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制作《国家记忆·传薪者》系列纪录片广受好评
2018年12月10日   15:09 | 来源:中国发布网 作者:许桂丽
  从青丝到白发,从国内到国外,从新中国建设初期到改革开放至今,四位大师级老人的故事跌宕起伏,在各自的领域建功立业、开拓创新,铸就了传奇的时代风采!由梅地亚电视中心制作的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国家记忆·传薪者》节目一经播出,即刻引起观众热烈反响。

 
  2018年下半年,梅地亚电视中心承担了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国家记忆·传薪者》系列纪录片创作任务,这是中宣部选定的我国首批哲学界、社会科学界德业双馨专家学者的重点节目。为了保证节目质量,节目制作中心总监、总导演张亮带领导演团队深入拍摄一线,挖掘人物生动典型故事,督导协助拍摄流程,力求拿出最完美的节目。

  几个月来,十几位创作人员冒着2018年出现的罕见高温酷暑,在大漠戈壁、北大、南开校园,京津甘肃等地洒下无数汗水,为平均年龄92岁以上国宝级大师们拍摄了大量的珍贵画面素材。在后期制作中,导演团队与后期协作单位彻夜打磨剪辑功夫,力求在表现好大师人格感染力的同时,把视觉艺术做到尽善尽美。


图:拍摄敦煌女儿樊锦诗。


图:拍摄诗词留香叶嘉莹


图:拍摄译界泰斗许渊冲。
 
  据《国家记忆·传薪者》节目总导演、电视业务总监张亮介绍,《国家记忆·传薪者》系列纪录片首播四集人物,是以我国首批哲学界、社会科学界德业双馨的专家学者为主角,讲述了“敦煌女儿”樊锦诗、“译界泰斗”许渊冲、“半世清史”戴逸、“诗词留香”叶嘉莹这四位学者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故事。

  张亮表示,节目中每个人物身上都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对很多沉浮在浮华名利中的人们是一个很好的警醒,也给当代中国人树立了大家典范。创作团队成员自身在节目采访制作过程中,也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和洗礼,大家立志向这些贤哲们学习,更好地完成央视各个频道重点节目的创作任务。  

  首播的《国家记忆·传薪者》四集节目播出后,受到海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中宣部、中央电视台均刊文赞扬。目前,《国家记忆·传薪者》后续节目:“训诂大师”王宁、“法制史学家”张晋藩等正在紧张的制作中。

人物简介:

图:敦煌女儿 樊锦诗。
 
一个娇小的江南女子因机缘巧合,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孤身一人来到大西北的荒漠戈壁。她心甘情愿地以青丝换白发,奉献一生,改变了敦煌莫高窟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注定消亡的命运。


图: 译界泰斗许渊冲。
 
  2014年8月4日在柏林举行的第20届世界翻译大会上,全球最高级别的翻译大奖授予一位93岁高龄的中国老人。他翻译的作品为什么引起了巨大争议?这位被称为“译界狂人”的老人还自称"诗译英法唯一人"。这样一位年近百岁的老人,突然宣布要将莎翁全集翻译出版。他就是译界泰斗许渊冲,一位脾气倔强,却将一生奉献给中国翻译事业的世纪老人。  

          

图: 半世清史戴逸。
 
  1961年党中央开始修纂《清史》的消息震动中国史学界。但后来编纂《清史》的工作却无疾而终。四十年后,《清史》编纂的重任落在一位九十岁高龄老人---清史掌舵人戴逸老先生身上。《清史》的主体工程字数超过3500万字,接近以往《二十四史》总和,对于九旬老人来说,这个工作量真的是难以想象。   
  

图: 诗词留香叶嘉莹。
 
  四十年前,当祖国大陆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入远在加拿大的叶嘉莹耳中时,她当即决定回到祖国教课,哪怕自担路费、不取分文。回国后的叶嘉莹引起学界轰动,受到热烈追捧,讲座更是一票难求。在她的引领下古典诗词重现生机。
 
(责任编辑:许桂丽)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文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