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末,我从青海高原来到了首都北京。
没有什么感动;只是心间不服输的信念;或者说有一种情感被打动;其实就这么简单,竟然是对那份儿职业的深陷,带着快乐全情投入而不计结果,成就这次北京之行。
在首都已是秋尽冬寒的时节。茫然间,雾霾一片,眼前的雾色致人行道与树一毁全无,灰秃无趣稠味极浓成为街景。时间凄凉给自己增添了寂寞和惆怅,在枝曼勾连的编辑中,遂感喉咙堵涩;周身寒气迷蒙,这是雾霾袭尽后的繁华都市---北京。
后来想,不计结果的远行或许更适合在冬季,窗外该有雪,还有风,风卷雪花,寒气浓浓,似乎这样冬景与互联网的思维融合,让我看到了青海的雪莲花、红枸杞和昆仑雪菊那争奇斗艳的枝影。所以,一个人寂寞的时候,偶尔会想起某个人,想起那些曾经爱过痛过哭过笑过的日子,即可不再忧伤不再感动。犹如事物的消亡和存在是有科学规律一样,也是命理的,亦是生命本身的。许多曾经认为是永恒的东西,最终也不过是像烟一样,渐渐地淡去。
在北京的城市里,我依然悄无声息的生活,游荡在城市的每个角落。我想,当每个人能够做到从容面对一切的时候,生命的低谷也就过去了。心底似有似无的喟叹和坦然,就这样安静而匀速地在书稿间,抵达心灵的某个地方。构成厚重而隐忍的记忆,由于空间和时间的相隔,多了些许对高原人和事的思念,这多少又让我安然。一个人的生活也一样活出精彩,宛若江河的源头,从来都是丝状的、条状的、滴状的,甚至没有水流的迹象。但我们会感觉到,由这些细碎的水滴和片状的兴替所组成的江河,是何等的浩大和澎湃。
这,就是人生。
于是,在梳理《能源与市场》杂志的稿件时,字行间散发出来的、独有行业情怀的叩问,使我追问自己:读者会喜欢它嘛!很快,我的远行没有了疼痛,没有了遗憾,均溶入到了民族情感的大河中。
在编辑《能源与市场》的过程中,我常有这样的感受:此刻的北京,寒意渐浓,没有花香弥漫,只在雾霾中看仿若仙境,被带进云山雾罩的世界里。倏然间雾霾渐去,北京碧空万里,冬日阳光灿烂,犹如互联网讯息的穿透和融入,让我迅速换化成文字里的某种事喻,给读者幡然醒悟的启迪。曾经想过;曾经说过;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会遇到特定的人和事,例如杂志社的孙玉斌、张薇薇和网络设计王宏越,她们带着爱带着美带着对生活的炙热情感,为杂志的出版发行呕心着;努力着;期待着,成就着我们团队生命个体的圆满。这是我在编辑书稿的过程中没有了遗憾。或许,真实就该如此,我看见了无数个互不相依、千姿百态、又丝丝相扣、千丝万缕的世间之物,视如风能、水能、太阳能和秸秆分解后给人类创造财富的机能。
这样的远行,我的心依然闪动,为不计后果的远行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