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由心生——观赏张培中摄影集有感
作者:宫蒲光
2019年11月16日   14:25 | 来源:中国发布网
  培中兄的摄影集《黄土神韵》即将付梓面世,这是我多年奉劝和期待的。我与培中兄是同乡,又同在雪域高原奉献了宝贵年华,摄影也是工作之余我们共同的爱好。他邀我为影集写几句话,我欣然允诺,以表达我的感慨与敬意。


 
  匆匆浏览了影集样本,就被浓浓的乡情、传神的艺术感染力所折服。如果做个概括性评价,我以为“相由心生”甚为妥贴。此语典出释家《无常经》,虽说此“相”非彼“相”,但都道出了内心与表象的逻辑关系。


 
  培中兄与摄影,既是专业技能又是业余爱好。他早年做为公安干警,摄影就成为了他的基本专业技能。在我记忆里,四十多年前他就整天摆弄相机,每当公安侦破案件就会看到他挎着相机的身影,甚至经常亲自在暗房里冲印照片。那时,相机是绝对的“高大上”,对大多数人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单位里同事,需要照相留影,他总是乐此不疲。随着时代变迁,摄影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码,从手持机到无人机,不断发展。他的摄影也从公安痕迹拍照到生活摄影,继而迈入了风光艺术影像。培中兄是个有艺术情怀的人,他对风光摄影的热爱和对艺术境界追求的执着程度,是超乎常人的。十多年前,我随他一同前往羊卓雍湖鸟岛拍摄,半夜3点起床,披星戴月,山路崎岖,奔波四个多小时,在天色灰蒙蒙时就赶到目的地,长枪短炮,肩扛背驮,一脚深一脚浅地在岛上艰难行进,为了抓住短暂的朝霞光影,急匆匆地,一会儿爬下,一会儿登高,争分夺秒地拍照着,拍摄过程的艰辛和乐趣,至今难忘。这样的体验对我来说是屈指可数,对他而言却习以为常了。正是他多年锲而不舍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以及在风光摄影艺术之路上的不懈追求和辛勤探索,在西藏他早已成了知名的风光摄影高手,其作品无数,硕果累累,许多公共场所都有他风光摄影作品,向人昭示着西藏的大美时也展示着他个人的艺术风采。
 



 
  培中兄离开家乡赴藏工作虽已四十多年,但对故乡的殷殷深情,从未淡忘。正如他所言,“脚下这片生我养我的黄土地,这里的每一抹金黄都让人心生欢愉,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我对故乡深情的爱意,每一棵麦穗都寄托着游子挥之不去的乡愁。”近年来,他赋闲回乡,既是情感寄托,也圆了他用艺术展示家乡风采的梦,他带着相机翻山越岭、走村串户,用镜头记录着他所见所闻、所思所悟。正是这片深厚的土地激发着他的艺术灵感。影集中,一幅幅山川壮丽、村落秀美、稼禾殷实、六畜兴旺的图景,每一幅都蕴涵着他对家乡深深地眷恋,对父老乡亲的无限情思。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曾言:“摄影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生活!摄影的最高境界,技术不重要,艺术也不重要,那什么才重要?影像随心,遵从内心的表达才是最重要的。”摄影创作类型和创作题材,多不胜举,风光摄影是最需要用心去感知,它不仅是光和影的艺术,也是社会和生活的展现,更是思想和情绪的释放,如果没有丰富的阅历和足够的历练、以及深入的思考,是不可能从大自然中发现情感的共鸣。这本《黄土神韵》正是培中兄用心感知故土、发现情感的结晶,也是“影像随心”的脚注,他追求的不是酷炫,不是艳丽,也不是深不可测的孤傲,而是从心底散发的故土情愫通过风光摄影的外化,是他用风光摄影这一艺术形式表达了他生于斯、长于斯、爱于斯、融入血脉的浓浓乡情。在沟壑纵横的陕北黄土高原大全景前,你静心凝视,这片做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曾经演绎了五千年大历史,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高天厚土,令你不由地肃然起敬!望着无垠的金色谷穗,那扑面而来的、弥散着浓郁谷香的丰收喜悦,沁人心脾,回味无穷。当你翻页至山梁羊群时,油然一曲荡气回肠的“信天游”迴响在千山万壑间……“相由心生”,情由相现,这本影集是培中兄难能可贵的动情之作、用心之作,是高境界的风光摄影佳作。


 
  《黄土神韵》是培中兄风光艺术摄影的冰山一角,是他海量作品的一个专题集萃。我深信,她的面世,不仅将在乡亲好友中引起乡情共鸣,在摄影爱好者中,也将传递“影像随心”的乡愁新风。

  祝
培中兄的摄影艺术青春永驻!
 
【写于二零一九年十一月十六日京华】
 
作者简介:

  
宫蒲光,现任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慈善总会会长;曾任民政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西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秘书长等职。
 
(责任编辑:编辑部)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文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