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娜
古朴的乡村街道旁,一鼎大铁炉,一口大铁锅,一柄长把勺子,勾起一条油红色的美味,自上而下,那香味撒了野的四溢开来。不用大喇叭呼叫“开饭了”,大伙已经自发的取了碗筷,等着掌勺的捞了那一碗猫耳朵,再添半勺红油汤汁,配上一块油饼,一小碟霸王菜。大爷眉开眼笑的赞了句“美太太嘞。”这便是家乡河津的一种味道——猫耳朵。(乡语:耳朵的 )
这样的场景,每每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多半是主家有喜。因为猫耳朵配油饼,很多时候都是正席当天的早餐,习俗由来已久,只是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追溯。且不说这些历史,单就讲它的美味吧!
说起猫耳朵,因其小巧玲珑酷似猫耳,故而得名。然而用我们家乡话来讲,叫做“搓丸子” ,因为这个名字,我还纠结了很久,猫耳朵明明是用多套工序,手工捏制而成的,酷似小猫尖尖耳朵的样子的,为什么会有“搓丸子” 的说法。后来翻阅了一些关于猫耳朵的故事,才知道,山西面食中记载的猫耳朵,其实不像我家乡的这种,它确实是用“搓”这个手法的,而这种手法做成的面食,在我们当地叫做“麻食”,并不算是猫耳朵。南方也有猫耳朵,多半是甜食。所以我们当地的猫耳朵,就更具地方特色了。
猫耳朵的做法并不复杂,却很耗时,和好的面团,要用很长的擀面杖擀成薄厚均匀的大面饼,然后撒上玉米面粉,用特殊的叠法,叠成长方形的剂子。然后切条,改刀成块。一厘米见方的小方片。再被巧妇的巧手对角一捏,就成形了。成形的猫耳朵,可以晾干,可以直接下锅焯好,备用。
接下来就需要,配菜。因为猫耳朵属于颗粒状的面食,所以它的配菜就相当丰富了,只要你喜欢的菜,只管切成丁,都可以搭配。然而通常在大锅里的猫耳朵,有必备的菜肴,比如——鸡丝,鸡汤,卤水豆腐,海带,蒜薹,南瓜,红薯粉条,韭菜。
添上一勺油,十三香,麻着子(可以漂锅的红油辣椒面),必不可少。再把葱姜蒜往锅里一炝,滋啦一声,就能把馋虫惊醒。再放入配菜,翻炒。添加鸡汤。放入白水煮好的猫耳朵。散上韭菜,淋上必不可少的山西老陈醋,那味道立马就能勾起口水滔滔。颜色也是红油,白面,绿菜,分外妖娆。掌勺的,只管把勺子往下一下,高高提起,哗啦啦的,调味的过程,单就看着也是一种享受。
添上一勺油,十三香,麻着子(可以漂锅的红油辣椒面),必不可少。再把葱姜蒜往锅里一炝,滋啦一声,就能把馋虫惊醒。再放入配菜,翻炒。添加鸡汤。放入白水煮好的猫耳朵。散上韭菜,淋上必不可少的山西老陈醋,那味道立马就能勾起口水滔滔。颜色也是红油,白面,绿菜,分外妖娆。掌勺的,只管把勺子往下一下,高高提起,哗啦啦的,调味的过程,单就看着也是一种享受。
现在,家家户户,只要想吃,随时都可以做上一小锅,所以好像并不是很稀罕了,但它依然有着,招待贵宾,亲朋的殊荣。
我还记得,小时候是特别馋猫耳朵的,可是大人们都很忙,地里家里,并没有现在这么舒服的生活,猫耳朵制作起来又比较耗时,所以只有特殊的日子,才会费神去做,常常特别期盼,谁家有喜。但逢喜事,需要做猫耳朵的,主家都会提前好多天,请了邻里巧妇去帮忙,大家都乐意去的,一边捏着猫耳朵,一边拉家常。是个很温馨的邻里互动,倒是比现在的高楼住户多了一种淳朴的人情味。
猫耳朵,作为一种面食,它可以满足味蕾, 作为一种习俗,它彰显的尽是淳朴。 无论我们离家多远,无论经过多少年岁。 只有那一碗河津猫耳朵(耳朵的 ),历久弥香。
(责任编辑: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