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
中华老字号:福同惠(二十三)作者:冯建国 第六章 福同惠与关公义德(1) 君子生财,取之有道。在运城---这个华夏文明的根源之地,有一个值得自豪与信赖的家族,这便是福同惠人。他们始终坚守着中国人的信仰准则---仁、义、礼、智、信,在漫长的经营过程中,以义为利,以诚待人,以信接物,成为关公文化的最好诠释。 福同惠的历史与现实证明,中华老字号象征并描述着已逝去的商业形式与商业繁荣,2016-08-17 来源:中国发布网
-
中华老字号:福同惠(二十二)作者:冯建国 第五章 福同惠与猗顿善举(5) 吴掌柜当年是否祭拜过猗顿?不曾有历史记载,不过现在看来已不重要,因为当地百姓至今敬奉猗顿,而且流传着猗顿在世为人诚恳善良,死后依然呵护百姓的传奇故事。 据说在猗顿死后数年,安邑县有一青年去西安城经商,途径猗顿庙时刚好夜幕降临,又偏逢秋雨缠绵,便在庙中暂且安歇。夜里睡梦正酣,却见一位白须老人从庙外走来2016-08-16 来源:中国发布网
-
中华老字号:福同惠(二十一)作者:冯建国 第五章 福同惠与猗顿善举(4) 以辩证法的眼光来看,一种生存的理念,就会造就一种胸怀和眼光。历史原本就没有什么假设,所以我们就不应该用什么假如如果之类的词组来解释社会。为此,我们应当有一种深刻的大文化理念的理解和关注,否则我们就难以破解中国社会中的很多历史之谜。当然,我们今天所面对的既然是商业,它就有许多与农民自身截然不同的规律2016-08-15 来源:中国发布网
-
中华老字号:福同惠(二十)作者:冯建国 第五章 福同惠与猗顿善举(3) 有句俗语,叫做秀才造反,十年难成。当然造反这行当是涉及到舞枪弄棒的事情,秀才们遇事好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往往是坐失良机,即使有时候偶然得了道,也会很快丧失殆尽。历史上的王莽就是这样一个实例。不过秀才是读书人,一旦经了商,就应算作是儒商,而历史上的儒商多讲诚信。所以作为儒商,至少是少了许多一般商人的那2016-08-14 来源:中国发布网
-
中华老字号:福同惠(十九)作者:冯建国 第五章 福同惠与猗顿善举(2) 在中国这块长期以道德为运行规则的大地上,享有声誉的老字号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其前提大都是企业掌舵的老板们绝对坚守诚信的准则,从而才会2016-08-13 来源:中国发布网
-
中华老字号:福同惠(十八)作者:冯建国 第五章 福同惠与猗顿善举(1) 论语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企业与产品更是如此。据考证,福同惠之所以能昌盛二百年而不衰,完全是得益于诚信与守拙,奉献与施善。因为儒商出身的吴品儒掌柜,尊重能聚善施的华夏商祖猗顿,所以能聚能散、福利同惠的理念,就成为了福同惠的最好注脚。 假若没吃过福同惠糕点,确是人生最大的遗憾。王老先生发自内心的感2016-08-12 来源:中国发布网
-
中华老字号:福同惠(十七)作者:冯建国 第四章 福同惠与舜帝孝行(3) 中华文明无处不在,假若我们留心去看那个孝字的形状,就不难看出是缘于儿子绕在老子的膝下之故。明太祖朱元璋就曾在其《立极开辟垂训》中明示:孝顺父母,见得在堂则问安,对于饮食,要冬温夏清。父母有了疾病则衣不解带,药必亲尝。父母病故后,衣衾棺橔,殡殓祭葬,尽心尽力,以时以礼。孝尤要顺,天下无不是父母的,凡2016-08-11 来源:中国发布网
-
中华老字号:福同惠(十六)作者:冯建国 第四章 福同惠与舜帝孝行(2) 人类的进化,是一个不断递进、逐渐繁荣的过程,随着饮食生活不断地被推进到新的水平,人类社会也逐渐发展到新的阶段。在这次写作过程中,通过资料的积累和实地的采访,无不表明福同惠产于运城并且长久不衰,是源于与华夏文明中的孝道文化,与舜帝的孝行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读史知,孝道源于河东的舜帝,而且贯穿在他一生2016-08-10 来源:中国发布网
-
中华老字号:福同惠(十五)作者:冯建国 B.孕育篇 第四章 福同惠与舜帝孝行(1) 百善孝为先,不仅是一种社会美德,而且也集中体现在人们的日常文化礼仪中。将文化融入产品中,是传统食品的一大特色。福同惠出产于运城,得益于华夏文明道德始祖舜帝。四千多年前,为了孝敬父母,他尝尽千辛百味,终于制造出脍炙人口的孝饼,这大约就是中国点心的始祖之作。 在史前时代,人类的创造与发明多半围2016-08-09 来源:中国发布网
-
中华老字号:福同惠(十四)作者:冯建国 第三章 福同惠与风陵火种(5) 从一定意义上讲,福同惠的诞生是火的运用的成果,也是火的运用的发展与延续。食品的精细化,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点心之类的食品出现,已经超越了仅仅作为充饥的食品生理作用。当然从火的出现到熟食的使用,还需要工具作器的帮助,最早的应该是陶皿了,所以说舜帝留给我们民族的财富,岂止只是一个孝字文化了得?因为传2016-08-08 来源:中国发布网