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声讯(孙建军)近闻由夙有家国情怀、学者风范的原青海省军区独立骑兵第二支队二连军医孟宪法担纲,当年他麾下的卫生员田志杰鼎力襄助,辛苦笔耕,考察求证,访谈实录,广泛征询搜集,劳心编纂,历时两年多的时间,终于编辑整理完成一部总容量达百万字图文并茂的史诗巨作《魂系三江源》。作为同作者曾一道在玉树“草原英雄连队”生活战斗的我,心情至为欣喜和振撼,在巨著付梓印行之际,特资致贺,并将编撰概况同曾在玉树生活战斗过的全国各地的老战友予以分享。

贺《魂系三江源》付梓印行
孟公竭虑著宏篇,
杰兄襄助功殊堪。
椽笔图文百万字,
大业丹成两鬓斑。
金戈铁马二支队,
雪域圣地三江源,
字字句句凝血泪,
振古烁今铸奇观。
孙建军作于途中


●《魂系三江源》内容提要
西部战区陆军第76集团军某旅玉树骑兵连是一支与共和国同龄的骑兵连队。这支连队诞生于兰州战役解放青海的炮火之中,为平定西北匪乱南征北战,继而针对“藏独”势力企图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阴谋,为维护祖国的完整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一个多次荣立战功的英雄集体,多次获青海军区、兰州军区、总政、总参和国防部通令嘉奖,颁发的锦旗上书写着“强夺敌台打得好,战功伟绩一贯好”和“攻无不克,屡战屡捷”等赞誉。这支连队承继红色基因,创造并发扬了“老高原精神”,长年坚守雪域,与时俱进,与藏族群众血肉相连,1999年被中央军委授予“高原民族团结模范连”荣誉称号,2010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誉称号。如今,这支骑兵连队为全国仅有的几个骑兵连队之一,在现代化强军进程中继续创业立功。
本书同时讲述了广大军民对三江源的特殊贡献,修筑青藏公路、青藏铁路、通讯线路、输油管道等的丰功伟绩,讲述了汽车运输官兵的突出贡献,以更多的篇幅歌颂了骑兵部队官兵捍卫祖国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的丰功伟绩,介绍了三江源的神奇以及相关军马知识,是一部既具有军史内容,也具有知识性的军旅之作。

●《魂系三江源》序
——雪域高原军旅记忆
孟宪法 田志杰
涵盖黄河、长江、澜沧江源头的三江源,雪山跌宕,草地延绵,隐匿着无穷的秘密,所有的生命都在顽强地生息。远古至今,三江源无私地哺育着华夏民族,殷切地召唤着未来。如今这片天地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不禁要问,是谁铺就三江源的锦绣前程?这片生态脆弱的土地得到了何等的关注和呵护?三江源走过了怎样的艰苦历程?
三江源的历史就是一部面对艰难的奋斗史。走过苦难,才能迎来辉煌。
驰骋在三江源头的军人,凭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老高原精神,和藏胞同舟共济,使风雪高原焕发了青春。这是常年驻守在青藏高原战友们共同创造的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是崇高理想与坚定信念的结晶。三江源战友在雪域高原砥砺前行,在荒原大漠燃烧青春,在风雪雷暴中履行使命,在腥风血雨中冲锋陷阵,他们的功绩永远凝集在共和国的旗帜上。烈士的英灵永垂不朽。
“人民军队的历史辉煌,是鲜血生命铸就的,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人民军队的历史经验,是艰辛探索得来的,永远需要我们弘扬。人民军队的历史发展,是忠诚担当推动的,永远激励我们向前。”
三江有源,丰碑有魂。牢记使命,不懈奋斗,红色基因在三江源扎根,军人的价值在三江源体现。广袤的三江源,铁骑驰骋,车轮滚滚,油路通畅,光缆传讯……三江源军人的丰功伟绩永载史册,彪炳千秋。
三江源头的军事斗争,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的一部分。

本书叙述的都是发生在三江源头的军旅故事。作为纪实性文学,要尊重史实,言之有物。你的故事,他的故事,我的故事,构成我们大家的故事。半个多世纪以来,驻守在三江源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在建立人民政权、反对“藏独”的斗争、顺应历史潮流的民主改革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克服高原缺氧的恶劣气候,战天斗地,前仆后继,坚守雪域,对三江源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保卫并建设着家园,创立不可磨灭的功勋。作为纪实文学,本书记载戍边雪域高原军人的军旅生涯,展示雪域天地军民团结的绚丽故事,讴歌高原战友共同的第二故乡,以军人的情结作为情感的支点,坦率,真诚,彰显他们敬畏正义的心声。“有一种生活,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验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
本书讲述了1950年青海骑兵支队参加昌都战役的艰苦历程,为和平解放西藏建立了丰功伟绩;本书讲述了一支在炮火中诞生的骑兵连队(现属西部战区76集团军某旅玉树骑兵连)在20世纪50年代初从祁连山到巴颜喀拉山的艰苦历程,69年来为捍卫祖国领土完整与民族团结做出的卓越奉献,这支骑兵连队继续书写“能打仗,打胜仗”的光荣传统;本书讲述了1951年人民军队由青海和平进军西藏穿越三江源的艰难历程和促进藏民族团结做出的卓越贡献;本书讲述了1953年西北军区军民不惜一切代价向西藏抢运粮食的重大牺牲;本书讲述了1954年慕生忠将军率领翻身驼工修筑青藏公路的人间奇迹,也讲述了汽车兵在这条世界屋脊雪线上几十年的拼搏以及付出的牺牲;本书讲述了1958年铁道兵开赴青海高原向昆仑山修筑青藏铁路的艰难历程,尤其是为打通关角隧道付出的代价;本书讲述了1968年通信兵在雪域高原架设通信明线以及1998年开通地下光缆的艰苦历程;本书讲述了1972年开始到1976年完成的穿越三江源的“格拉”输油管线的伟大工程,以及维护改进输油线路的真实历程;本书还涉及武警支队、测绘兵、雷达官兵以及民兵等各兵种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史;最后叙述了西部战区第76集团军某旅玉树骑兵连——作为玉树雪域高原最后一支骑兵连队——在现代化强军征程中继往开来的光辉事迹。为丰富知识有助于读者阅读本书起见,本书开篇介绍了三江源的神奇,并相应介绍了中国的马文化和军马知识。
总之,本书的宗旨在于比较全面地歌颂人民解放军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三江源上的奋斗历程。
三江源的今天,是三江源数十万军人呕心沥血的结晶,是血泊三江源成千上万烈士英灵的纪念堂。继承、弘扬三江源老高原精神,砥砺革命意志,传承红色基因是我们撰写本书的根本宗旨。
逝去的岁月,带走了数不清的军旅故事。也正是岁月,让一个个故事沉淀成一颗颗珍珠,成为蕴藏三江源精神的宝藏,提供了“存史编史研史”的宝贵素材。勇士已经归隐,但那些艰苦的往事,永远铭刻在老兵们的记忆里。抚今追昔,雪山之巅,荒漠之滩,到处都留下不朽的灵魂,岁月使之成为传奇。人们难以想象,那些遥远的往事,血与火的淬炼,生与死的考验,至今撞击着人们的心灵,读来令人震撼。
正义的事业永远是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动力。反对“藏独”集团斗争的胜利,维护了祖国领土的统一与民族的团结,推动了雪域高原的长足进步。时光荏苒,反对“藏独”分裂势力的斗争是严峻的,也是长期的。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任何否认党的丰功伟绩的言行,爱党爱国爱人民就无从谈起。割断历史,质疑历史,甚至颠覆历史,就会动摇共和国的根基。三江源军人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实践者,有义务把他们记录下来 ,作为历史永存,虔诚地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定信念,可爱祖国的伟大复兴必定会实现,强国强军富民安邦的道路越走越宽广。提高警惕,擦亮眼睛,识破一切分裂祖国的阴谋,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的罪恶勾当,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与责任,不但过去是,现在是,就是将来也必定是这样。

军人的义务,来自使命,使命重于生命,生命属于祖国人民。忠诚地履行使命,是军人的灵魂所在。用血肉铸就的信仰、忠诚与奉献,是军人最重要、最可贵的品质。军人的纪律性是战无不胜的根本保证。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是我们这支军队的优良传统。军营是个大熔炉,冶炼出共和国钢铁长城的一块块基石。三江源战友,一代又一代,就像接力赛跑,尽职尽责地跑好自己手中的一棒,无愧于时代的期望,用青春热血谱写出一曲曲履行使命的壮歌。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2020年,世界屋脊上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即将横空出世,中华民族团结之花正盛开在祖国这片美丽广阔的后花园上。青春热血暖高原,鲲鹏展翅向未来,中华民族的雄才大略昭告天下。
三江源头军旅的事迹,凝集着半个多世纪军人的情怀,诠释了三江源老高原精神的实质——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伟大的事业是由伟大的领袖挥就的,而又无一不是由最普通的指战员们践行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三江源演绎着壮丽的史诗,把这些历史如实记录下来,无疑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存史编史研史,以史为鉴,固根铸魂,让红色基因永葆活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都是编纂此书的出发点。“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面对今天各种思潮纷纭,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我们有充足的理由书写三江源军旅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彰显军魂,敬畏正义。
言为心声,文为史存。群星拱卫北斗座,军魂永驻三江源。三江源是我们中华民族之魂。谁能听得到旷野的呼号?是谁闯入了三江源的梦乡?是祖祖辈辈生息在那片土地上的藏族同胞,是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包括三江源战友在内的华夏儿女们。无论是谁,只要听从三江源的召唤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就会把她永远放在自己的心上,就会把她视为自己的故乡、自己的母亲。

那些曾把青春献给三江源的高原战友们,每个人的心田里都有三江源的圣水滋润,每个人的血管里都流淌着三江源的血液,每个人的身上都镌刻着三江源的精神,每个人都有资格、有感情、有义务、有责任、有能力为三江源美好的未来呼唤祝福、奉献力量!亲爱的战友们,回望第二故乡,你可曾听到三江源对你的亲切问候和殷切的呼唤!
为了更多的反映三江源上军人的既往,本书还选取了网络部分文献资料、个人回忆录,并选用了部分网络图片,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历史文献都是由后人书写的,与时俱进,历史需要不断地解说。由于时跨半个多世纪,加之作者阅历所限,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诸位不吝斧正。
本书为迎接建国70周年华诞而著,祝福伟大的祖国。
谨以此献给每一位三江源战友和所有关心三江源的朋友们,是为序。
●主编孟宪法,中共党员,生理学教授,祖籍山东肥城,1942年生于辽宁大连,1956年随父亲支援大西北建设迁徙青海西宁。1967年底大学毕业遴选入伍。1968年由青海军区派遣玉树军分区,在骑兵二支队二连当兵锻炼后,任职军医,活动于三江源。1976年裁军退伍后,主要从事高等医学教育、科研。在青海工作生活37年,走遍三江源。学生时代,当兵岁月,和后来的高原医学科学研究活动中,曾多次穿越唐蕃古道、青藏公路、敦格公路,涉足甘肃河西走廊、新疆天山、青海湖、柴达木、祁连山、巴颜喀拉山、昆仑山、可可西里、唐古拉、藏北高原、拉萨圣地。
●《魂系三江源》内容提要
西部战区陆军第76集团军某旅玉树骑兵连是一支与共和国同龄的骑兵连队。这支连队诞生于兰州战役解放青海的炮火之中,为平定西北匪乱南征北战,继而针对“藏独”势力企图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阴谋,为维护祖国的完整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一个多次荣立战功的英雄集体,多次获青海军区、兰州军区、总政、总参和国防部通令嘉奖,颁发的锦旗上书写着“强夺敌台打得好,战功伟绩一贯好”和“攻无不克,屡战屡捷”等赞誉。这支连队承继红色基因,创造并发扬了“老高原精神”,长年坚守雪域,与时俱进,与藏族群众血肉相连,1999年被中央军委授予“高原民族团结模范连”荣誉称号,2010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誉称号。如今,这支骑兵连队为全国仅有的几个骑兵连队之一,在现代化强军进程中继续创业立功。
本书同时讲述了广大军民对三江源的特殊贡献,修筑青藏公路、青藏铁路、通讯线路、输油管道等的丰功伟绩,讲述了汽车运输官兵的突出贡献,以更多的篇幅歌颂了骑兵部队官兵捍卫祖国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的丰功伟绩,介绍了三江源的神奇以及相关军马知识,是一部既具有军史内容,也具有知识性的军旅之作。
●《魂系三江源》后记
这是一部军队纪实著作,对文章的真实性、政治性要求很高。本书在编撰过程中,受到众多玉树战友的支持与帮助,他们积极提供历史资料,应邀撰写回忆录文章,提出诚恳建议,纠正某些谬误;本书还选取了互联网某些素材,尤其是《玉树战友之家》网站部分文章。毫无疑问,这是一部集体努力与智慧的结晶。
在此,特别提及的是老前辈赵云程对本书的贡献。赵云程是现今玉树骑兵连的创始人之一,笔者阅读过他丰厚的战斗日记,聆听过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本书作者曾答应过退休后参与他写作一本书的应诺,可惜天不假年,老前辈突然病逝,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老前辈的记述,对了解玉树骑兵连的早期历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依据,对此我们仅以本书表达对他的思念与追悼。

在此还要特别感谢如下战友:吕玉才(北京)、邱宝银(陕西)、王九坤(河南)、张明恭(陕西)、马维岭(河北)、王绥民(河南)、刘进孝、岳理、孙建军(甘肃)、孙兴水(山东)、安忠明(青海)、李康(宁夏)、杜云涛(陕西)、吴苏华(南京)、张建民(河北)、武因训(南京)、董会瑜(河北)、魏增奎(陕西)、戴新(南京),以及所有关心玉树骑兵的战友们。
写这本书稿,最初只是受到固有情感的驱动,也就是想写写我们在雪域草地的军旅经历,写写自然环境的恶劣,写写影响了我们、激励了我们的战友。最初,只能以散文的形式,表达我们的内心。写着写着,就引发了许多问题。在求证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明了了一些疑惑。尤其是把听来的事情甚至看到的文字,反复求证时,竟然发现许多传言或认知是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的播散。由此,收集资料,旁征博引,分析判断,去伪存真,终于明晰了许多问题。
一支连队的历史沿革,和时代是同步的。持之以恒把这件事情做下去的结果,散文变成了有序的记叙,支离破碎的段落呈现出连贯的主轴,这就是我们所在的连队与共和国同龄的70年的历史脉络,对这一点,我们是逐步醒悟的,尽管挂一漏万,但我们还是感到非常欣慰。
对历史的记述,在某些方面颇有些美容术的味道,有许多地方,人们有意无意躲避、扭曲或掩盖了事实的本来面目。虽然求证历史是一件世上最难的事情,但作为写作者必须予以足够的正视。好在作者手中有一部几十万字的军旅资料——青海省玉树军分区军史(2015年版)——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作为纪实文学,对收集到的资料都要进行甄别、取舍和补充,应该尽可能做到事实准确,用准确的语言、生动的细节和真挚的情感完成它。

●主编孟宪法,中共党员,生理学教授,祖籍山东肥城,1942年生于辽宁大连,1956年随父亲支援大西北建设迁徙青海西宁。1967年底大学毕业遴选入伍。1968年由青海军区派遣玉树军分区,在骑兵二支队二连当兵锻炼后,任职军医,活动于三江源。1976年裁军退伍后,主要从事高等医学教育、科研。在青海工作生活37年,走遍三江源。学生时代,当兵岁月,和后来的高原医学科学研究活动中,曾多次穿越唐蕃古道、青藏公路、敦格公路,涉足甘肃河西走廊、新疆天山、青海湖、柴达木、祁连山、巴颜喀拉山、昆仑山、可可西里、唐古拉、藏北高原、拉萨圣地。
●编辑田志杰,中共党员,河北大城籍,1953年出生。1972年底入伍玉树军分区骑兵二支队二连,先后任卫生员、战斗班班长。在三江源,多次参加雪域长途拉练。1977年从玉树军分区独立骑兵营二连退伍,退伍后一直在廊坊市物资局工作。退休后,曾与孟宪法合著《玉树骑兵故事》和《三江源军旅纪事》书稿。
●协理联络孙加忠,中共党员,河北大城籍,1953年出生。1972年底入伍玉树军分区骑兵二支队二连,先后任战士、文书(连部指挥班班长)、战斗班班长,在三江源,多次参加雪域长途拉练和高原骑兵机动演练。
(责任编辑: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