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品牌底色 挖掘文化内涵——写在甘肃省西狭颂文化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之际
2020年12月07日   12:20 | 来源:中国发布网
  12月5日上午,甘肃省西狭颂文化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兰州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研究会领导班子,孙奇明当选为会长。


 
  《西狭颂》摩崖石刻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成县城西13公里处的天井山麓,镌刻于东汉建宁四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石刻正文隶书阴刻,计20行385字,记叙了汉武都郡太守李翕组织修建西狭栈道、惠泽于民的事迹。


 
  《西狭颂》与汉中的《石门颂》《郙阁颂》被书法界称为“汉三颂”,在国内享有盛誉。


 
  《西狭颂》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秀美的自然环境,保存得极为完好。在此峡谷中还有汉代《耿勋表》及宋、清、民国摩崖石刻20余处,被称为“西狭颂摩崖石刻群”。
 
  《西狭颂》摩崖石刻群包含有书法、文学、吏治思想、交通史价值、美学思想等多方面文化内涵丰富,在我国金石学、文化史、书法史和交通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是祖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瑰宝,它还是中国古代交通发展状况的重要记载,是开凿和修复道路的真实记录,补证了史书记载的不足,具有重要的交通史价值。
 
  1962年,《西狭颂》被列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西狭颂》被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中华书法名碑”。
 
  甘肃省西狭颂文化研究会成立于2006年。15年来,甘肃省西峡颂文化研究会以文化大省建设、“魅力陇南”、“文化名县”为载体,在学术研究、文化艺术创作、会刊出版以及开展重大文化活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17年出版发行的《西狭颂》文化丛书,首次全面、深刻地解读了西狭颂文化的内涵,系统展示了西狭颂文化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成果。向人们宣传西秦岭蜀道的发展历史,重显地方交通史上如烟飘逝的辉煌往事,使千年之后的来者依然可以感受到当年热血英雄的气概,重温那些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


 
  在会员代表会上,会员们各抒己见,就如何擦亮《西峡颂》品牌底色,挖掘文化内涵,发表了各自见解。


 
  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原院长、甘肃省西狭颂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郝洪涛,甘肃省人大原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何光第,甘肃省人大原民族侨务委员会副主任、省楹联学会会长陈琳等应邀出席了当天会议。来自兰州、陇南、天水、成县等地100多名会员代表参加了会议。(文/图 文军)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责任编辑:编辑部)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文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