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
——书画家王建斌印象
2019年06月27日   09:50 | 来源:原创 作者:秦子游
   古之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确不假。初识王建斌老师便觉有此气象,似赳赳武夫,似塞北侠士。这是他留给我的第一印象。古城大同,多豪放旷达之士,多昂昂雄心之士,多率直洒脱之士,处处凸显北人之大气。王建斌老师便是此类人。这时,你会感觉自相矛盾,会有一种疑问:莫非此人也舞文弄墨?会有如此雅情?果不其然。这云中大汉的确有着非凡的才气,从他的书画便可看出。不仅有燕赵侠士的英武,又有江南文士的俊秀;既有直率坦然的豪爽,又有气质高雅的俊美。这让我想起了骆宾王咏蝉的诗句:“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一个高直旷达的文士在你面前,让你肃然起敬。

   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建斌老师兴趣广泛,情趣高雅、丰富,与其交不乏味。少了些应付与虚与,多的是直截了当,有着北人的痛快淋漓。他学识渊博,诗书画印等等皆有涉猎。他积极学习传统,又不乏创新精神的体现。你看他的书法作品既可看出他继承传统的功力,又可看出他与时俱进的思想。他行草书宗二王,潇洒飘逸之外又骨力筋厚,深得二王之精髓与颜鲁公之筋骨。他的笔法在平衡中求变,在险绝中求平衡;在韵中求法,在法中尚韵。既有晋人的洒脱,又有唐人的规矩;既有宋人的闲适,又有明人的自然。在书法结构上,他运用现代成图结构原理,结合古人含蓄内敛的书风,力求拓展字形表现力。他关注结构和笔画的空间组合,在用笔上,起承转合,点、线、块、面综合运用,增强线条形质。墨法上,他借鉴王铎、徐渭创作之法,枯湿浓淡,一气呵成,有强烈的对比。有的作品虽不是刻意创作,却达到了他想象不到的效果,因为他书写的功力早已无意间深植于他的手中、心中、脑中。以至使他笔下流淌出来的书作才妙趣天成,无有不佳。正应了坡翁之语:我书臆造本无法。真是无意于佳乃佳。

   王建斌老师书法作品师古但不拘泥于古。在他的眼中,书法是一种跳跃的线条艺术,是一种有节奏的生活,无法有法。弹性极度自由,拘谨中有奔放,奔放中有约束。他的书法,是线条的舞蹈,是书法中的风雨交加、晴空万里。他写字,不以写字为目的,而是将追求古人神韵与现代人生活节奏相结合,在找古人与现代人书写中的共同美感。在得与不得间游走,在识与不识间跳跃。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我觉得与他读书有关。

   王建斌老师业余时间喜欢读书,古今中外,无不涉猎。虽年近花甲,仍不松懈。有几次,他与我谈起读书,他说他最喜欢读玄幻类的书籍时,我当时很惊诧。如此年龄读如此类书,有点不可思议。但随后他告诉我,玄幻类书籍可开阔他的视野,对他书画创作有很大的帮助,可打开他心中在创作上的郁结,使人进入到一种空灵的状态。由于我本人也喜欢读此类书籍,对我本人的书法艺术也有一定帮助,在此与他竟有了不约而同的共鸣。书法艺术本与生活就密切相关,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是艺术家必须要遵循的一条永恒之路,正如王建斌老师所说:“艺术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诚哉,斯言。

   傅山说:“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这是对建斌老师的写照,也是对他创作与作人的完美体现。他好读书,从古人读书中汲取营养,从学习古人读书来提升自己,因为他相信。传统文化是一条大河,是一条生生不息的长河。这河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营养丰富。他用传统文化滋养自己的书法创作,将文化与书法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使自己的书作有血有肉,有筋有骨,有气有势,有脉有络,有精气神,有大和谐,有道中道。他勤奋好学,每日凌晨四时左右就伏案疾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用“闻鸡起舞”形容他对书画艺术的执着追求与坚持不懈,实不为过。

    王老师不仅书法佳,绘画亦有相当水平。他的画“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出淤泥而不染”,干净、清新、自然、脱俗、高古、雅致。坡翁评价唐王右丞诗画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理用于王建斌老师身上,恰当至极。用王维的一句诗形容王建斌老师的画,当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他的画直如王维的诗,一切都来的那么自然,那么毫无雕饰,毫无做作;一切都来的那么客观。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真正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他的画,清新,有禅意,若隐若现中有一种朦胧美,似凡人与仙人对弈,似隐士与高人交流,似高山与流水弹奏天籁之音。大量的留白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无限的对人生、宇宙的遐想。“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正是这种说不出的感觉成就了他的诗画人生,禅机之意尽出。有时你若问他,你的画作表达何意?他也未必能说的明白,直觉人画合一,画中人便是他,他的画亦似画中人之画。正所谓山水之态描摹不出,一切尽在画中矣。妙哉!王先生,画如其人。

    读王建斌老师的诗,读他的画,观他的字,用李白的诗来说: “眼前有景道不得”;用元好问的诗来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用白乐天的诗来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借用六祖慧能禅师的偈语来描述王建斌老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建斌老师的书画艺术直如这偈语,来于自然,融于自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用著名文化学者、书法家殷宪先生的诗语:“信手拈来品自殊”能更好地概括建斌老师的诗画创作心态。














文╱图▪秦子游。
(责任编辑:秦子游)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文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