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新中国70华诞,也是沈阳解放71周年。看到这张写有“东药四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摄影纪念”和“在毛泽东的旗帜下前进”繁体字的合影照片,忆起青春芳华,谈起因药结缘这段经历,李友仁、付静茹、杨朴这三位离休干部,心潮久久不能平复。
“1947年2月,我和妹妹付静珍(2排右4)在佳木斯市参军,开始在东北军区卫生部所属东北制药厂工作。跟随郑统厂长于1948年11月4日来到沈阳接收国民党政府中央卫生署中央生物化学制药实验处东北制药实验厂总厂及所属五个工厂。我曾跟随郑统厂长、工务科长孙方琪分别接收第一厂、第三厂,这次又参加了第四厂的接收。我们把第四厂的原负责人聚齐,宣读接收令,核对全厂的账目、人员名单,盘点库存并贴上了封条,盖上随身携带的大红印章。”原鞍钢集团生活管理处儿童保育科科长、88岁的付静茹老人(3排右1)说。
东北制药厂从佳木斯市迁沈,接收和并入一些工厂,企业规模显著扩大,技术力量和管理力量都得到强化,广大职工以极大的革命热情和干劲,日夜奋战,进行恢复生产。“我原来是大连三三化学药品工厂的一名练习生。1949年6月,大连三三化学药品工厂等4家药厂并入东药。当时还并入石家庄冀东军区卫生材料厂、沈阳纤维厂等。我从大连来到沈阳,开始在东药第四厂工作。”原沈阳市卫生局党委书记、85岁的李友仁老人(2排左2)回忆道。
“我1948年在佳木斯市参军,1949年1月随药厂迁入沈阳,开始在第四厂工作。最初在片剂车间参加打片,也在包装岗位工作过,后来在财务股当出纳员。”原东北制药总厂工程科会计、87岁的杨朴老人(2排右3)回忆。东药第四厂前身是盐野义药品株式会社,旧址位于北市区康宁街(今和平区北四经街)5段43号,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有职工200多人。“那时第四厂刚复产不久,当时主要生产丸、散、膏、丹四种剂型。我是片剂车间值班主任,主要生产消炎、止咳等片剂药品,我带领职工积极响应号召,努力完成生产任务。大家朝气蓬勃,干革命有使不完的劲儿。”李友仁说,1949年全市的主要任务是迅速恢复生产,7月1日,东药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典礼,市委宣传部长宋黎代表市委出席仪式并讲话。为了迎接开国大典,全厂开展了创造生产新纪录运动,共创造121项新纪录,涌现出79名先进人物。10月1日,沈阳市欢庆开国大典,东药秧歌队作为沈阳市游行队伍前导,在街头演出了秧歌剧《姑嫂劳军》,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当晚,大家游行至深夜。
沈阳解放后,开始了公开建党建团活动。1949年8月成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东北化学制药厂支部委员会,10月升格为团总支,不久又升格为团委。“当时第四厂成立了团支部,党组织安排我这名党员兼任团组织的负责人。为了纪念青年团组织的光荣诞生,1949年11月27日,来自各制药岗位的21名团员,大家在一起照了合影。我们穿着厂里新发的一套冬装——白里黑面的棉衣棉裤,每个人心里都特别高兴。”付静茹说。
“我在四厂工作了5年,四厂给我留下了很多难忘的记忆。在付静茹的介绍下,我于1949年9月入团,后来在1952年11月入党。经历了集体转业,我还找到了另一半,他叫张永和(4排右1),他属马,我属猴,我们在工作中相识、相知、相恋,结为革命伴侣。那时候,坚守‘为国制药’的初心和使命,抓生产、上夜校,工作热情都非常高。大家共同努力,做好药、为人民,全力支援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杨朴说。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付静茹随同丈夫穆景升迁厂到齐齐哈尔市,建立东北医疗器械厂第二厂,后去支援鞍钢建设,现定居鞍山。五十年代中期,李友仁调入沈阳市委,后来到卫生系统。杨朴,先后在财务科、二车间、行政科、工会、加工车间工作,在东药工作了一辈子。东药第四厂1958年独立为沈阳市片剂制药厂,1959年又并入地方国营沈阳市制药厂,也就是现在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有限公司的前身。
悠悠七十载,绵绵制药情。当年为国制药、激情燃烧的岁月,在这些老人印记里散发着耀眼的光芒,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历久弥新。(文与照片提供/陈岩 编辑 刘永彬)
作者简介:陈岩,现为东北制药党委工作部内刊编辑、公司志编辑。喜欢老故事的收集整理和工业题材的写作。通过深入采访亲历者,用笔触记录企业发展历史及变迁,用温润手法为城市留下记忆。2017年,东北制药党委将其作品编辑成《药园的欢唱》一书。文章先后被《沈阳晚报》《当代工人》《芒种》《铁西区老故事》等媒体刊载。

作者:陈岩
(责任编辑:陈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