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替黄土妆锦绣——记甘肃省临洮县独干紫斑牡丹培育专家魏海忠
2021年11月05日   08:45 | 来源:临洮林业和草原
  临洮西乡,距县城三十华里处有一山村,名为″柯栳村″,村子位于一个山间盆地,形似农村常见的竹编农具--"柯栳",因而得名″柯栳村″。受海拔和地形的影响,村子气候阴湿,庄稼收成较阳坡村寨要好许多,村民自豪地称斯地乃金盆养鱼之地。历史上野生紫斑牡丹遍布山野,后来由于生活困难时期乡民釆挖丹皮,致野生紫斑牡丹资源遭严重破坏。上世纪九十年代,临洮花协调查野生紫斑牡丹资源状况,仅于西坪之年家山、柯栳发现野生紫斑牡丹,因而临洮牡丹界称柯栳村为紫斑牡丹″娘家",也不负花娘家大名,这里的人们家家户户庭院牡丹竞艳,百年大树比比皆是,魏海忠就出生在这个紫斑牡丹花娘家村,他从小嗅着花香,与牡丹花一起成长。
  
  魏海忠生于1956年,今年已整整65岁,从1980年开始种植繁育牡丹,他一路走来,已历四十一载春秋,从一名年富力强的青年,成了一名爷爷辈的花农,牡丹专家,他依然精神十足,每天奔忙于自己的五十多亩独干牡丹园,春耕夏耘,侍弄牡丹。让我们循着他的足迹,去记录这位军营铁汉,黄土骄子不平凡的独干牡丹培育历程。
  
 复员返乡  报效桑梓
  
  1973年,魏海忠高中毕业后当了一年多时间的公社广播员,后应征入伍。起先在四川成都陆军部队服役,因训练刻苦,军事素质过硬,被选拔进入空军,在石家庄航校进行飞行培训,毕业后驾机翱翔蓝天,后因家庭原因,1980年退伍回乡。说起这段军营经历,魏海忠坦言,去时懵懂青年,来时铮铮硬汉。六年的军营经历,高强度的训练,严明的军纪,不仅锻造了他强健的体魄,更锤炼了他不怕困难,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军营大学校的经历使他完成了一次自我超越,带着军营的精气神,他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土--柯栳村。
  
  四十一年前的临洮农村,尚处于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生产方式落后,农民生活困难,在空军服役时,他每月能领二十五元的津贴,他觉得生活已经很好了,退伍回乡后,目睹家乡的贫困状况,有的家庭,为了减免五毛钱的孩子学费要到大队写贫困证明,他震惊了。难道这金盆养鱼的地方徒有虚名?难道这里的黄土不养人?难道我们就该贫困?难道......?魏海忠陷入沉思。由于文化基础较好,又上过航校,当过飞行员,退伍后他即被村小学聘为民办教师,每月领五元津贴,除去“两假”,全年收入五十元,好处是在家门口上班,还能干些农活家务,家庭能照顾上,在当时的条件下,也乐滋滋的干着。部队生活和家乡的贫困简直是天壤之别,他思忖着如何改变自身的命运也同时能改变家乡的贫困,这谈何容易?在那个年代,谈发家致富几近痴人说梦,魏海忠在大城市当过兵,又当过飞行员,算是山沟里见过大世面的人,他并不认为贫穷是不可改变的,当然富裕也不是想出来的,是干出来的,由贫穷到富裕,这是一场实践,甚至是一场斗争。从哪儿着手呢?紫斑牡丹,他想到了紫斑牡丹,牡丹是富贵吉祥花,它定能给人带来富贵吉祥,这以"花王"著称的牡丹,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赞颂并非徒具虚名,它浑身是宝,从爷爷的口中,他从小就听到生活困难时期,乡民采挖野生牡丹,取丹皮卖钱,度过饥荒的往事,牡丹还能救民于危难。说干就干,他从山野里挖来野生牡丹小苗栽种在庄前屋后的空闲地里,精心侍弄,年复一年,唯勤耕耘,不问前程。为了务作好牡丹,他买了好几本关于牡丹繁育的书,学习牡丹繁育知识。最令他刻骨铭心的是,他在年收入五十元的年代,花二百元卖了一本牡丹专家李嘉珏的《中国牡丹图鉴》,此事足见他对牡丹的痴爱程度和钻研精神。他也通过理论学习加深了对牡丹的认识,也学会了一些诸如播种、压条、吊包、分株、嫁接等繁育技术手段,侍弄牡丹寄托着他的理想,也为艰苦农村生活平添了生活情趣,牡丹春花秋实,昭示有付出就有收获;牡丹树壮花艳,娇艳欲滴启示人爱花,花亦爱人。言及牡丹,魏海忠说:牡丹不说话,尽通人性情;人不负牡丹,牡丹何负人。他说他在和牡丹进行着无言的对话,这是人生最惬意的事情,也是他精气神的源泉。从1980开始繁育牡丹,从庄前屋后的空闲地到自家承包地,历十年光景,他的牡丹园发展到了七八亩地规模,或许是六年军营生㓉的熏习,他特欣赏军人雄赳赳,气昂昂的军姿,他忽发奇想,为啥不能将紫斑牡丹培育成挺拔的军人形象,平添紫斑牡丹的雄奇之美呢?紫斑牡丹是牡丹家族的大牌美女,魏海忠则予这大牌美女变形赋能,这是一个大胆的创意,他琢磨着,也动手干了,逐年剪去牡丹树下部侧枝,只保留一个主干,历五六年时间,一株独干牡丹树培养出来了,他看着自己的作品——雄赳赳气昂昂如战士挺立田间——喜笑颜开。这是一次创意实践,也是一次创造,这在临洮牡丹界是独一无二的。牡丹为长周期植物,本来生长缓慢,他这样培育牡丹,由于剪掉了侧枝,更加拉长了培育周期,有些同行对他的做法并不看好,但他认定他的创意是一种创造,最终会被市场认可的。沉迷于一件事,钻进去就有些痴,有些犟劲,这是局外人难以理解的,这也是一些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他在没有收入情况下,一步一步,一点一点扩繁牡丹,为甚?这是一种语言无法言说的爱,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痴情,是一种对大地的情怀,是一种对故土的热爱,或许我们无法理解他到底是哪种情怀,或许兼而有之吧。
  
 牡丹不言  下自成蹊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国民经济的发展渐趋加速,已有零星客户上门求购他的独干牡丹了,他也看到了牡丹市场的光明前景,他索性将自家二十多亩承包地全种了牡丹,也尝试人工杂交培育新品种,到1993年,他的牡丹园已发展到十余亩地规模,后来又租地扩张,到新世纪初,面积发展到了五十余亩,之后,就在这个规模上向精细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每年五六月间徜徉柯栳村,田地里独干紫斑牡丹如英姿飒爽的花木兰,成了牡丹营里霸王花,予人耳目一新之感。魏海忠培育成功独干牡丹的消息不径而走,一些外地大单位,大客户慕名到柯栳村求购独干牡丹,兰州中川机场的来了,山东客商来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来了,业内人士感叹于他经年累月培育的独干牡丹,对他执着牡丹的人格魅力也大加赞赏,青海一富商于五年前第一次参观了他的牡丹园,此后每年携家人长途驱车到他的牡丹园欣赏牡丹,两人以花为媒成了至交朋友。2012年,央视七台摄制组一行,于牡丹花期,驻守在他的牡丹园连续拍摄独干牡丹开花状,并在央视播出。此后,知道柯栳村魏海忠牡丹园的人也越来越多,销售收入逐年上升,他以牡丹收入供子女上学并在县城购买了楼房和小轿车,老家房子也修葺一新。
  
 折桂京沪 名扬华夏
  
  魏海忠多年根扎大山,苦心孤诣培育独干紫斑牡丹,他有一个梦想,就是要让独干紫斑牡丹扬名天下,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也不负他几十年的艰苦创业。信念、决心、意志、行动是成功者的秘籍。他在独干紫斑牡丹培育道路上走的是一条以信念立基,以汗水铺路,以时间积累,以实践证明的艰辛探索之路,这也正应了苏东坡"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的古训。2017年,他向国家专利局提交了独干紫斑牡丹培育技术发明专利申请。2019年,他以培育的独干紫斑牡丹参展北京世园会,获国际展区银奖一项,获奖金5000元;国内展区特等奖一项。北京参展归来,他的牡丹园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原国家林业部副部长李育材在省、市、县领导陪同下到他的牡丹园参观,李老高度评价了魏海忠在紫斑牡丹繁育上取得的成绩,称他是"中国优秀的农民,为中国农民争了光,为甘肃争了光"。2021年5月,上海世园会他参展的四盆独干牡丹分获金、银奖一项,铜奖两项,为他培育的独干紫斑牡丹,也为临洮紫斑牡丹赢得了荣誉。
  

 
 饮水思源  感恩回馈
  
  四十年一路走来,他的独干紫斑牡丹园生机盎然,一家人四世同堂,其乐融融,妻贤子孝,八十七岁的老父亲身板硬朗,两个孩子在不同的岗位上勤奋工作,2019年,其家庭被评为临洮县"最美家庭″。这位有着四十五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抚今追昔,心潮澎湃,国家山河锦绣,人民安居乐业,自己凭着勤奋过上了好生活,他更加感恩党,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建党百年之际,他郑重地向党组织缴纳了1000元特殊党费,并向村党支部捐赠牡丹、芍药苗各1800株,由村党支部分发给全村180户村民栽植,既为了美丽乡村建设也为了带动全村乡亲大兴牡丹产业。
  



 
 结语
  
  魏海忠,这位大山的儿子,在经历了军营的锤炼后,返乡创业,以坚韧不拔的意志毅力,怀着对故土的热爱,心怀梦想,志壮牡丹,荣耀大地。他用四十余年的青春年华,在家乡的黄土高坡上谱写了一曲活生生的紫斑牡丹之歌,创造了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同时也实现了个人的超越,他是一位优秀的农民,他是黄土地的骄子。(文/王金成)
  
供稿:张治科
责编:周建设
审核:周   鑫
(责任编辑:周建设)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文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