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在外打工的唐家川村村民唐俊伟两年没有回家了,从邻居口中得知自己住的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了小有名气的“乡村振兴示范村”。浓浓的思乡之情让唐俊伟产生了回家看一看的念头,在符合疫情期间返乡条件的前提下,唐俊伟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于腊月十二就早早地回来了。
唐俊伟开着小轿车沿着西江镇滨河路驶入唐家川村,一到村口,映入眼帘的“彩虹路”“大风车”“蘑菇房”让他眼前一亮。再往里走,道路两旁的大红灯笼就显得格外喜庆,路边花园里树木高低错落、凉亭造型别致,“筑梦居”里象征着时代精神的六座雕塑肃然屹立,花园墙上的“唐家赋”犹如一张的古老而崭新的诗卷,回望着唐家川的昨天、书写着唐家川的今天,展望唐家川的明天。村里车来车往,行人络绎不绝。篮球场上,几个孩子正在“一较高下”,文体广场里,十多名妇女正欢快的跳着广场舞,白墙灰瓦整齐排列的民房不时地飘起袅袅炊烟。村口大门上的“幸福唐家”四个大字在联动日光温室、马铃薯种薯繁育大棚、绿色蔬菜大棚、生态养殖场的映衬下格外醒目。看着眼前的繁荣景象,唐俊伟不禁感叹的说:“听说村里变化大,但没想到变化竞这么大!”。
西江镇唐家川村坐落在美丽富饶的洮河边上。去年以来,在上级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唐家川村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移风易俗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去年一年,唐家川村抓住乡村建设示范村和东西部协作政策机遇,坚持高站位规划、高效率推进、高质量落实,积极争取项目资金1039.14万元,对全村的产业道路、环境卫生、电信网络、产业发展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改造提升。新建了村社道路、文体广场、物流网点、排水沟渠、卫生厕所、贮藏冷库、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筑梦居)等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推动全村生产生活条件提挡升级,切实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为了发展富民产业,西江镇党委政府争取资金,流转土地,在唐家川村建设了“马铃薯原原种产业园”,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发展马铃薯产业。同时,大力推行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技术,建成了500亩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作坊等形式发展中药材加工业,全村从事中药材加工业的农户达到了25家以上。在劳务产业方面,村上通过“政策宣传+能人引领”模式,组织输转700余人外出务工,年均创收2800万元以上。投资50万元建成的贮藏冷库,可贮藏200吨货物,通过对外出租,预计每年可增加收益5万元。同时,村上还依托资源优势,探索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让农民口袋“鼓起来”,游客心坎“乐起来”,美丽乡村“富起来”。
“村上的卫生确实干净,走到路上心情也舒畅”唐俊伟说,“以前村上也干净,但是和现在比,确实比不上,现在更干净了”。
据了解,唐家川村探索建立了环境卫生整治“一组三长十机制”模式,严格落实“路长包路、巷长包巷、户长包户”的网格化管理责任,明确“一路多长、一巷一长、多户一长”工作职责,使“村干部变路长、村‘两委’成员变巷长、党员变户长”,推动人居环境抓常抓长、抓实见效,进一步提升了乡村颜值韵味。
“我们夫妻两常年在外打工,本来想过完年把家里的老人也带去外地方便照顾,”唐俊伟说道,“但家里老人说在这儿生活的特别幸福,哪儿都不想去了,村干部也经常来看望自己,有时还带村医来检查一下身体。由于自己年纪大、走动不方便,几次打疫苗都是村书记开着车带她去打的,九月九的时候村上还拉着她去过关爱老人的节日,就连门口贴的春联,也是村上干部和镇上干部唐宏科他们在村址门口给大家写的,现在生活感觉好得很。”看到村里现在的生活环境这么好,唐俊伟的这个念头也就打消了。
不光这样,就连唐俊伟也不想出去打工了,常年在外打工的他也是十分的怀念家乡的一草一木。但没办法,以前家里的地也不够养活一大家子。现在不同了,唐俊伟也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看着自己的村子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他自己也想用这几年夫妻两人在外打工攒的“小积蓄”在家做点事情。
“现在还早着呢,但我已经想清楚了,等过两天地里解冻了,刨完苗子,我想着找齐长有学种大棚蔬菜的技术,技术学好了也租几个大棚,种一些有机蔬菜,收入肯定好着呢”。唐俊伟迫不及待的说道,“要去广场跑两圈了,这样晚上才睡的香。”
唐俊伟说的广场,正是去年唐家川村新修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夜幕下广场上村民热闹的气氛,就如同他们现在的生活一样“热热闹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