西藏。盛世春光,欣欣向荣,一派圣景。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党和国家考虑西藏的宗教信仰,先后两次投入巨资对象征西藏灵魂的布达拉宫予以修缮。累计修缮工程174项,历时12年,总投资26359万元。


  对口援藏工作实施30年来,中央主管部门先后选派10批、近1.2万名干部人才进藏工作,为西藏的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干部人才援藏工作队伍帮助编制西藏生态文明高地建设规划,开展“两江四河”流域和拉萨南北山造林绿化、荒漠化治理、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


  西藏作为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段的重要一环,“一带一路”倡议则为新时代西藏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中国西藏35年间接待世界各国登山队千团万人,扩大了西藏的对外影响。


  西藏的变化令世人瞩目。政治上,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保障了藏族人民的合法权益。经济上,国家对西藏进行了大量投入,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交通、通信、能源同步发展。社会事业方面,教育、医疗和文化取得了长足进步。生态环境保护得到了加强,高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如今的西藏,早已成了人们迫切向往的地方。


  根据2022年的数据,西藏的人均寿命已达到71.1岁,在过去几十年中有了显著提升,比1951年的35.5岁翻了一番。


  海外人士认为,西藏各族人民自此以来创造了社会制度伟大变革、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等成就,西藏社会取得全面发展进步,各族人民生活幸福。


  巴西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罗尼·林斯认为:西藏自百万农奴解放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一系列维护和保障民族团结工作的政策措施和一批惠及民生、支撑国民经济基础的重大工程,推动民族团结以及西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进步。


  南非大学姆贝基非洲领导力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谭哲理讲: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西藏实现经济社会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中国政府制定了符合实际的政策,如今的西藏人民物质富裕,精神富足。


  法国中国问题专家莱娅·贝西表示:她通过多次实地考察,亲身感受到西藏取得令人赞叹的发展成就。铁路、航空和道路基础设施快速发展,新学校建设和免费教育落实成果显著,医院、养老院等公共服务机构不断完善,当地经济繁荣发展。


  巴基斯坦巴中媒体论坛负责人苏丹·哈利表示:他访问西藏期间,穿过崇山峻岭的现代化高速公路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同时,农牧民住进崭新的安置房,获得了优质医疗、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这些都是中国政府提高西藏人民生活质量举措取得的成果。


  印度尼西亚智库亚洲创新研究中心主席班邦·苏尔约诺讲到:西藏从落后走向进步的过程有目共睹,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解决了交通不便等问题,带来医疗教育和发展机会,推动了西藏的高质量发展。


  西藏走到今天,西藏人民获得的巨大福报,来自盛世和谐的大环境,来自西藏儿女自强不息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来自社会各方长期关爱和布施的结果。包括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


  如今的西藏,民族团结文明进步之歌在120.28万平方公里的雪域高原激扬回荡。


  “珠穆朗玛是那古海的巨浪,我为你神奇的传说歌唱,天上的西藏,哦阿妈的胸膛,天上的西藏,养育生命的天堂。


  雅鲁藏布江映照生命的太阳,我在你圣洁的光芒里向上,天上的西藏,哦神奇的地方,通向圣洁的天堂,一曲呀啦嗦掠过天堂。”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个新时代幸福和谐的新西藏正阔步向前。明天,更美好!


  西藏,扎西德勒!


  作者:周振华,北京昌平人。政协北京第十二届委员。第九届中国文联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获冰心散文奖,老舍散文奖,长征文艺奖,北京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德艺双馨奖。出版文集《跪拜大地》《原野恋歌》《温暖记忆》《乡音乡情》《我爱北京》《故土情深》《真诚与感恩》《浓浓枣花香》等23部。


1731385236365280.jpg

(责任编辑:宗元)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文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