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声讯(周建设 张海娟 程丹丹 高小慧 朱艳霞 )近年来,随着甘肃省陇西县城区规模的不断扩大,道路体系建设的迅速发展,各项道路人均指标有了大幅度提高,路网结构得到了较大的优化。城区交通虽然总体上有了较大提高,但城区车辆和人口的迅速增加给交通带来了严重的压力,日益增长的车流、人流、物流使交通矛盾日益凸显,已成为城区交通秩序管理的重点难题。
一、城区道路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陇西县城区现有“四纵七横”主干道路布局。目前,主城区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共计19余万人,城区面积30平方公里,城区道路22条50余公里 ,占全县通车里程的3.5%,汽车保有量3.7万余辆,占全县汽车保有量的44%。车辆保有量相匹配的公共停车场建设规划、停车设施配套等工作相对滞后,加之学校、小区、商业设施、医院等大部分分布在主干道两侧,以及道路设施的不合理,城区交通管理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城区交通流量不均匀,交通拥堵时空分布较为集中
长期以来,城区承载了大量的城市功能,行政机关、学校、小区等分布较多,商业网点比较集中,每天的人流、车流量较大,且时间比较集中,给城区交通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城区一般不会发生长时间大面积的交通拥堵,但特定时间段和局部区域的交通拥堵时常发生,呈现以下特点:
1、高峰拥堵。每天的上学放学和上下班时段是道路交通拥堵的高峰期,即早上的7:30—8:30,中午的11:30—12:30和13:30—14:30,晚上17:30—18:30,阴雨或雪天更为严重。
2、吸引源拥堵。商场、学校、医院、幼儿园等周边的道路通常容易发生交通拥堵,原因是这些地方人流量和车流量较大,阻碍了交通,通行速度过慢,造成道路通行不畅。
(二)城区道路设施相对落后
随着城区的不断扩大和完善,生产和生活强度的加大,城区内部道路承受的交通压力越来越大,虽然近年来不断加大城区的交通管理,但城区道路交通设施不完善,仍赶不上城区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在:
1、停车设施较缺乏。近年来,城区机动车数量呈现迅猛增长的趋势,而相应的停车泊位规划不科学,建设相对滞后。据统计,城区现有60个停车场(包括小区、商业区及社会停车场),共8637余个公共停车泊位,这远远低于每百辆车20个停车泊位的标准(按照公安部、交通部、建设部城市畅通工程的标准要求),因此,停车设施比较缺乏,面临着停车难的问题,尤其是崇文路、北城路、长安路等客流量较大的地方,停车位的需求量远远高于供应量,经常引起交通拥堵。
2、道路先天不足、通行能力较差。虽然城区道路的通行性整体上不错,但还是有部分路段通行情况并不十分理想。如崇文路、北城路、长安路、县门街、红旗路等主要街道在上下班、上放学时段经常发生拥堵,其中,崇文路、县门街、红旗路没有施划非机动车道呈现出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在同一车道的混合交通,造成道路通行力度下降。
(三)群众交通意识淡薄,观念有待提高
尽管近年来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有所提高,但与文明城市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违反交通法规的情况经常发生。
1、行车不规范。非机动车经常在机动车道上畅行,导致机动车行车速度较慢;机动车随意掉头、占道、穿插、抢道、停车、不礼让斑马线等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在没有红绿灯或交警指挥的情况下更为严重,造成道路通行不畅,通行能力降低。
2、行人随意横穿马路。城区大部分路段用栏杆或绿化带隔开,行人翻越栏杆、随意穿过绿化带时有发生,在十字路口不按红绿灯行走,无视红绿灯的存在,看着没车就直接闯红灯穿过人行横道,扰乱了正常的行车规则。
二、城区交通管理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路面指挥疏导和交通秩序整治。排查治理城区交通堵点和秩序乱点,强化通行秩序管理,以交巡合一为主体,重点加强城区交通指挥疏导和秩序整治工作,依法查处行人乱穿马路、非机动车不按道形式和机动车闯红灯、不礼让斑马线、违法变更车道等严重扰乱通行秩序的违法行为,竭力营造安全、有序、畅通、文明的交通环境。
(二)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管理设施作为一种交通法律语言在城市交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作为道路建设的基础设施之一。推进城区道路交通标志标线标准化工作,完善城区道路标志标线设置,确保连续性、规范性、一致性。在城区学校、医院、商业中心等大流量路段增设信号灯和电子警察违停抓拍系统,合理施划停车泊位,将乔家街、东城路、崇文路路段改为单行道,以缓解城区主干道路面的停车压力。
(三)全面加大宣传力度,争取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深入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倡导行文明车、走文明路、做文明人,进一步提高广大市民群众和交通参与者的文明交通意识和交通安全意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微博、微信等新闻媒体,拓展宣传渠道,创新宣传方式,及时发布最新交管动态、交通安全常识、动漫宣传片,倡导市民绿色环保、文明出行。
(责任编辑: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