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件带具文物亮相吉林省博物院 还原古人生活
2023年11月01日   11:09 |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长春10月31日电 “束带衿庄——吉林省博物院带具展”31日开展,百余件该院院藏带具文物,结合辅助图片、文献等材料,展示了古代丰富多彩的带具品类,还原了古人的智慧与精致的生活情趣。


  据介绍,本次展出的展品包括丙午带钩、渤海金銙带、金扣白玉腰带等重点文物,也阐释了古代吉林与中原文化及周边民族之间的联系与交往。


  错金银“丙午神钩”青铜带钩被列为吉林省博物院一级文物,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吉林省博物院历史部工作人员刘肖睿介绍,此类带钩数量不多,具有很强的民族融合代表性。从文献来看,夫余与中原王朝的关系较为紧密,推断是中原王朝赐予夫余贵族的礼物。


  “它(此类带钩)由龙首或兽首、凤鸟纹以及鱼纹构成,有着辟邪压胜、避病祈福,以及接近神灵、飞升成仙的寓意,表现了古人的精神生活和审美情趣。东汉晚期较为动荡,大家为了躲避灾难或期望有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就做了这件带钩,也是设计者的一个美好愿望。”刘肖睿说。


  在源远流长的古代文明中,遗落下无数珍宝,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刘肖睿介绍,从目前的考古发现看,距今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中首次出现玉带钩。春秋时期,革带的独立使用推动了带钩的发展,到战国秦汉时期,带钩使用普及化,其所表述的涵义丰富。魏晋时期,带钩被系束更为牢固的带扣和带鐍所替代,西晋以后逐渐过渡到以蹀躞带为主的阶段。至唐代,蹀躞带成为常服必备束具之一,唐中晚期蜕变为带銙,与礼制融合,沿用至明。清时,结合满族的生活习惯,“腰带”替代銙带,用色彩和配饰来标示等级。


  “带具的变化是服饰变化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映照,它们陪伴主人参与历史的进程,见证古代社会的变革、民族间的交流互融、社会思想的转变,是历史变迁重要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刘肖睿说。


  据了解,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1月中旬。(李丹 吕盛楠)


(责任编辑:杨伟杰)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文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