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光荣榜|栾川这群年轻人,有为,无畏!
2023年11月01日   11:48 | 来源:栾川融媒

  他们是一群拥有

  新思想、新技术的“新青年”

  他们跟父辈一样

  热爱乡村的广阔天地

  他们怀揣梦想

  在家乡创业

  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下面

  我们继续一起看看

  栾川县“乡村光荣榜”上榜人物事迹

  他们的事迹已做成展板

  在君山广场宣传栏同步展出


  乡村创业好青年

  陈黑旦


1.jpg


  去年以来,在政策支持下合峪镇开始搭建香菇大棚,后又陆续建成了食用菌种植园区。家住合峪镇酒店村的陈黑旦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入驻了园区,并在这里种植了15余万袋种菇菌棒。


  每天,他起早贪黑,细心看护菌棒,使得菌棒的发酵成活率达到了98%以上。在种植菌菇时,陈黑旦选择全部用人工进行,带动村里富余劳动力50余人,收入达到60万元,工人每人每月工资都在3000元以上。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的一部分种植户也扩大了种植规模,大大增加了收入。陈黑旦通过创业不仅提高了村民的收入,还促进了乡村振兴。


  孙九一


2.jpg


  孙九一,是合峪镇五村有名的兰花养殖户,他用自己的勤劳、智慧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成为了乡村创业的先行者。


  自然腐熟栗树皮颗粒是种植兰花不可替代的优秀植料,发现这一信息后,脑子灵活的孙九一就发动村里的留守妇女、孤寡老人上山收集栗树皮,自己再高价进行收购,加工成树皮颗粒在网上售卖,既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又扩大了货源,销量成倍增长,通过网店销售树皮颗粒和兰花孙九一赚取了人生第一桶金,后又凭借着自己的产品质量和不怕吃亏的作风,很快在中国兰花交易网站稳脚跟,生意蒸蒸日上。2012年孙九一为他的兰花植料注册“兰香”牌商标,为了提高兰香牌橡皮颗粒质量,2014年他又研究发明“树皮破碎机”,并成功申请发明专利!致富后,他积极回报乡里,分别在2013年、2016年、2020年多次参与村组道路修建,个人出资20余万元,他的行为得到村民的广泛好评。


  王洪闯


3.jpg


  34岁的在外青年王洪闯,瞄准了仿野生香菇价格逐年上升的商机,回到家乡冷水镇冷水沟村开始创业,走上了农业发展致富之路。


  冷水镇深入践行“两山理论”,通过矿山绿色改造和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日益变好,林业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合仿野生香菇种植,王洪闯看到了家乡的这些资源,他利用从镇里尾矿库淹没区回收的高品质树木种植仿野生香菇,探索猪苓和食用菌混合种植项目,高效利用土地,采取香菇与猪苓混合种植,发展种植30余亩,同时也积极引导村民种植木段香菇,为村民拓宽了增收致富路。在村里的支持下,他又成立了洪晟中药材种植合作社,以规模经营、企业农场的形式,逐步发展香菇猪苓种植、黑猪土鸡散养、特色餐饮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种养基地。


  郭兵


4.jpg


  郭兵出生在英雄的故乡庙子镇英雄村,他常说:人的一生,在不懈追求、不懈创业中度过,才更有意义和价值,他也一直这样努力践行着。


  郭兵是一个有着20多年经验的建筑行业工作者,从2005年他开始创业,经过努力,2015年创办了栾川县皓亚工程服务有限公司,为了确保产品质量,他自己先学习操作技术,掌握技术要领后,再传授给聘请的师傅们。创业以来,他坚持良心经商、诚信经营、从不拖欠员工一分钱,同时他心系家乡的群众们,通过积极带领和介绍务工的形式,带动周边群众200余人务工,赢得众人的一致认可。创业成功后他也始终不忘回报社会,把有限的钱用到扩大再生产上,用到支援家乡建设上。


  李震龙


5.jpg


  37岁的李震龙出生在一个中医家庭,年轻的他成了秋扒乡黄岭村传统制艾创办人。


  李震龙从小就对中草药有着浓厚的兴趣,2007年从学校毕业后他就外出闯荡,2017年,偶然的机会他在市场上发现,艾草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因为家乡地处伏牛山腹地,中草药资源丰富,被誉为豫西天然的药库,嗅到商机的产生了返乡创业的想法,于是他马上行动,回到家乡开始收艾叶、购设备,制作艾草柱。他坚持做事情不能将就,事事都要讲究的原则,采用传统方法炮制,制作野生艾草柱。为了手中的野生艾草能发挥出最好效果,他坚持收集栾川山中的野生艾草,在制作时,按照《本草纲目》记载中的原始方法进行生产,他的产品货真价实,能真正发挥艾灸的功效。多年来他恪守初心,抱朴守拙,制良心艾精品艾,赢得了好口碑并收获了一众忠实的粉丝。


  刘少恒


6.jpg


  90后青年刘少恒,出生在潭头镇胡家村。从小父亲就教导他“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他也一直以这句话激励自己。


  刘少恒了解到红薯粉条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能够有效促进人体肠胃蠕动,帮助消化,对人体具有较高营养价值,还可以制作成红薯粉和粉条,营养美味、绿色健康。而他的家乡潭头镇胡家村有着最适合红薯种植的红土地,产出的红薯优质香甜,于是他萌生了回乡发展的想法,让更多人能尝到家乡的特产。2018年,他筹措了5万元开始种植红薯、而后又创立粉条厂,加工红薯粉条,经过四五年的摸爬滚打,他对粉条加工行业有了一定的认识,经验也越来越丰富。目前,他的工厂年产粉条10000多斤,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年毛利润达到10万元,并吸纳20余人就业。2021年经过选举,刘少恒又担任了胡家村村委委员,两年来他一直用实际行动带动全村村民勤劳致富。


  刘骐冰


7.jpg


  刘骐冰,家住重渡沟示范区北乡村,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外从教、经商。近几年,随着家乡的旅游业发展,各类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刘骐冰产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凭着敢想敢拼的劲头,他回乡开办乡村民宿,临水而建的“溪上鹊鸣”精品民宿凭借独特的品质和文化魅力成为重渡沟民宿的新名片。


  经过几年的深耕和发展,作为洛阳市书香民宿的代表,“溪上鹊鸣”已是洛阳市图书馆馆外阅览点,有藏书3000余册。同时,非遗剪纸大师、河洛大工匠王飞老师把他的工作室设在民宿内,让民宿有了非遗元素;不定期开展的剪纸课程,更是通过口口相传,吸引了大批游客和爱好者慕名而来,尤其深受孩子和家长们青睐。通过发展乡村民宿,将植根乡土的院落改变为激活村庄的城乡对话空间,为游客追寻乡愁记忆提供可能,也为传承传统文化、带动农民增收提供了载体。他以民宿经济小切口助力乡村振兴‘大战略’,奋力谱写了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时代篇章。


  李书凡


8.jpg


  1997年出生的李书凡,家住重渡沟示范区磨湾村。大学毕业后,他没有向往城市繁华,而是怀揣着淳朴的梦想,返回老家磨湾村开始了创业生涯,干起了生态农业项目,为乡村振兴之路铺上了青春的底色。


  他热爱家乡的青山绿水,更想把绿色生态的生活呈现出来,2019年,李书凡在家人的支持下,经多方考察、探索,他开始大面积种植桑葚,正式经营起了宏圃采摘园,让更多游客可以体会到桑葚采摘的乐趣。通过不断尝试,他种的桑葚果大汁甜,好评不断,一百余亩的桑葚园每日接待游客六百余人,年收入三十万元,不仅有了不错的收入,还成了村里的青年榜样,李书凡充满了干劲儿,他也希望将来能扩大产业,带动乡亲们一起富起来,用奋斗的青春把未来写在农村的土地上。(编辑:张义君)


(责任编辑:肖赛)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文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