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刷新多器官衰竭救治记录
2021年10月09日   09:15 | 来源: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提起重症医学科,在世人的眼中这是一个充满神秘而又特殊的科室。ICU的大门隔开了两个世界,这里的危重患者最危急的时候以分秒计生死,在这里,医护人员每天都在与死神“抢人”。重症医学科承担着生命的重量、承载着家庭的重托,在甘肃省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内,许多垂危的生命之火便是从这里点燃重生。
  

 
  近日,一位患者来到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二病区(外科ICU),将一面写有“医者仁心 止于至善”的致谢锦旗亲手交到科室主任董晨明的手中,并向全体医护人员表达了最真挚的谢意。在她的脸上,绽放着甜甜的笑容,带给重症医学科最明亮的阳光和温暖,也在无形中感染了每一位正在诊疗的患者。原来,这位患者曾以“感染性休克、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并麻痹性肠梗阻”急诊收住重症医学科二病区(外科ICU)。入院时患者心率130次/分,体温39.5℃,在给予抗感染、纠正休克、留取血培养后,当班医师立即请普通外科三病区及妇科在腔镜下成功施行脓肿清除引流术。
  
  危重病人的病情瞬息万变,故需要不间断地监护。而挽救重症患者,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死亡随时都可能降临,所以ICU人需要时刻警惕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这是挽回患者生命的关键。患者术后又出现了心功能急剧恶化,EF 26%,无尿,发热,昏迷。当时诊断为多器官功能衰竭:感染性休克并发急性心衰、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肾衰竭、急性肝衰、胃肠功能衰竭、凝血功能障碍、脑功能障碍等。重症医学科二病区(外科ICU)立即使用呼吸机支持,进行液体复苏并予以去甲肾上腺素达到140ug/ min,并用肾上腺素60ug/min升压,在此基础上,患者血压仍然在进行性降低,氧饱和度也不能维持正常水平,NT—Pro—BNP大于35000ng/ml,心脏超声显示心脏濒临停搏,患者危在旦夕、命悬一线,怎么办?
  

 
  关键时刻,值班医师杨静临危不断,立即汇报主任董晨明、副主任张虹、副主任医师宋瑞霞及体外循环科副主任医师王伟。经大家集体讨论后,当即进行VA-ECMO及CRRT治疗。之后患者病情再次发生波动,在ECMO上机后出现室颤,杨静立即给予电除颤后转复窦性心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在上机四天后即撤除VA-ECMO,闯过难治性感染性休克关及心衰关。随后肾衰无尿、凝血功异常等导致患者出现出血、气胸、肺不张,肌无力,严重的低钙血症。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董晨明主任、张虹副主任、王伟副主任医师及蔡红燕主治医师坚持多学科联合查房,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并精细化调整,同时特别关注患者的整体平衡和器官保护,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始终以病理生理目标为导向实行滴定式目标治疗,牟成华护士长带领科室护理人员坚持开展精细化护理。经过科室每一位医护人员四十多天的救治与日夜坚守和无微不至的关心照料,最终攻克了感染关,凝血障碍关、呼吸机脱机关、肾功能恢复关。
  
  今天当看到已能够站立行走,生活恢复自理的患者,医护人员在回忆那段难忘的“作战”经历时,仍旧感慨万千。该例患者的成功救治,得益于重症医学平台上的多学科联合救治,得益于外科ICU、普通外科三病区、妇科、麻醉科、体外循环科、心血管内科、胸外科、输血科、超声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等多个学科的通力协作,得益于各位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治,也得益于重症医学科李培杰主任多次指导及心血管内科余静主任给予的大力支持,最终刷新了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难治性感染性休克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救治的记录。
  

 
  据了解,重症医学科二病区即外科ICU是从2007年建制的兰大二院重症医学科发展而来。现拥有医护人员38人,医生10人,其中教授、硕士生导师、甘肃省领军人才、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危重症专业委员会常委、第三届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全国委员、第四届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全国委员、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编委、甘肃省医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首任主委1人,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5人(其中3人为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治医师3人,1人从丹麦ICU进修学习,8人从国内一流医院的ICU进修学习;通过十三年的培训及扎实的工作实践,科室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达到了96%以上,是一支不怕疾病危重、不畏病例疑难、团结协作、共创难关的敬业团队。尤其在新冠肺炎及其他各种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上: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科室以抢救及强化治疗各种危重病人为特色,以整体治疗、综合治疗为优势,目前对多种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已达省内领先水平,部分病例的治疗效果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共计举办甘肃省重症医学诊疗新进展学习班十届,主办甘肃省重症医学学术年会五次,使全省重症医学同道们获得了更多新理念,拓展了眼界,开阔了思维,科室为甘肃重症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2009年12月甲流(H1N1)流行期间,科室成功抢救了19例危重症甲流的生命,并且实现了零死亡,为医院创造了佳绩和荣誉,获得甘肃省五一巾帼集体奖及抗甲流先进集体奖;科室共获得省厅级科技成果奖8项,其中2020年获得甘肃省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周建设 朱浩源 赵梅娟)
  
  供稿:赵梅娟
  责任编辑:周建设
审核:周鑫
(责任编辑:周建设)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文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