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厦门,16年后来看你
12月21日,冬至日的前一天。中国联航KN5925次航班经过3个小时的飞行,于15:10准时降落在厦门高崎国际机场。飞机还在跑道缓缓滑行,我透过舷窗,仔细辨认着窗外的一切,已经看不出原来的样子,毕竟已经16年过去,变化实在太大了。
我深吸了一口厦门清新的空气,心中喃喃自语:美丽的厦门,16年后我终于又来看你。
出了机场,按照神州专车接机师傅的指点,我在9号出口等,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路上与师傅一直聊天,他来自西安,来厦门已经28年,对厦门已经是十分熟悉,车子七拐八拐,不一会就把我送到了位于厦门岛中心的厦门悦华酒店。确切地说,这是我第一次进入市区、第一次踏上厦门的土地。也许您要问,那为什么说“厦门,16年后再来看你”呢?让我们把时光机拨回到2002年的3月22日。
2002年3月的一天,时任京华时报国际新闻部主任的我接到社长吴海民先生的通知,要求我代表报社的上级主管单位人民日报社赴新加坡出席东南亚国家记者联盟举办的高层论坛。在当时的环境下,公派出国的机会少之又少,能代表我国最高的党报出国,还要替祖国发言,这种机会更是十分难得。社领导将这么重大的任务交给我,足见对我的信任。可是,到新加坡开国际会议,还要代表我国新闻工作者与国际新闻同行发言交流,我讲什么好呢?那一年,正是我们的首都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第二年,国际上对我国提出的举办一届史无前例的“绿色奥运”心存疑虑。对啊!何不在国际同行面前讲一下我们对举办一届“绿色奥运”的规划与准备呢?于是,我精心准备英文发言材料,之后每天都要读几遍,最后熟悉得几乎可以背下来,这才充满信心地轻装上阵了。
办签证还算顺利,毕竟是人民日报社外事局向新加坡驻华大使馆发了公函。等我一切准备就绪时,离出发赴新加坡已经只有一天了……
讲了这么多,厦门在哪呢?
别急啊。记得那是3月22日,我乘坐国航CA 985次航班由首都机场起飞,也是经过3小时的飞行,飞机稳稳地降落在厦门高崎机场,我被告知,我们的航班经停厦门。因为是经停,我们前往新加坡的旅客没有出机场,而是在机场经停候机室休息,等下一波前往新加坡的客人上飞机。
那天天刚刚下过雨,空气十分清新。在候机室,我透过玻璃窗环视机场周边,好美啊!红瓦朱墙的别墅栉次鳞比,高大挺拔的棕榈树十分抢眼,占据了第一制高点,其傲视一切的样子实在不可一世;那树冠茂密、阴翳避日的榕树,也不甘其后,显示出一种大块头有大智慧的样子,仿佛在@所有人,我脑袋大我怕谁;最是那婆娑旖旎的芭蕉,风情万种,柔美动人,给人一种“不与任何人争,任何人也不能与我挣”的样子。当然,那传说中的鼓浪屿,虽目力不能及,但想一想也会知道她有如何的迷人了。总之,当时我心中对厦门轻声地说,你真的太美了。这次虽然不能亲身去感受,总有一天我要再来看你。
去新加坡行程一切顺利,我以流利的英语在论坛做了铿锵有力的发言,我讲的北京“绿色奥运”超出与会同行的想象,引起强烈共鸣。当时或许这些同行会有一定程度的怀疑,但7年后北京给全世界奉献了一场“无与伦比”的奥运盛会,相信当初的同行看过之后,心中一定会暗暗竖起大拇指——7年前那位年轻的中国同行所言不虚啊!
在新加坡考察了5天之后,我由新加坡返回北京的航班再次经停厦门,不过这次正好是晚上9点左右,我再次回到来时的候机室环视厦门,她的夜景也是一样的格外迷人!
此后,我的职业生涯发生变化,离开京华时报的我投身一家能源矿业类媒体。众所周知,我国矿山基本都分布在西部,自此我很少再来到东南沿海,与厦门一别就是16年。
现在这几天 正值2018全国矿山生态修复高峰论坛在厦门隆重召开,会议规格和规模都达到一个新高度、新层次,作为绿色矿山推进会副会长,我是肯定不能缺席的,顺便我要兑现16年前的承诺啊。
办理好酒店住宿的手续后,我独自一个人徜徉在厦门街头,真切地感受她的美丽与温柔,心中充满着兴奋和自豪。此时,我又在喃喃自语,美丽的厦门,16年后,我终于又来看你。
(记于22日凌晨1时,冬至日天行阁温暖的风里。)(编辑 刘若愚)
作者简介:张立宽,河北大名人,生于1972年,1986年考入大名一中高中,河北师范大学学士、北京语言大学双学士、澳门城市大学MBA。资深媒体人,光明网、经济网、中国网、科技网、中工网、环球网、美中时报、中国矿业报、中国煤炭报、能源网、煤炭网、电力网特约撰稿人,能源观察员、国家能源局中电传媒能源情报研究中心研究员。历任人民日报京华时报社国际新闻部主任、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刊《中国煤炭工业》杂志社编辑部主任等职,系中国电力报资深记者、中国能源研究会高级研究员、中国生产力学会高级研究员、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出版专著5部,发表各类新闻报道数百余篇,通讯QQ:452668538。
(责任编辑: 张立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