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是收集、保存、展览和研究美术作品的机构,用来保存、展示艺术作品的设施,通常是以视觉艺术为中心,其主要目的是提供展示空间, 推广与文化相关的教育、研究。
美术馆真正意义上指艺术博物馆(英文名Art Museum), 在古代是没有专门收藏或展出美术品场馆。大约在公元前290年左右,亚历山大帝及后者收集了很多的珍贵类物品,通过建立博学园、神庙等奠定了西方公认的最早博物馆。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博物馆内容不断丰富、规模逐步壮大,美术馆作为博物馆的一部分,是博物馆发展数千年后的现代产物。从文艺复兴时期在从佛罗伦萨专为收藏美术品而设计建立的乌菲兹美术馆,到启蒙运动时期,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再到法国革命时期的巴黎卢浮宫,以及20世纪初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等现如今全世界约有7000多座美术馆。
我国最早美术馆的雏形多为皇家收藏,如《周礼》中记载:“天府掌祖庙之守藏”、“玉府掌王之金云”,玩好,兵器。凡良货贿之藏,共王之服玉、佩玉、珠玉.....”隋炀帝在洛阳观文殿后建立二台,藏书法,绘画。自北宋到晚清,从官方到民间,攒聚了无数经典杰作,收藏者也发展迅猛,从贵族到学者甚至商人都会购藏古玩 ,然而受传统文化影响,皇家收藏与民间收藏都不会对外公开展示,直至19世纪下半叶,一些文化先哲到欧洲考察才认识到了美术馆的社会功能,建立美术馆意识才在中国萌发。1927年颜文樑等人建立了我国最早的私立美术馆___苏州美术馆,1930年建立第一个公立美术馆___天津市立美术馆,此馆的建立是中国现代公立美术馆的开端。随后,在1936年由于右任等提议,在南京建立了国立美术陈列馆,这是我国第一座国家美术馆。新中国成立后,江苏省美术陈列馆和上海美术展览馆相继成立,它标志着美术馆的建设将成为新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961年11月,中国美术馆在北京建立,这是华夏文明五千年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公立美术馆相继建成,民营美术馆方兴未艾,形成了新的公共文化景观。自2011年文化部下发《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我国美术馆事业进入文化发展进程中最辉煌的历史时期。
“地方”美术馆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美术馆作为人类诗意栖居的艺术形式,其目的在于培养人的艺术修养、陶冶人的艺术情操、升华人的精神境界、完成人生“美”的培养与教育。美术馆的成立,是承载并且传达艺术教育审美功能的重要场所。地方美术馆的成立成为传承研究“地域”文化的重要阵营。这里所指的“地方 ”美术馆其行政级别低于国家省级的美术馆, 在此文中泛指地市级美术馆,其行政级别包括地市、县、区以及坐落在基层城市中的私立美术馆。地方美术馆的历史发展很短,绝大部分是由2011年国家财政补贴才相继成立的,很多美术馆是从公共文化机构如当地的文化馆、博物馆分离出来的。从场地设施到人员配置以及资金规模无法与国家级别的美术馆相比,所以从建立初期到现如今一直面临很多问题。
首先:专业人员缺乏,馆内工作人员大部分是从过去文化事业单位分拨人员,缺乏美术馆专业知识,美术馆仅能用来组织完成常规的展览活动,只能作为展馆或展览中心,其真正功能得不到完全发挥。其次:场馆设施建设不全面,由于地方美术馆的发展时间不长,真正拥有专业的场馆极少,大部分美术馆与文化馆、博物馆等其它公共服务场地通用,既没有典藏中心,也没有专业艺术研究场地。其三:与美术馆相关功能的资金严重匮乏。由于地方经济发展不均衡,地方美术馆绝大部分经费是来自国家的专项资金,地方财政不能补充其专业研究和收藏经费,尤其在馆内典藏资金缺乏等方面的问题非常明显。
因为地方美术馆的发展(特别是西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时间太短,直到国家政策的调整,特别是国家公共文化体系,免费开放中央财政资金的到达之后,很多地方政府才知道它的存在,但对其“功能”略知一二。为此,地方美术馆与真正意义的美术馆相比较其差距是很大的,特别是在社会功能发挥上的差距,专业典藏研究上的差距。现如今地方美术馆的发展举步维艰:专业研究人员和专业展览策划人员的短缺,导致美术馆在管理、运作、运营等方面力不从心,典藏的匮乏,场馆的非专业化等使其研究方向不够明确,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美术馆的发展。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地方政府缺乏对美术馆相关功能的认识,简单的认为美术馆是一个展览馆、只是公共文化事业上的一部分,这种认识的片面性严重的了地方美术馆的发展进程,影响了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阻碍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
美术馆作为艺术的殿堂, 地方美术馆同样担负着艺术教育的责任。无收藏研究成果,缺乏主题研究方向,无规范展览中心,地方政府不能在实质上的支持等种种问题严重的影响了地方美术馆功能的发挥,也是地方美术馆面临的现实问题,这都是地方美术馆发展的瓶颈。
“地域”美术研究的现实意义
由于以上客观因素,如何能尽快发挥美术馆的作用,如何全面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 如何认识到地方美术馆与国家级别美术馆的差距,这要求地方美术馆的功能不断规范化、完整化, 使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美术馆。 针对各种不利因素,美术馆研究工作该如何开展?特别是研究方向、典藏内容等。本人认为就是要立足于地方文化研究, 这是最直接、最方便、最经济的研究方向,也是地方美术馆在现存条件下发展与研究的重要内容,因为地方文化是永恒的课题。这里所指的“地方”美术研究,其真正含义是“地域”美术的研究,通俗来讲也就是“地方”美术发展史的研究,其内容泛指研究当地本土艺术家的发展与作品,包括外来艺术家在本“地域”活动和以本地为题材进行的创作与写生,还包括本土艺术家在外面成长与发展对本地的艺术启迪等研究。
由于“地方”各种客观条件的方便性,地域美术的研究相对方便,这使地方文化的收藏、研究更直接更真实。在现有的条件下,做好这些“地域”美术作品的收藏及学术研究、做好“地域”代表性人物作品的收藏与研究, 特别是能代表地域特征的美术作品,要抓紧挽救和挖掘收藏,这些工作有利于地方美术馆的发展,有利于补充地方文化的研究。或许这些“地方”作品收藏及学术研究虽不起眼,但它是中国美术史发展的重要补充部分,就中国美术史的发展来讲,它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世界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美术史的发展与研究为地方文化起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内容,还补充完善了中国美术史的发展与理论研究,也为研究人类文明史提供了重要的内容。
地域的方便性有利于地方美术馆能更好的开展研究工作,将现阶段工作研究重心落于“本土”范围,对地方美术馆而言 ,研究当地作品以及收藏当地作品从便利性、学术性、真实性等方面的优势远远超过研究收藏外来文化收藏全国美术作品显而易见。所以做好地方文化的积累,将会为今后美术馆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能够为地方文化的发展指明方向。在立足“地域”美术研究的基础上, 同时通过交流,引进外来艺术展览对研究本土文化起着积极作用。作为地方美术馆,特别是近几年发展和新建的公共美术馆应以“地域”文化为研究主体,建立有地方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的美术馆。
地方美术馆对“地域”美术的研究要不断地充实学术内容,重要的是要加强地域文化的宣传与保护 。在研究中,将地域文化研究作为“主线”,通过展览、出版画册、公共教育让更多群众认识到地域文化真正的内涵,提升他们对地域文化的自信心,培养出更多本土艺术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以上这些工作对于推动中国美术的发展、推动世界美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全国美术发展研究来看,各地区的省级美术馆和市级美术馆缺乏对地域美术史的整体研究,只要每一个地方美术馆把本地区的美术史研究做好,国家和民族的美术史就能更加完善。地方美术馆不可忽视对本土有影响力艺术家的研究,不可忽视地方那些没有影响力但画得很好的艺术家, 要关注和研究他们的作品,这是地方美术馆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立足“地方”美术研究,全面发挥美术馆社会“美育”功能
美术馆它担负着许多社会责任,对国家艺术品的收藏、研究、展示和群众美学素质培养、对外文化交流、推动当代美术事业的发展。其中的收藏是美术馆的基础,而地方美术馆着重于地方美术史代表性作品的收藏,力求以作品反映地方美术史的脉络,从不同的专题和角度研究“本土”美术,对“本土”重要代表性艺术家进行专题的研究,形成一套完整的地域美术发展体系。在工作的开展中要尽可能地争取政府支持,不断加大收藏力度,广泛号召社会人士募捐个人收藏,利用接地气的形式去基层与广大民间收藏家、重点艺术家交朋友,积极宣传美术馆的公共职能,使他们对美术馆职能有更多了解,从而有利于全面配合美术馆的工作,不断充实和加强美术馆的典藏。在收藏作品时, 要从地方代表性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入手,力求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地方美术史脉络。还要注意地域的“覆盖面”,美术发展史包含个体美术家及其代表作,还包括众多艺术家在不同时期所担当不同角色的共同构成,要着重注意“线”与“面”关系,不能只顾重要艺术家而忽视大众艺术家。有了典藏,有了“内容”,美术馆才能直接发挥其真正的社会职能公共服务,学术研究与展览。此过程包括两个基本方式:一是馆藏陈列,二是临时展览。在美术馆研究中,馆藏陈列通常以典藏艺术研究为主题,它是地方美术馆最稳定、最全面的艺术展出形式,也是它在公共空间中最有效的传递方式。充实、完善的“地方”美术研究陈列展, 是地方文化在当地人民群众中主题传播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全民艺术修养,增强传统文化自信的有效方式,特别是加强 “地域”文化的普及最直接的方式。其二是临时展览,是指展出特定主题相关的艺术作品,这种展览在特定的时段,专门的主题,一般来讲地方美术馆除典藏陈列展外举办的其它展览,如:“交流展”、“巡回展”“专题展”等。在立足地方典藏艺术展的基础上开展以上其他展览,是对公共展览内容的补充,引进高水准、上档次的专业展,这类展览有利于完善地方文化的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更好的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让他们看到“更好”、“更高”、“更优秀”的艺术作品,不断提升他们的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 也使公共服务对象全面了解、认识全国以及全球艺术发展的趋势,感受到艺术作品的真正魅力,全面提升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
总之,立足“地方文化”,研究引进专题个人展是地方美术馆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以“地城”文化为主题,在此基础上引进外来文化做补充,不仅能完善地方文化,还能对地方文化的发展、研究起到启迪、拓展作用,这是地方美术展览最直接的发展模式之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内容,这是重要的民族历史文化脉络,也是地方美术馆在美术研究方面的重要资源。因此,立足地方文化研究,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地方美术馆的社会功能,才能让地方美术馆尽快的通过专题展览、专业讲座等一系列活动体现它的社会价值。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没有文化的人就没有精神追求,精神世界就会空虚,文化决定着全民的素质,提高和培养全民文化美育素质, 美术馆负有重要使命。在当代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美术馆起着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作用,培植和夯实地方文化发展的根基,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与研究成果使广大群众得到终身美育,使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
1917年,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论》,他最早译出“美育”一词,也就是美感教育,认为“宗教上所被认为尚有价值的,只有美育的元素了”。自改革开放以来,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外来文化不断的侵蚀中华传统文明,宗教的发展成为当今社会普遍的现象,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渐渐淡出人们视线,一度时期人民群众缺乏中华美德的信仰,特别是年轻一代,他们对中华文化认识甚少,西方人文价值观念以及各类宗教思想一时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题,严重影响了中华传统文明思想,使“真”、“善”、“美”基本的美学思想受到了动摇。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国家重新提出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加强中华文化自信,这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传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为此,“美育”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利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来进行美的教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美育不是大众喜欢什么什么就是“美”的,美育功能应该是美术馆公共功能,通过引导、培育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审美意识、审美修养、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准,这才是美育的现实意义。
地方美术馆要以收集、整理、研究地域美术为主线,举办地方典藏陈列展,引进专题学术展,举办公共大讲座,实施公共互动、体验等活动,其内涵离不开“美育”,这一切集中在以“地域”艺术的研究基础上,引进外来艺术展出, 丰富补充本土文化的研究,使地方美术馆的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由于各种客观因素,许多地方美术馆还不能全面发挥应有的功能,特别是在收藏中无法筹集专项经费,研究上缺乏专业人员,公共服务上专业性不到位,尽管困难重重,其基础工作还要立足地域开展,尽快向国家美术馆靠拢,使其社会功能进一步规范化。
在加强文化自信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坚信这是地方美术馆发展的最佳时机。美术馆工作在基层来讲是个较新的内容,它是新型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自国家免费开放经费的保障发放才使美术馆得到地方的“认可与发展”。地方美术馆建设发展也是面临着很多现实的问题,立足“地域”美术研究,形成有地域特色的美术馆,是地方美术馆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这也是最直接、最现实、最方便的发展途径。为此,本人就基层美术馆工作面临的诸多问题提出以上观点,不妥之处还望各位专家批评指正。(作者王晓银系甘肃省金昌市美术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